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却被孙权耍得团团转

雁芙说历史 2023-10-19 07:38:00

刘备举兵伐吴,最后兵败夷陵这事儿,一直都是个被人热议的话题,有人为刘备感到可惜,有人提出批评,还有人为这一战复盘。

很多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往往放在吴蜀间夷陵之战的全过程上,但这其实是一场三方博弈。

不仅仅有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军事较量,背后还有孙权和曹丕之间的政治博弈。

之前就在网上见过一个热门的问题: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没有趁机攻打东吴?

很明显,还是有不少网友发现了这个问题,关注到了曹丕方面在这期间的态度。

事实上,刘备伐吴期间,孙权曾经把曹丕耍得团团转,一直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才知道自己被耍了,在错失最佳攻击时间后,曹丕大举讨伐东吴,结果大败而回。

在整个过程中,夷陵之战爆发时,实际上是天赐良机,只要趁此机会大举进攻东吴,孙权方面必定在几个月间覆灭,剩下一个刘备也掀不起风浪,曹魏完全可以一统天下。

然而,曹丕和他老爹曹操比起来,差点不是一星半点!

他不仅被孙权耍得团团转,而且目光短浅,连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这种顶级谋士都带不动曹丕这座天坑。

而在夷陵之战全面爆发之前,孙权早已做好了两手准备,但曹丕的智商下线了。

夷陵战前的三方博弈

首先是孙、刘两方的心思,刘备伐吴其实并不是倾巢而出,更不是为了和孙权拼命,他的目标是试图以武力为后盾,逼迫孙权回到谈判桌上,然后在荆州问题上做出让步。

或者说,谈判不成的情况下,以武力夺回荆州,仅此而已,也并没有要趁此机会一举灭了东吴的意思。

这一点,从刘备伐吴的军事部署以及后面的军事行动就能看出来。

刘备出兵时,把魏延放在了汉中镇守,没有让他参与,是在防备曹魏方面趁机进犯的可能性,接着把赵云放在了江州。

三国时的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和湖北交界,交界的位置正是巫山一线。

把赵云放在这里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防止万一出现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赵云可以及时出兵接应,后来刘备战败,也正是赵云及时进驻永安城防备东吴的。

还没开战,刘备就已经考虑好后路了,这说明刘备伐吴,是抱着一种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及时撤兵的打算。

后面的军事行动中,刘备是在221年7月出动大军伐吴的,也正是在这个月,刘备在巫山、秭归一线击败东吴沿线守军,首战告捷。

但疑点也正是在这里。

刘备自从7月份首战告捷之后,自此停下了进攻的步伐,连刘备本人也离开了战场,一直到222年1月才重新回到秭归前线,接着才爆发了夷陵之战。

这里面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双方没有任何军事行动。

按理说,刘备首战告捷,刚热了一下身,应该趁势一举攻下荆州才对,可他却停止了军事行动长达五个月,而且这五个月里,东吴方面也没有派出主力部队到前线,似乎东吴也不担心刘备会继续进攻。

但如果看东吴方面在这期间的操作,就能明白了。

孙权方面前期还派了诸葛瑾找刘备求和,但被刘备严辞拒绝了,后面刘备首战告捷是7月份,而孙权则在8月份派出使臣向曹魏称臣。

曹魏方面最终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于11月派出使者加封孙权为吴王,孙权也在11月接受册封后,立即派陆逊率领东吴主力开赴前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夷陵之战正式爆发前,刘备仍然希望能谈判解决争端,孙权吃到嘴里的肉,显然不想吐出来,可他担心战端一开,曹丕会趁机攻打东吴。

所以,孙权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派人与刘备谈判,刘备停止进攻的五个月里,双方其实回到了谈判桌,只不过刘备不知道孙权是假意和谈。

另一方面,孙权遣使向曹魏称臣,目的是通过臣服行动换取曹魏方面不趁机攻打东吴。

孙权的心思很简单,称臣也是试探,如果曹魏接受他称臣,就不会趁机攻打东吴,如果曹魏不接受,或者明显表现出要攻打东吴的意思,那么他就在谈判桌上对刘备让步,以免陷入两线作战,导致东吴覆灭。

所以,当时唯一能决定天下格局走向的,就是曹丕。

可他的智商明显是下线了,不仅没看懂,还被孙权给耍了。

曹丕为什么没有趁机攻打东吴?

