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刘少奇是一匹千里马,而他在遭遇种种波折后,幸运地遇见了自己的伯乐。
1936年初,瓦窑堡会议会后刘少奇临危受命,接受组织交给自己的重任,前往华北恢复白区的党组织。
为啥这个任务要交给刘少奇呢?
因为刘少奇够专业。
大革命失败后,顺直省委的烂摊子是刘少奇收拾的,满洲省委的重建也是他牵头搞的。
在重建白区党组织方面,刘少奇是党内资深专家。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
刘少奇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工运方面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多年工作成果化为灰烬,可他依然没有动摇放弃,选择坚持扎根。
有人嘲笑刘少奇一生用了这么多假名,十分虚伪,那是他们不理解,每一个假名背后,都是一段不被人知的,与危险和孤独相伴的过往。
但时代形势如此,抗日战争之前,在白区开展工作,不仅出不了啥成绩,死亡率还贼高。
李立三、王明、博古这些人先后登台,经过这些人的错误领导后,白区党的力量几乎丧失100%,党组织遭受极其严重地破坏,大量同志被捕牺牲。
搞工运的领袖,像赵世炎、邓中夏、蔡和森等等带头大哥,先后遇难。
等到抗日初期,党准备重新恢复白区党组织的时候,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当党提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任务后,环视一圈,能在白区能挑大梁的人,还真没有比少奇同志更合适的人选。
教员极力推荐他,彼时负总责的张闻天,也觉得派刘少奇去比较合适。
临行前,张闻天代表中央跟刘少奇说,华北那边具体是啥情况,咱们也不太清楚,也就知道那边还有柯庆施、高文华、李大章这三个负责人,所以就不能给你更多指示了。
但可以在权责方面给予你比较大的自由空间,给了少奇同志一个中央驻北方局代表的身份,可以全权代表党中央领导北方局的一切工作。
主要任务是加强反日学生运动和对游击战争的领导。
省流的说法就是:这次去华北,上面给不了你啥资源,KPI也不定高了,你放开手干,干成啥样就是啥样。我们都看好你。
少奇同志加油。
01
等刘少奇到了华北一看,还真是个烂摊子。
整个华北的党组织就剩河北省委了,驻地在天津,而北方局的组织体系干脆就跟河北省委合并了,牌子挂了两块,人马却是一套。
虽说工作基础差点,工作形势还是比较好的。
那个时候日本人在积极搞华北自治运动,日本华北驻屯军见关东军搞了个伪满洲国,立了大功,也想弄个华北国出来。
日本人在华北想干什么,全中国人都知道。
因此,整个华北的抗日氛围十分浓厚,工作相对还是比较好开展的。
关键问题就是缺人,缺有经验的干部。
就在刘少奇发愁从哪里弄人的时候,北方局组织部长柯庆施跟他提起北平草岚子监狱里还关押着61名党员。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张友清等人,都是有能力的干部,他们这批人在一些人口中,也被划归到了刘派,是日后白区党的骨干力量。
他们还在监狱里搞了个党支部,薄一波是书记。我们这代人知道薄一波,可能还是通过某个人物,但在那个时期,薄一波在国内还是小有名气的人。
薄一波是山西人,以前是太原学生运动的领袖,是个有名的才子。
有名和有才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北平的国民党当局要是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都会来监狱里,找薄一波咨询解决方案。
把搏一搏当成了顾问来用。
方案当然不是白给的,薄一波有条件,想拿到解决方案,得允许他们跟外界党组织联系,随后还得提高监狱里的待遇,改善伙食,给病号下铐。
当然不是直接说跟党组织联系,只是要见外面某个人,但双方心知肚明 ,见的是啥人。
关于这一点,在国共两党的档案里都有记录。
既然都能跟外界建立联系了,为啥还没有人来营救他们出狱呢?
