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传奇和复杂,导致史书装不下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7-12 14:30:08

(王元箓)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

一个叫做王元箓的道士已经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生活了很多年了。

当时的莫高窟,荒废已久,罕有人至。

因为战乱,年久失修,自然侵蚀等诸多原因,山崖上的通道大多毁坏,不少洞口已经坍塌,多数洞窟也被滚滚黄沙所掩埋。

最主要的是这地方没什么人来,香火也断的差不多了。

王元箓是个道士,穷苦出身,四海漂泊,半生流浪,这一回到了莫高窟,他就不打算走了,而是要长期在此地定居。

风沙漫卷,残阳如血,远处传来苍鹰的叫声,王元箓想,走到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去到何处,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终年飘零,如今长眠于此,也是不错的选择。

王道士是个比较踏实肯干的人,定居莫高窟之后,他不断的对洞窟进行修缮,改善周边环境,在他的努力之下,莫高窟渐渐有了生机,香火也逐渐旺盛起来。

香客信徒们捐钱给王元箓,王元箓自然不会中饱私囊,而是用这笔钱来疏通底层洞窟中的黄沙。

就在五月二十六号这一天,王元箓像往常一样清理一个甬道的时候,洞窟的一角,几块松动的壁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用手轻轻一堆,墙壁很快稀里哗啦的坍塌下来,一个十分隐秘的洞口出现在了王元箓的眼前。

王元箓胆子挺大,没吓跑,而是小心翼翼地靠近洞口,借着手中的微弱烛光,向洞内窥视。

只见,洞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经卷文书,佛像绘画,法器文物,成千上万,简直一眼不能阅尽。

洞中的文物,时代横跨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各种文字,不胜枚举,这简直是一份惊天的宝藏。

是谁在莫高窟的墙壁上打下了这个神秘的洞穴,又是谁将这些东西封存于此?

为什么直到清朝末年,这一方洞窟都从来没被人发现过,也无人取走这些东西?

一切,还要从一段遥远的往事,开始说起。

(藏经洞 窟门)

东晋十六国,前秦。

东晋十六国是什么状态呢,很乱套。

如果我们简单的把天下分为南方和北方的话,那么当时南方就是东晋所控制,而北方就比较乱套了,先后或者同时出现了一堆割据政权,说是十六国,其实严格算是起来不止十六个,而这其中就有前秦。

这个前秦,可以说是十六国中整体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极盛时往东是大海,往南是汉水,往西是龟兹,往北是沙漠,那版图不是一般的大。

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叫做乐遵的和尚从中原出发,他四处云游,最终抵达了甘肃敦煌东南的鸣沙山。

这个地方,当时就在前秦的控制范围内。

具体一点的位置,是鸣沙山东麓。

乐遵到鸣沙山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僧人嘛,四处云游,生活简单,他就打算找块地方,铺上块席子就睡了,可是乐遵刚刚掸掉身上的尘土,准备躺下的时候,他突然就发现这个地方,风景是真的不错。

落日熔金,山峰傲立,夕阳洒下万道金光,璀璨而壮丽,那景象,绝了,我都给您形容不出来。

乐遵突然意识到,自己云游这么多年,走遍千山万水,要找的不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吗?

这不就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修行之所,自己人生的归宿之地吗?

于是,就在鸣沙山东,乐遵开凿了一个石窟,作为自己的修行场所。

乐遵开凿完石窟之后,又来了一个叫做法良的僧人,贤者有大同之见,法良一看,嚯,好地方啊,于是也开凿洞窟,在这里常驻修行。

而这两个洞窟,就是莫高窟的起点。

(乐遵和尚)

在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是怎样的注定或者偶然,是如何的机缘巧合或者命中注定,莫高窟就这样诞生了:

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

之后,越来越多的僧人来到此处,他们开凿洞窟,委身于逼仄的洞穴之中,冥思苦想,研习佛法,终了此生。

后来前秦政权灭亡之后,北方又有一个叫做北凉的政权。

到北凉时,莫高窟这一块已经住了不少的僧人,开了不少的洞窟,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小型的僧侣社区。

