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经典心理学|情绪置顶

木易心旅 2024-07-24 10:12:55

美国生物学家爱尔玛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情绪实验”。

在实验中,他收集了人们在生气、抱怨和悲伤时呼出的气体,并将其注入水中。

随后,他将这种气体混合物注射到实验用的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很快失去了生命。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负面情绪就像一种“病毒”,不仅可以影响个人,还能对周围人的心情产生深远的影响。

想想看,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当朋友向你倾诉烦恼时,你是否会感到比他更难过?同事间的小摩擦是否会让你夜不能寐?遇到不讲理的人时,你是否难以平息内心的怒火?

有人这样说:“有种东西,丢弃它的人可能毫无感觉,但捡到它的人却会越来越痛苦,那就是别人的情绪。”

情绪无形无质,却有着极强的传染性和破坏力。

若缺乏有效的防御手段,我们很容易被情绪所困,最终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人生最沉重的负担,莫过于背负他人的情绪。

一、困在他人情绪中,犹如灾难降临。

太在乎别人的情绪,这种体验就像是在心理上背负了沉重的担子。

这种体验仿佛是:“在自己不安的时候,还要被迫感受他人的痛苦。” 这不仅令人心力交瘁,还可能逐渐消磨我们内在的平静与幸福。

虽然有人认为这显示了一个人的情感深度,能够跨越自我界限,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但过度的共鸣却可能变成情绪上的自我牺牲。你仿佛变成了一个情感的磁铁,吸引周围人来向你倾倒他们的负面情绪,无形中成了别人情绪的“垃圾场”。

在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胡晶晶便是这样的角色。她似乎总是乐观积极,但实际上,她常常被迫成为他人情感的倾诉桶。她的母亲、表姐乃至朋友们的烦恼和压力,最终都由她一人承担。她尽力去安慰他人,却忘记了照顾自己。

剧中胡晶晶的结局,警示我们情感的承载是有极限的。当一个人超越了自己的承受极限,内心的崩溃是必然的。

正如那句深刻的话:“最清醒的认知,莫过于明白别人的情绪,与自己并无直接关联。” 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是因为不仅要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要被动地接收并试图解决别人的情绪问题。

这种做法无疑会侵占我们关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每个人的情感容量都有限,超出限度,就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诚然,我们应该关心和体谅他人,但更重要的是,要先确保自己的情绪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

因此,合理地对待他人的情绪,学会适时地不在乎,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

二、智者绝不替他人情绪买单。

人生的许多烦恼,往往源于我们过于关注他人与不可控之事,而忽略了自己的事务。

有段话说得很精辟:

“生活的困扰,常常因为我们忘却了自己的使命,无端插手他人琐事,甚至忧虑自然之力所不能及。其实,要享受轻松自在的生活并不复杂,管理好自身的事务,不干涉他人的选择,放下对自然的无谓担忧。情绪的处理亦同,他人的心情,非我们所能掌控,如同无法决定天降之雨,我们唯一能左右的,仅有自身情绪的波动。因此,专注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非在他人的情绪中起伏不定。”

哈里斯,一位颇具盛名的专栏作家,也是这一理念的杰出实践者。

一日,他与友人漫步于街头,途经一处报摊,哈里斯如常购买了报纸,并向摊主表示了感谢。出乎意料的是,摊主回以高傲的神情,而哈里斯却未曾放在心上,轻松地与朋友继续前行。

友人对此感到不解,询问哈里斯是否对摊主的态度感到气愤。哈里斯淡然一笑,答道:“每日我都在此购买报纸,他向来如此,我早已习惯。” 友人追问:“既然如此,又为何要向他道谢?” 哈里斯微笑而坚定地回答:“我们无需让他人的态度左右我们的心境。”

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能量的交换似乎无处不在。有些人仿佛是行走的垃圾车,满载着负面的情绪,当他们寻找倾倒之地时,可能会将负面情绪倾泻于你。然而,接受与否,全在于你的一念之间。若能妥善回避这些不良情绪,你便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毕竟,生活的品质,取决于你的选择与决断。

三、成为他人情绪的旁观者,而非拯救者。

当我们察觉到他人可能的不悦时,便会忍不住尝试采取措施以消除其不快,将他人的情绪重担揽在自己肩上,视他人的情绪为我们自身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然而,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思考,即使倾尽全力,也未必能为他人带来欢笑。众所周知,个人的心境是由其认知塑造的。面对他人的情绪转变,我们不妨自问:“他的不快乐,是由我造成,还是源于他的内心?”这个问题往往能引领我们找到明确的答案。

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旁观者”。

要摒弃“情绪拯救者”的身份,关键在于实践以下三点:

1. 明确情绪的根源并实现课题分离

情绪可划分为内生与外来两种。内生情绪源于个人内心的未表达或未满足的需求,而外来情绪则是被周围环境所影响。例如,遭受上司批评后心情不佳,可能源自对上司认可的需求。若你能清晰区分这两种情绪,认清哪些是你的责任,哪些是他人的,便实现了课题分离。

2. 建立情绪边界,尊重他人情绪的自由

界限感不仅适用于物理空间,也适用于情绪。设想自己被一个圆圈包围,其中只有你,你感到安全且自在。如果没有这样的界限,你与他人的世界将无限交织,你将无法自由地表达情绪。这个圆圈,即你的情绪边界。在边界之内,你的情绪属于你,他人的情绪属于他们。对他人情绪承担责任,便是越界。无论关系多亲密,双方始终是独立的个体。你所需做的,是找到彼此间的健康边界——你可以倾听,可以适度安慰,但最终他人的情绪状态是他们的选择与自由,你不应深陷其中。

3. 重视自身感受,专注本分

马思纯战胜抑郁症的经历启示我们,她曾试图满足所有人,害怕惹人生气或难过,甚至因此忽视自己的生理需求。当她学会与自我和解,不再追求讨好每一个人时,她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无法取悦所有人,我们应尊重自己的感受,做好自己便是足够。关于他人的情绪,应交由他们自己处理。

结语:

生活的意义,在于探寻自身的道路,而非投身于为他人的情绪寻找宣泄之道。

人生,应当是自我的舞台,而非填满他人负面情绪的容器。

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无论外界如何评说,满足自我需求与感受始终是你的首务。

要坚信,你的人生选择与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毕竟,在这世界上,你是无可替代的独特存在。

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懂得这三种“置顶”。

“置顶”自己的心态,才能从容淡定,静而不争;

“置顶”自己的情绪,才能诸事顺遂,彰显格局;

“置顶”自己的健康,才能万事如意,平安喜乐。

愿在未来的岁月里,你能摆脱他人情绪的桎梏,轻装前行,迈向心中理想的人生。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