人手不够,华北党组织自保都困难了,哪还有力量去救。
而当时国民党当局有政策,被扣押的共产党员,只要愿意写个反共启示书,登在报纸上,就立马放入。
可薄一波等人坚决不写,就一直耗着,有些同志熬了五六年,都不肯签,因为签了之后就有政治污点了,日后自然再难以回到党组织工作。
柯庆施就问刘少奇,能不能让他们写个假启事,先从监狱里出来再说。
刘少奇觉得这个主意可以,但一定得在组织上把这个事情说清楚,就打报告跟中央说了这个事,询问中央的意见。
张闻天批复同意了。
随后刘少奇等人立马安排人写信送进监狱里,让薄一波他们写假的告示书,但薄一波等人一开始以为是骗子,故意诱骗他们的,就没有写。
在政治界,信任,就好像一尘不染的白布,上面只要有了任何污点,哪怕是其他东西投射的阴影,那立马就会被打上不可信的标记,任你如何辩解,都无用。小开 的遭遇就是典型案例。
第一封信送进去后,刘少奇等了很久,却不见监狱里的人行动,又安排人写了一封信,这次措辞严厉了许多,告诉他们这是党的决定,不执行就是违反组织纪律,并讲了假自首这个事,是经过党同意的。
可薄一波等人还是很犹豫,宁愿把牢底坐穿,也不想搞得不清不白,可又敢违反组织纪律,就决定分批出去。
商量好暗号,先出去一批人,看看到底是啥情况,如果是真的,就用暗号通知其他人,再出狱。
薄一波是第一批出狱的。
出来后,一看是真的,就按照商量好的暗号,送了一只鸡到监狱里,其他人才敢陆续出狱。
这暗号选得真讲究,颇有“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的意味。
薄一波后来写道:“一九四三年三月我去延安⋯⋯毛主席找我谈话,我向毛主席谈了一九三六年履行手续出狱的经过,毛主席说:‘这件事我们知道,中央完全负责。”
单独讲薄一波不是蹭他背后的热点,是有原因的,他是刘少奇在华北,尤其是在山西能打开局面的关键人物。
他出狱不久后,不知从哪接到消息的阎锡山,立马就邀请薄一波这个老乡到山西去主持牺盟会。
阎锡山和牺盟会是全面战争初期,刘少奇能在山西等地迅速建立各级政权的关键所在。
几个月前,也就是瓦窑堡会议后,刘少奇去华北工作那段时间,教员就亲自带队来了一次东征,跟晋绥军干了一仗,阎锡山损失了好几个团,吃了个大亏。
双方是有仇怨的,还是刚结下的新仇,可为什么阎锡山之后又如此大度的主动邀请一个共产党人,去他那里办差呢?
后面我们单开一篇详细聊这个事。
这个事对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快速崛起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02
而当下更关键的是,刘少奇在华北干了一年多后,把教员布置的“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题目,搞出了一点名堂和心得。
刘少奇解决了干部问题,很多事情的开展就比较容易了。
少奇在华北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宣传,以及把各级党组织完善起来,恢复职能部门的工作。
河北党以前的问题有很多,尤其是思想问题。
简单说就是思想稍微偏激,干事很冲动。
在一段时间,河北党内曾流行一种“工人只要大干不要小干”的说法。
小打小闹他们根本看不小,要干就干大的,要搞工人运动,就要搞一下夺取大城市政权的大运动。
他们认为顺直(河北)一省有首先胜利的可能,就以争取顺直一省首先胜利为前提,狂热地布置各地同盟罢工、总同盟罢工以至武装暴动,不顾一切条件试图组织各种罢工活动。
什么五矿同盟罢工、天津六大纱厂同盟罢工、四大铁路同盟罢工、四大中心城市的同盟罢工等等。在河北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了“组织十万红军,杀向北平去”的口号。
河北党当时以为自己拿的是苏联剧本,想要一比一复制苏联的道路。
结果可想而知,国情不同,根本没有可比性。
敌人就怕你不冒头,还没等敌人来发掘,你就着急忙慌的主动暴露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行走的功劳,那结果,对吧...
整个河北党损失惨重,各种工人组织、学生组织等都被破坏了。
河北党在斗争策略上也很有问题,他们拒绝利用任何公开合法的形式,和敌人内部的矛盾,坚决要搞纯洁模式。
哪怕某个势力可以短暂合作,可以争取成为朋友,他们也不合作,只要对方有污点,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把对方视作是敌人。
他们把自己关在秘密组织的小圈子里,严重脱离群众,使自己陷于孤立。
毛选开篇第一段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这是教员1925年写的,十年后,河北党还是没能懂得这个道理,可见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能在一秒钟就看到事物的本质,但大部分一辈子都看不明白。
也不要觉得当年河北党的人太过天真,这种事很难用一句话讲清楚的。
你看今天,很多人最喜欢干的事,不也是扩大打击范围孤立自己嘛。
什么团结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早都抛之脑后了,跟我不一样就是敌人,乐此不疲。
也不用扯各种高大上的理由,本质上,这就是认知问题。
刘少奇的做事能力是一流的,他到了天津后,经过分析后,立马就抓住了华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肃清“左”倾路线的流毒。
所以他把大量时间,花在理论和实践上,通过理论宣传和检查工作等方式,让河北党组织的同志们,恢复清醒。
那个时候,这叫领导组织开展反对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斗争。
扭转人的思想是很难的一件事,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试图改变他人的都是深井冰...