事实上,早在刘备伐吴之前,曹丕就专门召开了一次朝会,讨论刘备会不会伐吴的问题。

当时魏国方面的大臣们大多认为,蜀汉只有关羽一个名将,关羽一死,蜀汉必定上下惊惧,哪儿还敢再发动一场战争。

但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正是因为蜀汉方面被东吴在背后捅了刀子,导致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蜀汉不仅丢了荆州,连上庸、西城、房陵三郡也落到了曹魏手里,蜀汉士气大跌。

刘备为了提振蜀汉士气,重振声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也会伐吴,关羽是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如果不给关羽报仇,那蜀汉其他将领会怎么想,谁还会为刘备卖命,所以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也会伐吴。

基于这些判断,刘晔的结论就是,刘备一定会举兵伐吴的,事后不到一年,刘备果然伐吴,不得不说,刘晔的判断是准确的,不愧是战略家。

到孙权遣使称臣时,曹丕顿时就陷入了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这刚一登基,孙权就来请降,显得自己这个皇帝很厉害啊。

然而,正当曹丕准备接纳孙权时,刘晔出现了,因为他看穿了孙权心里的小九九。

只听刘晔说道:

孙权请降,是因为东吴目前遇到了危机,由于东吴多了荆州,杀了关羽,现在刘备兴兵讨伐,孙权外有强敌,又担心我方趁机进攻,所以才前来假意请降。

孙权的目的一是想通过称臣行动避免被我朝进攻,二是试图通过称臣,将我朝与东吴绑在一条战线,向刘备示威,为自己壮胆。

如今虽然天下三分,但我们魏国已据有天下十分之八,刘备和孙权不过各自据有一州之地而已,他们的自保之术,无非靠的是山川险阻和相互支援。

现在他们却互相攻伐,我们正好可以趁此绝好良机,大举进攻东吴腹地。

如此一来,刘备进攻东吴边境,我方则可趁势突破长江天险,只要过了长江,东吴腹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只需旬月便可一举攻灭东吴。

到时候只剩下一个刘备,独臂难支,而且他得到的只是东吴的边境地带,我方则可获得东吴大半土地和心脏地带,随时可以连刘备一起收拾了。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傅子》

漂亮啊,如果这一计付诸实施,三国可能就此终结,天下可能提前走向大一统。

然而,曹丕比起来他爹曹操差得太远了。

只听曹丕回应道:

人家来向我称臣请降,我却发兵攻打人家,天下人会怎么看,以后谁还敢前来魏国请降?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傅子》

啥逻辑啊这是........

当我第一次在史书中看到曹丕的这段回应时,曹丕在我心里的印象瞬间被拉低了好几个档次!

事实上,如果是在三国初期那个群雄割据时代,天底下大大小小各种割据军阀不计其数的时候,曹丕的这番话才是有价值的。

那个时候正是因为割据军阀实在太多,如果其中一个向你投降,你不接纳,反过来还去打人家,那就会弄得其他想投降的军阀人人自危,以后打仗输了,大家都不敢投降,因为投降也得挨打,不投降还是得挨打,那不如拼死血战。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早已过了群雄割据时代,如今是三国鼎立,还在牌桌上玩的就只有魏蜀吴三家,没别的人了。

这会儿哪还有什么示范效果,这做给谁看呢?天下就只有魏蜀吴三方割据,难道做给刘备看吗?指望刘备如果输了就向魏国投降吗?

