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公里的沈海高速,贯通我国东部沿海多座城市。在这条交通大动脉上,福建晋江、广东潮南,同处闽粤经济圈内,是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的特色县域。
单看经济体量,晋江的“大”和潮南的“小”一目了然——
晋江,中国百强县排名第四,早在2002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典范,“晋江经验”为全国所知所学;
潮南,2003年始设区,2022年,当潮南GDP超过500亿,规上工业产值跨过1000亿大关时,晋江已分别突破3200亿、7000亿。
两城既有不同,更有相同。
同在海峡西岸经济圈内、同是纺织服装产业重镇、同样崇信“爱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这两座城市的内涵和气质尤为相似。
在潮南面前,晋江是优等生:20年来,“晋江经验”始终勇立潮头,“创新、创造、创业”成就今日之晋江。
在晋江身后,潮南是后进生:有着“闯将、闯劲、闯关”精神的潮南,思考着如何对标先进,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走读两城,我们一直在探寻:如何以晋江之“创”观照潮南之“闯”——这既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升阶,也是为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探路的再闯关。
练就内功,他们坚持做好这件事
暴涨的订单,热闹的工地……开年后,潮南、晋江两城经济发展图景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红火”。
在潮南,处处可见抓项目、忙生产、促投资、拼经济的忙碌身影。潮南区工信局副局长林存华表露出“幸福的烦恼”:“不少企业接单已经超负荷。”
位于潮南区的广东洪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日报资料图300多公里外的晋江,实体经济同样热气腾腾:利郎制造工业园内,墙上LED的实时产量数据飞快跳跃;在新智造产业园、英林时尚服饰产业园、内坑镇品牌工业城等园区,车辆穿梭不停,工人忙得热火朝天。
晋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座县级市以福建二百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省十六分之一的GDP。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从1996年到2002年,6年7次深入晋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完整总结“晋江经验”,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是“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
如今的晋江,不光拥有上市企业51家,还涌现出安踏、恒安、利郎、盼盼、柒牌、七匹狼等在国内外响当当的民营企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路子。
“完整的产业链是晋江实体经济的优势所在。”晋江市工信局副局长陈连智说。晋江形成了鞋服、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集群,系统、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安踏集团鞋生产晋江池店厂区自动化集成车间。图源:晋江新闻网和晋江一样,潮南的实体经济起步早、民营经济活跃。
拥有“中国家居服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三张国家级名片及洪兴、安之伴、欣薇尔等76家龙头企业,潮南的数据颇为亮眼——
全国80%的家居服、40%的女性内衣、35%的面辅料产品,都烙印着“Made in Chaonan”。潮南的发展雄心绝不止于此,它正向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目标冲刺。
不过,总体来看,在向强向优的路上,潮南已被晋江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这不禁令人发问:潮南纺织服装产业与晋江服装制鞋产业几乎同时起步,为什么发展到今天,却出现这样的差距?
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
“虽然潮南家居服和内衣市场份额大,但企业品牌知名度还是不高,名牌还不够响。”潮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水雄坦言,长期以来,潮南企业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流通环节赚不到钱、转型压力大的发展困局。
潮南区一家内衣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资料图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与晋江的产业相比,潮南纺织服装产业最大短板在产业生态上。“晋江经验”的“处理好五大关系”,讲的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而潮南纺织服装产业链仍存在各链节间联系薄弱,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呈粗放生长状态。
潮南正迎头追赶,谋划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建设中国家居服采购基地,打造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枢纽,美好蓝图即将成为实景画。
创新赛道上,他们是对手更是朋友
敢拼敢闯还不够,更要敢创新。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再到现代企业,晋江、潮南两城民企不断做大做强,都离不开创新驱动。
在晋江实体经济突飞猛进的历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最鲜明的底色——
近10年来,晋江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800多亿元;
引进9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所高校;
众多企业建立了实验室、研发中心。
在2022年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中,晋江榜上有名。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当地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
陪伴飞船上太空的晋江品牌浔兴拉链。图源:晋江新闻网虽说比不上晋江的“大手笔”,但潮南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同样舍得投入,不甘人后。