少奇同志也没有能力短时间就把所有人的思想都搞通,当能搞通一部分,让另一部分不敢发飙,能维持着一起吧事情做了,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少奇还更改了斗争策略,积极主动争取公开活动的地位,主动跟宋哲元示好。
以前河北党打出的口号都是,反对卖国贼汉奸宋哲元之类的话,而刘少奇打出的口号是,支持宋哲元抗日这类的。
这样一搞,地方政府自然不会处处针对你了,也就允许你公开活动了。
有了公开活动的资格,组织工人、学生等群体,出版宣传刊物,搞演讲,这些工作就非常好做了。
有了曝光量,有了大量意向群体,转化率才能提出上嘛,组织才能壮大嘛。
刘少奇在华北的工作,搞得很不错,很有声势。
这也给教员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提供了一些现实工作基础。
而中央对刘少奇这段时间在华北的工作,还是很认可的:
“北方党的工作,自胡服同志(刘少奇的化名)到后,有了基本的转变。”
“北方工作,我们认为自你去后,已经有了基本的转变。大家都很高兴,望继续努力,并经常把新的问题与新的经验告诉我们。”
刘少奇也没有客气,此后写了多封长信,谈自己对当前工作的意见。
在西安事变前后,中央在如何处理老蒋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不少分歧,期间也发生了一些错误。
这个时候刘少奇借以前的“左”倾错误案例,在统一战线、领导群众运动等方面,向中央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教员看了刘少奇这一时期的工作后,心里就有谱了。
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长征之前,刘少奇跟教员一样,都是不受待见的人。
教员被批为经验论者,他的思想一度被王明等人冠以“最危险的存在”,在中央苏区被排挤出了核心领导后,许多人对教员避之不及,用教员自己的话说就是“连鬼也不上门”。
而刘少奇在中东路事件之后,也遭遇了排挤打压,去了一趟苏联后,回来时头上还多了一顶“老右”的帽子,成了人人都能骂一句的反面教材,长征结束后这顶帽子都没有被摘掉。
这两个长期不受待见的人,在抗日战争前后,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一个撑起了苏区的天,一个扛起了白区的大旗。
尽管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可谁也不能否认这一时期的教员和刘少奇合作的很好,一起干成了很多事。
教员需要刘少奇的辅助,而刘少奇也需要教员的支持。
这种支持来得很快。
刘少奇刚离开延安一年多后,重返延安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是对刘少奇的一次大考,他这次重返延安,是去“放火”的。
火烧起来后,究竟会烧成什么样,会不会问题没解决却先把自己烧死了,谁也说不准。
要是没有教员的鼎力支持,少奇同志这次重返延安能否顺利过关,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1937年4月,刘少奇第一次重返延安。
这次回去是参加苏区代表会议。
03
1937年5月初,苏区代表会议开完后,中央决定让前来参加会议的白区同志,留下来继续开一个白区工作会议。
因为瓦窑堡会议通过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后,白区的工作就很重要了。
以前城市工作不好展开,基本被白军破坏完了,这次举起抗日大旗,很多工作又可以重新弄起来了。
所以要开个会,研究一下之前10年的白区工作经验,确定日后的工作方向。
5月份开会,教员4月份就把刘少奇叫回来,为会议做准备。
不要小看开会,这里面有很多门道,不是简简单单的把人叫回来围一圈,挨个讲几句话,读读文件。
一个会怎么开,都让谁参加,想达成什么样的目的,都是有计划有准备的。
一次重要会议的意义,不亚于打赢一场关键战斗。
会议通过的文件和决议,那就是党内斗争的胜利果实。
毫无疑问,刘少奇是这次白区会议的主角,他要作《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 》的主报告。
这是一颗重磅炸弹。
刘少奇在代表大会上刚被表扬过,风头正盛。
结果突然来了一个急转弯。
他从白区方面的工作出发,率先向“左倾”冒险主义发起了进攻,系统指出了此前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他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因为人家出去实干了一年,对抗日战争期间如何开展白区的工作,他的意见最值得参考。
此外,少奇同志还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正常来说,干革命工作是在高潮时偏左,更激进一点,在低潮的时候偏右,保守一点。