东晋十六国战乱的尾声,由两个事件结束,一个是南方的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南方统一,另外一个是北方的鲜卑人陆陆续续消灭这些割据政权,建立了北魏,北方一统,由此历史进入到了南北朝的时代。

北魏皇室里有个宗室大臣,名字叫做元荣,他是北魏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玄孙,当时他被朝廷委任为瓜州刺史,正好就负责镇守敦煌郡。

莫高窟在哪儿?不就在敦煌么。

这个元荣啊,他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主政敦煌的时候,莫高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建和完善,以前僧人们还只是在莫高窟的洞窟里绘画,也就是创作壁画,但是我们知道北魏时人酷爱雕塑艺术,所以元荣到了莫高窟之后,莫高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造像。

南北朝分裂多年,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依次存在,前边的政权被后边的政权取代,后边的则被更后边的消灭,此所谓前人田土后人收,更有收人在后头。

北朝呢,多年来一直是北魏一家独大,后来北魏分家了,分裂了,成了东魏和西魏。

东魏演变成了北齐,西魏则演变成了北周,最后由这个北周结束了南北朝的乱世,把其它政权依次消灭,建立了隋朝。

北周的时候,朝廷里有个大臣叫做于义,时任瓜州刺史,负责敦煌事宜,他对莫高窟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修建,而等到隋唐时期,情况又大有不同。

(丝绸之路)

敦煌,这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商业枢纽,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莫高窟正处在这个核心之上,兴旺繁盛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数不清的僧人,文学家,画师,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参观朝拜,无数的皇室宗亲,士家大族,达官显贵出资兴建,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一个古代文明的璀璨艺术宝库,正在缓缓展示出它的模样。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盛唐不再,敦煌被吐蕃人所占领,但是吐蕃人也没有搞过破坏,对莫高窟也持保护态度。

那么敦煌,以及河西十一州是谁收复的呢?是唐中晚期的将领张议潮,这个人非常的传奇,有机会可以单独再写一篇文章。

张议潮收复河西之后,他本人,以及他的后代继续修建莫高窟,可见唐王朝的兴衰变化对莫高窟并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反而是谁来莫高窟,谁都要出份力,谁都要帮着继续修建一下。

唐朝灭亡之后,那就是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这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乱世,简单来说就是有梁唐晋汉周五个大国依次存在,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北汉十个小国交替存在,这么一群大国小国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那叫一个乱套,同时还有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

五代十国的时候,控制敦煌地区的,是节度使曹议金。

甭说了,既然来了莫高窟,那就开窟修窟呗,因此在曹议金的主持下,莫高窟又开了一窟。(第九十八窟)

这个曹议金的后人,从五代一直到北宋初年,他们修建莫高窟的工作就一直没停下过,大大小小得新修了有十来个洞窟。

(周世宗 柴荣)

五代乱世是谁结束的?是赵匡胤。

赵匡胤出身后周朝廷,后周,这是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本来这后周呢,很有希望结束乱世,统一天下,当时后周更是出了一个了不得的皇帝,叫做周世宗柴荣。

历史上的皇帝数量大概有五百位左右,而柴荣在这其中十分别致。

怎么说别致呢?因为他是那种几乎找不到任何缺点和污点的完美型帝王。

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善待百姓,体恤臣下,只是非常可惜,其人天不假年,英年早逝,三十九岁就死了。

柴荣死了之后留下个小皇帝柴宗训,这才给了赵匡胤可乘之机。

北宋前期的时候,敦煌为回鹘占据,但是好在回鹘一直尊北宋为正朔,所以这一时期的莫高窟也在发展,而且还增加了不少回鹘文化的元素。

北宋中期之后,一直到南宋,敦煌则属于西夏统治。

南北两宋时期,颇有点小三国的感觉。

北宋的时候,格局是北宋,西夏,辽朝。

南宋的时候,格局是南宋,西夏,金朝。

当然后来历史舞台刷出了个大boss元朝,元朝最终统一了天下。

西夏和蒙古人据有敦煌的时候,莫高窟也不能说没有兴造修葺,但是和前代的恢弘壮丽已经不能相比,所以元代之后就停止开凿了。

元朝之后是明朝,而在明朝,莫高窟更是一度荒废,甚至到了就连朝廷都不一定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存在的地步。