作为中国家居服行业第一股,去年,广东洪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广州广检纺织服装服饰检测研究院等发布《高品质家居服》团体标准,成为国内家居服产品向高品质发展里程碑事件。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艺明还建议,潮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可发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搭建“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
车间之外,另一场创新竞赛也在上演。
“亩产效益”,这一反映农业收益的术语引入工业领域后,逐渐演变为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各地争相“以亩产值论英雄”。
晋江晋阳湖。摄影:陈金展2021年,晋江将创新的利刃指向了经济开发区机制改革,有效促进了产业集聚。
至今,晋江标准化整合全市14个工业园区,构筑了“优势产业承载+高新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支撑+开放经济实验”的现代园区矩阵,规上企业入园率从29.8%提高到41.9%。
潮南坚持推进产业聚集的决心与做法,实践证明谋划及时,也走得正确。
这座城市先是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印染企业181家,让拟保留企业“弃污入园”。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建成使用后,目前已投产企业107家,在建企业24家,园区初步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到印染、服装的产业链条,202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0.73亿元,同比增长45.95%。
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南方日报资料图创新竞赛难分伯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晋江的线,潮南的布”都备受业内人士认可。
其实,两城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队友:尽管双方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与优势集群,但均互有薄弱环节,这便带来了“链条竞合”的机遇。
今年第二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上,晋江英林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与汕头纺织服装产业达成30亿元的面料采购签约,比去年增加10亿元。
第二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现场。南方日报资料图“汕头具备强大而完善的弹性面料开发优势,对英林的产业有很好的强链补链作用。”英林镇人大副主席林文尚认为,两地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留住企业和人才,他们有这些高招良好的政企互动,是“晋江经验”的另一个发展密码。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在当地广为人知的“四到”理念,是晋江锻造营商环境长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缩影。
晋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肖芳族告诉我们,亲清的政商关系,可以说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宝”,晋江一直有这个底蕴和传统。
晋江市区一景。摄影:吴华明2022年3月,面对疫情考验,为了稳定生产、维护订单,晋江党委政府展现出非凡魄力——
及时出台订货会疫情防控工作导则,组建工作服务专班,全过程、全流程指导安踏、利郎等鞋服企业举办订货会。
一条条接地气、操作性强的导则,向社会传达政府的担当、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陈鸿宇总结到,晋江一直将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职能再造的目标,真心实意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人”来服务。
良好的政企互动也是为了留住企业、留住人才。
在产业扶持方面,占地9300亩的晋江国际鞋纺城立足于做强产业集群支撑,带动“产、城、人”融合发展,配套齐全、功能完善、辐射能力更强、扶持政策更优。
“就是为了留住产业的根,打造搬不走的产业优势。”晋江鞋纺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建辉说道。
在人才吸引方面,晋江推动“以产聚人兴城 以城留人促产”,2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一半是新晋江人,最长可同等享受12年的免费教育。
“城市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内坑镇镇长施荣进说,正在打造的内坑镇品牌工业城,把医院和学校列入规划建设中,留人、留企、留产业。
潮南区用“一站式代办”服务,变“企业跑”为“政府跑”。南方日报资料图再来看看潮南,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迸发着向前的“闯”劲。
首交责任制、一站式代办、“政企直通卡”等措施接连出台,让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政策优惠,企业经营得舒心、发展得更安心。
“全流程代办机制,让企业‘一次都不用跑’。”潮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郑树源说,去年以来,潮南已代办了8个项目,有效加快项目落地。
服务规上企业的“政企直通卡”政策,让企业法定代表人可凭卡直接与区委书记、区长联系工作,享受到“规上企业专用便民窗口”优先办理业务、容缺后补等便利服务。
潮南在“治”上更是下了一番功夫,把目光放在规范涉企检查行为上,明确要求实行报备制度。
“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让企业留得住、办得好。”陈店镇党委书记陈伟峰表示,该镇扩大涉企范围,严格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潮南区一景。南方日报资料图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厚植优质营商环境“土壤”,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正是“晋江经验”二十年来勇立潮头的启示和实践。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有这样一个老大哥在前,潮南向先进看齐,一定能不断缩小差距,迎头赶上,成为“晋江经验”的重要践行地。
总策划:黄灿 谭仕龙 金强
策划:曹斯 孙朝阳 罗彦军
统筹:陈戈 胡念飞 王海军 杨彩珊
执行:汤凯锋 王会赟 丁建庭 纪蓓 李细华 张西陆 毕式明 曹嫒嫒
采写:廖奕文 黄嘉锋 余丹 张伟炜 实习生黄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