结果中国革命反着来了,大革命失败前有右倾倾向,而大革命失败后,反而变得更激进,大搞冒险和关门主义,形成了“高慢的宗派主义与冒险主义的历史传统”。
这是很不正常的。
04
刘少奇的报告就像一阵呼啸而过的狂风,将参会众人吹懵了,等众人反应过来后,立马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毕竟刘少奇说以前的很多工作干得不对,而这些不对的工作,都是在座的诸位以前的“功劳”。
一下就抹杀了他们的工作成绩,任谁也不干。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乱成了一锅粥。
“在少奇同志报告中有句话我不懂,就是说旧的方法不能用了,不能靠旧的方法吃饭。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
还有一些感到委屈的,自己辛辛苦苦在白区工作,吃不好睡不好,为了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冒着生命危险去行动,不怕牺牲,不怕困难。
结果你却说,以前工作干得不对,是错的。
“难道以前死的同志白死了?”
刘少奇点的这把火,有了燎原之势,可还不到扑灭的时候,因为火势还不够旺。
白区工作会议吵成这样,又是骂又是哭的,会议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这个问题自然就被提到了政治局会议上去讨论。
下面闹得鸡飞狗跳,上面吵得也很厉害。
毕竟上面开会时,坐着的一大半人,都是六届四中、五中选上来的,刘少奇直接批评的很多政策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自然是吵得天翻地覆。
实际上,刘少奇的报告就是一块敲门砖,这块砖丢出去后,就是要看看其他人都是些什么反应。
这也是教员想了解想看到的事。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历练后,教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了。
反应激烈,那就只能徐徐图之,如果其他人情绪比较好,对以前错误的认识比较深刻,就可以加大点力度。
但现在这个情况,只能见好就收,往后再做重点突破。
等各自都发完言后,教员出手了。
教员一上来,就旗帜鲜明的给刘少奇站台:“他系统地指出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但转过头后,又把语调放缓了一点:
“少奇的报告是基本上正确的,错的只在报告中个别问题上。
“少奇对这问题有丰富的经验,他一生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群众斗争和党内关系,都是基本上正确的,在华北的领导也是一样,他一生很少失败,今天党内干部中像他这样有经验的人是不多的,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
随后,少奇同志也借坡下驴,承认自己在一些问题说得过火了,只提到了过去的错误,没有提成绩,好似抹煞了过去的一切成绩,造成了误会。
教员跟刘少奇两个人一番配合后,把火扑灭了。
1937年6月10日,大会基本通过了刘少奇的报告,达成了基本共识。
原本刘少奇打算开完会,就回北平继续主持北方局的工作。
结果七七事变突然爆发,给历史的发展进程按下了加速键。
05
7月8日,中央强烈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北方局工作的重要性一下就提上来了,刘少奇就这样走进了历史的舞台中央。
中央向北方局发出指示:
“动员全体爱国军队爱国国民抵抗日本帝国的进攻,在各地用宣言传单标语及群众会议进行宣传与组织的动员。”
“立即在平绥平津以东地区开始着手组织抗日义勇军,准备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
接到命令后,刘少奇跟杨尚昆一起返回北平,但那时去北平的火车已经停了。
辗转多次后,刘少奇最终来到了太原,在这里主持中共在华北的抗战工作。
刘少奇28日到达太原,此时整个华北的局势都发生了巨变。
7月29日,北平失守。
7月30日,天津失守。
距离11月9日太原失守还有三个多月。(以上沦陷时间有争议,就不细细考究了)
留给刘少奇的时间不多了。
他要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历史交给他的伟大任务,要将教员“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战略”展开落地,成为现实。
要将华北上千万的人口,纳入延安的政权体系中;要带着那些在革命道路上牺牲将士们的遗愿,将红旗插遍全中国。
八路军能不能逆袭,就看这一把了。
如果事情成了。
刘少奇也将伴随这一伟大的事业,一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