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上海结核病防治机构百年发展史

呼吸科空间说 2024-08-03 12:18:36

作者:李亮 沈鑫 沙巍 杜建 刘宇红 高静韬 逄宇 唐神结

通信作者:李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引用本文: 李亮, 沈鑫, 沙巍, 等. 上海结核病防治机构百年发展史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 47(7) : 687-691.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31026-00269.

摘要

上海是我国近现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发源地,100年来为中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防痨协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于20世纪30年代先后在上海成立,推动了结核病诊疗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同时,一大批结核病防治机构陆续建立,成为结核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主要场所。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有结核病防治机构40多家,结核病床位近1 700张。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立结核病防治所和结核病医院,形成结核病防治的三级防治网络。21世纪后,在该网络基础上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模式,并推广到全国。本文对100年来上海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了研究,希望不忘前辈们的努力,并对今天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所启发。上海,在我国百年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先后在上海诞生,大量结核病门诊和医院也先后建立,上海成为我国结核病防治的中心地区。上海结核病防治机构的演变史也是上海百年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缩影,对防治机构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对于今天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也有很大启示意义。

一、民国时期的结核病防治机构

20世纪初,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灯红酒绿,人口众多,各种人员汇聚。同时,贫富悬殊,贫民窟林立,结核病在上海肆虐。据统计,1934年上海23岁人口结核菌感染率高达94%[1]。随着西医东渐,近代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也逐渐在上海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奔走呼吁,倡导结核病防控。其中,开办疗养院收治结核病患者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民国时期,上海建立了多个结核病疗养院或医院,拥有结核病床位1 680张。上海也逐渐成为全国结核病防治的重心之一。(一)上海肺病疗养院成立于1928年,是上海最早成立的结核病医疗机构之一(图1)。地址位于大西路4号(今延安西路),创建人为黄涵之与丁福保。设有单人间病房50间,疗养院还设有专门的骨结核医院。1944年,在该院治疗1天的费用大概为660元(图2)。1952年停办。

图1 上海肺病疗养院院标

图2 上海肺病疗养院住院单(1944年)

图3 澄衷疗养院大门(来源:上海肺科医院)

图4 慈幼痨病疗养院大门

图5 1984年上海专家会诊鲁迅先生胸片(来源:上海肺科医院)

图6 上海虹桥疗养院设计图

图7 上海虹桥疗养院X光检查报告(20世纪40年代)