总结来说,莫高窟兴起于十六国时期,经过北魏,隋唐,两宋,到元代中止,可以说凝结了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算下来,莫高窟共有洞窟七百三十五个,壁画四点五万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木构窟檐五座,可以说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到文章开头的清朝末年,道士王元箓独自守护着已经罕为人知的莫高窟,还在莫高窟中发现了藏经洞。

(莫高窟)

问题,还是那些问题,藏经洞何人所建?何时所建?因何封存?存放者为什么一直没有拿走这些东西?

这个藏经洞啊,它发现于莫高窟的第十七窟,这个窟,是唐朝宣宗大中年间所开凿。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藏经洞的建立,最早不会超过唐朝宣宗年间,因为宣宗之前这个窟还没开呢,窟没开,洞自然就不会有。

藏经洞中,各种类型的书籍,天文地理,历史方志,图经医书,文学游记,诗文辞曲无所不有,简直就是一个古代的大型图书馆,当然,其中经文居多,有关于佛教的典籍和用品占了大部分。

更加有意思的是,藏经洞中的文物,它的年代跨度很长,能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

四世纪初,我们取公元301年,四世纪的第一年,东晋有个叫做张轨的大臣出使凉州,一去不回,后来在北方建立了前凉政权。

十一世纪末,我们取公元1100年,十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北宋徽宗即位,就是那位著名的书法皇帝,文艺皇帝,以及昏庸无道皇帝。

早在1066年的时候,西夏人就已经占据了敦煌,所以1100年时,莫高窟应该还在西夏人的手里。

而根据一些资料显示,莫高窟中的文物,年代最晚的,是在1002年。

既然莫高窟中的文物年代最晚可以追溯到1002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藏经洞的修建一定是在1002年之后,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是在1002年之前修建的藏经洞,那么藏经洞里不可能有1002年当年的文物。

或者说即便藏经洞修建于1002年之前,洞里的文物也一定是这一年之后放进去的。

1002年,正是十一世纪初,一段作者设想的往事,浮现在了我的面前。

这一年,是北宋咸平五年,契丹统和二十年,西夏虽然还没建国,但是西夏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李继迁,也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爷爷,已经开始在宁夏和甘肃地区对抗宋朝了,宋人和党项人频繁交战,大大小小的战役就没停过。

敦煌莫高窟,就在宋夏交战的辐射区域之中。

(党项壁画)

那时,附近寺庙众多,这些寺庙有不少是和当年乐遵和尚同时期修建的,和尚们怕寺庙中的经文典籍,古书文物因为战乱而损毁遗失,于是在战争爆发之前对这些东西进行了隐藏。

他们来到莫高窟的第十七窟,在窟内一侧的墙壁上挖掘了一方新的洞窟,将千百年来他们创造和收集的万卷图书和文物全都放了进去,最后,他们封存了洞口,重新堆砌了墙壁,还用各种各样的绘画把墙壁涂满,以此来掩人耳目。

做完这一切,僧人们离开寺庙,抛弃家园,外出避乱,他们相信,战争会很快过去,当战争过去,当西夏人被宋人所击败,他们将会重返此地,将封存的文物重新取出。

可是,之后北宋对西夏的战争接连失利,西夏崛起,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开国称帝,建立大西夏国,而因为战乱等诸多原因,僧人们再也没有机会返回莫高窟了。

僧人往往不会结婚,更没有子嗣,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修建藏经洞的那一批僧人全部死去,再也没有人知道,在莫高窟的第十七窟的墙壁里,存放着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和文物,每一件拿出来都堪称无价之宝,一个巨大的宝藏,就这么被隐藏了。

藏经洞里没有阳光,不见天日,与世隔绝,它就以那样一种近乎于不存在的方式存在着,直到九百年后,道士王元箓才让他们重见天日。

穿越将近千年的时光,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当年修建莫高窟的形形色色的古人已经成了黄土,而藏经洞,却仍然保持着千年前,几个僧人修建时的样子...

1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