很明显,曹丕的这一想法,完全就是智商下线,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没脑子。

刘晔的这一计策,实施起来其实很简单。

当孙权遣使请降的时候,只要假意接受孙权请降,并且明里暗里都故意透露出曹魏不会趁机进攻东吴的信号,接着把戏做足,照样大方派使者册封孙权为吴王。

以此麻痹孙权,让他认为曹魏是断然不会趁机进攻东吴的。

曹魏方面本来在东吴边境就部署了重兵的,这时候就可以暗中操作了,秘密下令让前线的重兵开始集结到关键位置。

只要陆逊那边带着东吴大军向西开进,并且和刘备开打,东线这边就可以大举进攻了。

那个时候,东吴的主力军队都在西线和刘备打得不可开交,短时间很难抽身出来,即使孙权这时候想跟刘备和谈,也需要时间,根本来不及回援。

曹魏本身是三方中实力最强的,此时大举进攻,必然可以趁势突破东吴的长江防线,直接攻入东吴腹地。

到那时,东吴在两面夹攻下,必然是覆灭的结局。

而刘备也会拿到好处,但顶多收回荆州,再占领一部分东吴边界一带的地盘。

东吴覆灭后,只剩蜀汉和曹魏两家,而曹魏得了江东,势力大增,刘备独力难支,被灭掉只是早晚的问题。

曹魏这样做,算不算背后捅东吴刀子呢?当然是算的,但这很正常,也没什么不能做的。

要知道,当年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双方明明签了和平协议,规定了楚河汉界,刘邦还不是趁项羽撤兵时,发起突然攻击,最后在垓下灭了项羽。

为了争夺天下,玩点诈术,搞点阴谋诡计,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不需要背上包袱。

曹丕显然是不懂得这一点,而且连当时的天下形势都没看懂,白白浪费了这么一次绝佳机会。

就这样,曹丕接纳了孙权的称臣请降,并派出使者册封孙权为吴王。

曹丕的使者于221年11月抵达东吴,宣读了册封的圣旨,孙权也在11月确认曹丕不会趁机攻打东吴,于是当即派陆逊率领东吴主力赶赴前线。

至于和刘备方面的谈判,既然孙权不想把吃进嘴里的肉吐出来,那就开打,谈判也不需要继续装模作样了。

双方谈判破裂后,刘备也往前线赶,于222年1月抵达秭归前线,2月份双方正式开战,接着夷陵之战爆发,刘备全军覆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全过程中,孙权与刘备开战后,一直在试图稳住曹丕。

曹丕先是派人要求孙权向他进贡东吴的奇珍异宝,价码开得很高,孙权为了显示对曹丕的臣服之心,完全照办。

接着,曹丕要求孙权派吴国太子到曹魏做人质,这下触碰到孙权的痛点了。

但为了稳住曹丕,孙权没敢直接拒绝,而是找各种理由推脱。

直到夷陵之战打完以后,蜀汉方面为了防备东吴进攻川蜀大本营,也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由赵云亲率一支军队进驻到永安城。

但这时候赵云却发现,东吴的军队撤走了。

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孙权打算和曹丕摊牌了,他立即把主力部队调往东边前线,防止曹丕来进攻。

因为孙权知道,一旦曹丕发现自己被耍了,必定会恼羞成怒,举兵进犯的。

曹丕方面已经接二连三派出使臣,要求孙权把太子送到魏国做人质了,孙权这边也实在找不到理由推脱了,只能摊牌。

于是,在东吴大军完成回调之后,孙权以一种强硬的姿态拒绝了曹丕的要求。

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果孙权是真心请降,那么派儿子到魏国做人质是很正常的,他也是会照办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很常见。

当曹丕遭到孙权强硬拒绝的那一刻,他才发现,原来孙权是假意投降,这么长时间以来,这小子一直拿自己当猴儿耍啊这是。

恼羞成怒的曹丕,当即决定,大举讨伐东吴!

关键时刻,战略家刘晔又出现了,只不过这次他是要阻止曹丕讨伐东吴。

刘晔认为,东吴刚刚在夷陵打败了刘备,吴军挟胜利之威,又上下一心,此时去进攻,纯粹找死。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一旦战机错过了,你再去进攻,那又是另一种局面了。

可惜的是,曹丕依然不听刘晔的劝告,执意派三路大军攻打东吴,结果三路大军都被东吴挫败,曹魏方面直接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刘晔不愧是当时顶级的战略家和谋士,他对时局的判断十分精准,每一次都能提前预料到事态的发展方向,并且给出最佳的方案。

只是,这样顶级的人才,遇到曹丕这种坑货,他也带不动,除了搞点阴谋打败曹植,夺取了世子之位以外,其他方面似乎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傅子》、《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1 阅读:214
评论列表
  • 2023-10-19 11:19

    刘晔可惜了,曹操得汉中,刘晔建议趁机打西蜀,曹操却说既得陇复望蜀?给曹丕建议趁机打东吴,也得不到支持[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