高校放宽了限制,转专业会变得更容易吗?

第一财经YiMagazine 2024-08-30 09:58:35

在刚过去不久的招生季,多所大学陆续公布了今年的招生计划,其中,越来越多高校放开了转专业限制,降低学生转专业的难度。

上海交通大学在官网发布了2024年度转专业实施办法。政策最大的调整在于,放开了对“转出”的限制,即各学院转出名额不设限制,同时学院不得因为成绩、已转过专业等原因拒绝学生的转出申请。此外,校本部与医学院之间也打通互转。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在其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学院内转专业无限制,同一学部内尽量满足,不同学部间适度满足”的原则。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招办主任周智皎介绍,本科生入学后共享有4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分别在入学时、第一学期末、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而吉林大学在2023年就已经全面开放转专业限制,140个本科专业之间可以互转。长期以来,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专业”是继学校排名之后,考生和家长最在乎的因素。同一学校的热门和冷门专业,对应着不同的招生成绩。不过近几年许多声音认为,大量考生在报考时对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并不清楚,填志愿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入学后感到不适应,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转专业通道长期存在,只不过过去学校会在筛选时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在很多学校,学生成绩常常是考核标准之一,然而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悖论:身在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专业,却要将绩点“刷”到前列,才能获得转去其他专业的资格。如今转专业政策放宽,看起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转出不受限”的大趋势下,转专业会变得更加简单吗?我们研究了一些高校政策,同时采访了多位拥有转专业经验的学生,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件事。

01缘何放开?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在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相继放宽对转专业的限制。“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多数学校在转专业一事上传递出的态度。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转专业政策的放开,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武超则表示,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要为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学。全面开放转专业政策,重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成长路径及规划。我们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学校、有过转专业经历的学生,问及高考报志愿时选择原专业的原因,“迷茫”是一个高频词。林奇在大一将要结束时,从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转至法学院,当初选择新传是因为“高考分数刚好够了”,一个学期后他才发现自己完全不感兴趣,倒是通识课里的民法课程让他受益颇多。同样来自南京大学、由化学系转至新传学院的马思源,有着几乎一样的经历:高中学习理科的惯性,让他在报考时瞄准了理科类的专业,南京大学的化学系是他的成绩能报考的最好专业。但大一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他意识到,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未来就业方向,可能更加适合活泼开朗的自 己。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开放转专业或转专业条件更宽松,是必然的趋势。储朝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是被动学习,自主性不强,导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了解太少,有一定的盲目性。进入高校后,应当给予他们调整专业、再次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和自由,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学生专业转出不应受到限制。这也是今年不少高校打出转出专业“零门槛”口号的原因。转专业政策变得更加宽松,实际上也成为学校在高考招生时的一个吸引点。部分“擦着分数线”进入心仪学校的学生,可能会在进校前,就将转专业作为自己的目标。2023年夏天被浙江大学录取的王雨鹤,在高考前就了解到浙大的转专业条件比较宽松,高考后她预估自己分数能被浙大的冷门专业农学录取,便下定决心将浙大作为第一志愿、进校后再转专业。北方某985高校有过招生经验的老师透露,在高校招生过程中,一个家长和考生频繁提及的问题就是关于转专业的相关政策。如果学校能明确提供灵活的转专业机会和相应的支持措施,往往会成为吸引学生报考的重要因素,增加他们对学校的青睐度。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完善转专业政策不仅是对学生需求的响应,也是高校优化专业结构的举措。近年来,随着张雪峰这类教育博主的公开讨论,“如何选专业”这一议题已经从高考考生家庭的小圈子扩展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中。一个普遍根植于家长心中的观念是,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能够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好工作”的坦途,“冷门专业”则可能限制未来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一思维定式背后,人们往往忽视了更为根本的问题:究竟哪些专业才是真正契合学生兴趣、个人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的;以及,怎样的专业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特定领域。复旦大学等多所学院此前都尝试过“大类招生”,将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专业放在一起招生,学生大一进入大类试验班学习,大一结束后选择具体专业。今年,复旦大学等多所学校面向本科招生时,也推出了一定的创新政策,例如成立本博贯通的新工科创新学院、新设多个双学士学位专业等。复旦大学计划在分流、修读、转专业和升学四个方面,给予学生自主成长的权利和能力。

