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在上海的豪门大宅里,有个富家子弟从小就被人嘲笑是“傻子”,他总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到处堆满了奇奇怪怪的小发明。
父母的朋友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说这孩子怕是要败光家里的家产,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傻小子”,后来不仅没有败家,反而成了改变全世界的大人物。
他用玻璃纤维,让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耶鲁大学校长评价他“改变了世界”。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世界欠他一个极大的人情”,这个人到底是谁?他是如何从一个被嘲笑的“傻小子”变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从“傻子”到“天才”高锟被称为“光纤之父”的传奇人物,他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律师,在那个年代,像高锟这样的孩子,本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但是小高锟却和其他富家子弟不太一样,他从小就对科学痴迷,把家里当成了自己的实验室,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在捣鼓各种小发明了。
有一次他甚至自制了炸弹,还往街上扔,幸好没有伤到路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把他爸妈吓得不轻,但他们并没有粗暴地制止孩子的兴趣。
高锟的父亲很开明,他没有责骂儿子,而是耐心地引导,如果真的喜欢这门课程,就应该好好学习,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可以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就这样,在父亲的支持下,高锟的科学梦想越来越大,他迷上了无线电,成功拼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在当时的上海,这可是了不起的成就。
大学毕业后,高锟进入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工作,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改变世界的研究,但是当时的人们哪里知道,这个年轻人的想法会给世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
高锟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用玻璃纤维传输信息,这个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大家都觉得他在痴人说梦,有人甚至嘲笑他是“傻小子”。
但是高锟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质疑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他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又是怎样最终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呢?
执着追梦高锟的想法确实听起来有些疯狂,用玻璃传输信息?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但高锟并不是在异想天开,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高锟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有时候,他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同事们都说他“疯了”,但高锟知道,自己正在接近一个重大突破。
终于在1966年,高锟证明了,如果能够制造出足够纯净的玻璃,就可以用它来传输光信号,而且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00公里。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但是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要制造出纯度如此之高的玻璃,在当时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很多人对高锟的理论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纸上谈兵,但高锟没有放弃,他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
同时他也积极寻找能够实现这个理论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后,美国康宁公司成功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光纤。
这一突破彻底改变了通信行业,光纤通信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铜线通信,现在,我们每天使用的互联网,都是建立在高锟的这项发明之上的。
高锟的贡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09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这样评价他的成就:“高锟的工作彻底改变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
可是获得诺贝尔奖对高锟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这个曾经改变世界的科学家,现在正面临着记忆逐渐消失的痛苦。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锟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和妻子一起成立了高锟慈善基金,帮助其他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属。
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天才的头脑,更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除了科研,高锟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教育家,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科研精神带入教育领域的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87年,他回到香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在科研界大放异彩的高锟,为什么要转向教育领域呢?
原来高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在担任校长期间,高锟大力推动通识教育,他鼓励理工科学生学习文学和哲学,同时也鼓励文科学生了解科技知识,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锟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他的领导下,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声誉大幅提升,成为亚洲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
许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不仅学业有成,还培养了广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锟对学生的关心不仅限于课堂,他经常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
这种谦逊和鼓励的态度,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许多人回忆说,高锟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个慈祥的长辈,给了他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高锟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始终强调,无论学习什么,都要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这种对文化的重视,源于高锟深厚的家族底蕴,虽然他在西方接受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就,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中国身份。
那么高锟的家族背景是怎样的?这种文化认同又是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根深叶茂高锟的成功,离不开他深厚的家族底蕴,他的祖父高甲元是清朝末年的进士,曾任浙江学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高家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新知识的渴求。
高锟的父亲高冠佩继承了这种家风,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律师,还是个热爱文学的知识分子。
在高锟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比如张衡、沈括等人,这些故事在高锟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母亲黄美琼则是高锟人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她温柔贤淑,却又有着坚强的性格,在艰难的时期,是她的坚持和勇气支撑着全家。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高锟从小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即使在留学英国期间,他也一直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他经常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对《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更是烂熟于心,这种文化认同,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取得成功时依然保持谦逊。
有趣的是,高锟的科研成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光纤通信技术的核心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的“虚静”思想相呼应,高锟的光纤技术是通过“无形”的光来传递信息。
高锟的文化认同还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上,1983年,他第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大陆,看到祖国的发展,激动得热泪盈眶。
此后他多次回国访问,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出谋划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高锟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这种谦逊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不居”精神的体现。
结语高锟的一生,就像他发明的光纤一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被嘲笑的“傻小子”到享誉全球的“光纤之父”,他用自己的能力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当我们使用互联网时,都应该感谢高锟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保持好奇,勇于创新,永不放弃!
参考文章世界科学2023年9月26日《光纤通信之父——诺贝尔奖得主高锟》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