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会《爱上中国》?

纪录看点 2021-07-05 13:27:16

作为中国沧桑巨变的见证者,他们一直与中国人民并肩前行,作为中国与世界友好合作的促进者,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作为中国人的外国朋友,他们与中国结下深厚缘分。他们到底是谁呢?他们与中国、与中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在中文国际频道推出5集纪录片《爱上中国》。节目采访了多位外籍专家、国际友人,以他们和家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国际友人投身中国革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国际视角,讲述执政为民的伟大宗旨

提起党史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中国能有今天的辉煌发展,离不开无数先辈前赴后继的英勇牺牲,但是从国际友人的视角出发去诉说中国的党史故事,你是否了解过呢?

为了让党史故事更有活力,让观众更乐于接受,节目组另辟蹊径,把镜头瞄准了一群与中国发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际友人。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

作为一名美国医学博士,马海德亲眼目睹了红军为了贫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如何奋不顾身,军民如何团结一心。正如他的遗孀、101岁的苏菲所言:“他一直觉得共产党是唯一的一个,他真正信任的党。”

上世纪30年代,爱泼斯坦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同时,他还积极主动帮助新华社修改英文电讯,让世界开始听到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坚持在中国对外传播的第一线,笔耕不辍。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他在《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中的感悟:“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让一位国际友人心悦诚服地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完全是被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所感染的。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带领人民革命的勇敢坚毅,感受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真实口述,还原发展历程的筚路蓝缕

百年征程,百年辉煌。如何全面具象地呈现发展历程,仅仅依靠泛黄的历史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节目组为此采访了这些国际友人及他们家人,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来讲述鲜活生动的故事,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

所以我们看到了中村京子的回忆口述,讲述了汉斯·米勒的感人故事。至今,91岁的中村京子一直牢记着丈夫临终前对自己的嘱托:“我不在了以后,不要离开这个中国”。

阳早与寒春的儿子阳和平这样回忆他的父亲母亲,“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参加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建设,没有这个他们是不会在一起的。”正是被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中国共产党所深深感染,美国的农业专家阳早、寒春夫妇一生致力于为中国的奶牛品质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事业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96岁时曾这样回忆道:“我于1915年出生在中国四川成都。如果从我的祖母算起,我的家族至今已有代人(截止2012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虽然经历了许多,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国家。”

通过国际友人及其亲属的真实的讲述,亲历者的角度和命运转折中的细节便更能打动观众,仿佛这些历史是观众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片中许多个人化的、微小而私密的细节拼凑出了一段国际视角的中国,其中的丰富感情色彩和亲密互动也使得这一部文献纪录片颇具温度和诗意。在紧凑叙事之下,宏观、共有的基本史实与个人叙述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趣的磁场,让观众在视听盛宴的享受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一路成长的筚路蓝缕。

▍深厚友谊,揭示大道不孤的深刻内涵

从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被周恩来评价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马海德,到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之一,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伊莎白;从为新中国成功研制出首批乙肝疫苗作出贡献,被当时的卫生部授予“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的汉斯·米勒,到为新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记者、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再到为中国的奶牛品质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的农业专家阳早、寒春夫妇……他们的传奇故事,诉说着他们与中国人民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

在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艰难时刻,正是这样一批国际有识之士怀抱正义信念,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奉献青春和智慧,他们的名字始终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回顾百年党史,可谓大道不孤。正义事业始终得到国际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支持。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我们要学史明理,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拼搏。未来,我们要沿着先辈们搭建的桥梁,接续和弘扬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国际主义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