02如何放开?对比分析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学校的转专业政策调整前后差异,可以发现,“转专业”普遍呈现转出门槛降低、专业限制被打破以及转专业次数不再受限等特点,只是每所学校的实际操作细则和具体政策内容各有不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转专业的学生,由大一、大二调整为大一、大二及大三;医学院与校本部门原本需要“降级”,现在改为“可以互转”;有过成功转专业经历的,仍然可以选择再次转专业;转出名额不受限制,学院不得因为成绩等原因拒绝学生的转出申请。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武超表示,原先的转专业政策可能对优秀学生更加有利,但学校认为学生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一些确实难以适应高考录取专业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零门槛’的转专业政策提供了更多可能。”武超说。此前,吉林大学的转专业政策规定了学生需高考成绩特别优秀、获吉林大学新生入学奖等多项约束条件。现在,大一、大二学生都拥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约定的批次”不在“放开”政策范围内,例如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不得转至普通类专业,外语类保送生仅可在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外语类专业间调整专业等。每位学生仍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符合转专业条件。不难看到,转专业政策的放开并不是“无差别放开”,而且,“全面放开”也不意味着“全面转入”。每个学院能够接收多少学生转入,需要学院具体确定。只要这是一场“差额竞争”,就会有考核和淘汰。“转出端是零门槛,但是转入,每年每个学科会有接收上限。”武超表示,接收专业一定会根据综合考量来选拔学生,比如,通过面试来考察学生的热爱和与专业的适配性。一位武汉大学的学生介绍,部分学院在接收时,会对所修读的学科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想从文科院转入经管学院,后者会要求学生修读高数等课程。对于跨度较大的转专业申请,比如文科专业转医学类专业的申请受专业保护性政策的限制,可能也会不予通过。

03转专业变简单了吗?今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转专业新政实施后,核工程与核物理专业的大一学生李可元经面试成功转入了软件工程专业。随着转专业门槛的降低和限制的减少,机会面向更多学生敞开,但实际的竞争压力却急剧上升。“之前的标准下可能是10进3,现在的情况可能就是100进10。”李可元表示。在四川广元读高中时,李可元就学习过编程相关课程。他的高考成绩在四川省内排名七百多位,被上海交通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录取,报考时他就将转专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即便转专业未能如愿,他也审慎考虑了退路——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四川本地同样拥有不错的就业前景。在转专业政策尚未放宽之前,他采取的策略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力求获得更高的绩点,并积极参与与意向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尽管学校后来放宽了转专业对绩点的硬性要求,李可元在通过考核后仍然觉得,更高的绩点、相关的实践经验,在新的选拔机制下仍然关键。但他也知道,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大一时原专业的不少课程内容与目标专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如果学科差异更大,大一的共通课程较少,转专业时的难度会大大增加,转专业成功后也需要面对大量未修读的课程。身在对转专业向来宽松的浙江大学,王雨鹤第一年甚至退掉了所有农学专业课,专注学习目标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的知识。浙江大学长久以来对转出专业持开放态度,不设硬性限制,然而“转入”名额有限,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绩点高低以及与目标专业相关的学习表现成为评审的重要标准。王雨鹤与同宿舍同学所选的课程差别很大,提升绩点与转专业是否能成功的未知都让她的大一笼罩在巨大的压力下。苏比努尔则在浙江大学经历了一次转专业的失败。为了从汉语言转至小语种专业,苏比努尔自学了许多小语种课程,但转专业时由于原专业仍有大量课程还没有结课,缺少可以参考的绩点,她失去了宝贵的名额。苏比努尔认为目标学院的评价标准可能有些死板,没有注重学生对该专业的投入程度。转专业门槛降低,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热门专业将会迎来更多的申请学生。有过3次转专业经历的浙江大学学生丁程康建议,想转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考虑“报录比”,热门专业竞争大、成功难度也大。以他自己的转专业经历来看,前两次他计划从土木水利交通工程专业转入热门的车辆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但均告失败。直到第三次他更换了策略,选择相对冷门但自己也感兴趣的飞行器设计专业,最后成功转入。学校政策的放开只是第一步,能否抓住机会,还需要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并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另一方面,转专业并非打开就业前景的唯一途径,要想为自己铺设一条更稳定的职业道路,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林奇在转到法学专业并参与了多份实习后才意识到,本科专业仅仅是一块敲门砖,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及适应市场的灵活性,才是决定职业前景的关键因素。此外,大学生活不应当被“专业”局限。王雨鹤认为,进入新专业后一定也会面临学习上的困难,不过大学还有很多丰富的事情可以探索。经过大一时期专注于提升绩点的紧张阶段后,王雨鹤渴望在未来几年探索更多彩的大学生活——她开始运营自己的账号,分享学习心得与生活趣事。“转专业政策放开其实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同学来说会更加有利,而不是盲目去转。”王雨鹤总结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可元、林奇为化名)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