图8 中国防痨协会第一诊疗所内部

图9 中国防痨协会第一诊疗所主要人员

图10 中国防痨协会第二诊疗所大门

(二)虹桥肺病疗养院1929年由上海工部局卫生处创办。地址位于虹桥路(今淮阴路)20号。设有结核病床位36张。1941年转售给上海防痨协会作为该会所属肺病医院。(三)上海澄衷疗养院1933年6月,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教授筹得叶家花园(叶澄衷先生之子叶子衡捐献),建立澄衷疗养院(图3)。颜福庆担任首任院长,钱慕韩为副院长,吴达表为总务主任。床位125张,专门收治结核病患者。医院成立后业务快速发展,从开办至1935年10月的2年间,共收治结核病患者476例,其中肺结核患者360例(75.6%),平均住院时间180天。当时较为先进的人工气胸治疗在该院实施较为普遍,结核病患者中行人工气胸者110例(30.6%)。抗日战争期间医院受到破坏。1947年4月复院,新设病床30张,次年增至140张,吴绍青任院长。1935年3月,澄衷疗养院成立“慈幼痨病疗养院”(图4),收治儿童结核病患者。这也是我国首家儿童结核病院。澄衷疗养院很重视患者康复和学习。成立“康复社”,是“病人的生活学校”“寓学习于疗养,寓疗养于工作”。这种集患者治疗、康复、学习的观念对今天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澄衷疗养院吸引众多名人来此诊疗。鲁迅先生患有结核病,1936年,宋庆龄曾请鲁迅先生到该院养病。1984年,全市专家会诊鲁迅先生的胸片,得出结论“鲁迅先生死于自发性气胸”(图5)。(四)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6月,沪上名医、学者丁福保、丁惠康父子斥巨资30万元,在虹桥路201号(今上海市血液中心)开办虹桥疗养院。该院由启明建筑事务所奚福泉建筑师设计,安记营造厂承建,占地10亩,日光充足、空气清新、树木林立、绿意盎然,其建筑风格参照当时西方最新款式,医疗建筑、设计超前(图6,7)。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夸赞其为当时最好的医院。6月17日开业时中外来宾1 000多人出席。多位当时的名人如孙科、吴稚晖、吴铁城、蔡元培、于右任等捐款或医疗设备。疗养院设有床位52张,当时沪上名医如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刘德启,内科专家黄铭新、林兆耆等20余位在虹桥疗养院坐诊,轰动一时,多家媒体予以报道。上海解放前夕,著名民主人士张澜等曾在此治疗,并在地下党的策划下成功离沪,赴京参加开国大典。1935年,虹桥疗养院被颜福庆借为上海医学院第二实习医院,1937年迁到永嘉路404号,不久搬迁到霞飞路990号(现淮海中路996号),床位68张。1957年该院更名为“虹桥医院”,1958年与怡和医院合并为“淮海医院”,1961年更名为“徐汇区中心医院”。2024年2月该院迁往新址,旧址仍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五)中国防痨协会的创办的诊疗所1933年中国防痨协会成立后,先后成立了3个结核病诊疗所。1. 中国防痨协会第一诊疗所:1934年6月14日,中国防痨协会在南市西林路306号,利用上海卫生局提供的3间房屋设立第一诊疗所(图8)。刘蕙霖为主任,留美博士汤书年为主任医师,祖培德、沈宗英为护士(图9)[2]。2.中国防痨协会第二诊疗所:1935年4月1日,在多稼路设第二诊疗所(上海医院内)(图10)。主任曾耀仲。3.中国防痨协会第三诊疗所:1936年1月7日,中国防痨协会在西藏路时疫医院设第三诊疗所。1937年后,因战事,中国防痨协会停止会务活动,3个诊所去向不明。(六)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第二难民医院(上海医院)前身为霖生医院,1937年12月建立。院址祈齐路(今岳阳路190号),院长朱功宏。1938年底,红十字会机构撤销,医院由上海防痨协会主办,改名“上海医院”。设病床60张,院长为海森德博士。1942 年与上海防痨协会脱离隶属关系。1943 年末,由曾耀仲、金孚戡、朱尔梅等8位医师集资买下上海医院剩余设备,改名“私立上海医院”,院长为曾耀仲。1956年2月,改为公立,院长为金孚戡。1958年9月,改为“徐汇区结核病防治所”,所长仍为金孚戡[3]。(七)上海防痨协会创办的“一院四所”上海防痨协会成立于1938年11月11日,该协会先后成立了1家医院及4个诊所。1. 上海防痨协会肺病医院和第一肺病医院:1938年10月,由施肇基、颜惠庆等发起成立上海防痨协会肺病医院。院址位于白利南路(今长宁路)37号,病床100张。首任院长为美籍麻风、结核病专家海森德博士(Dr Lee S Huizenga.1881—1945)(图11)。1939年接办岳阳路上海医院,设立收费床位60张(1942年停办)。1942年1月医院迁至麦克劳伦路(今淮阴路),3月更名为上海防痨协会第一肺病医院。欧阳静戈任院长,海森德任医务主任。初设床位50张。1945年建造二层病房大楼,病床扩大到180张(图12,13)[4]。

图11 海森德博士图12 1942年发行的防痨票上海防痨协会“新院落成纪念”

图13 上海防痨医院病房内景(1949年)

图14 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一结核病防治院收据(1954年)

图15 标有“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名称的体检车

图16 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二结核病防治所外貌

图17 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二结核病防治所X线报告

图18 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三结核病防治所大门

图19 上海联合防痨委员会徽章

图20 肺病中心诊所门口

图21 肺病中心诊所内景

1948年1月,上海防痨协会第一肺病医院创设复元工场,内设缝纫、编结、玩具制作和印刷四部,开创我国结核病职业治疗先河。1950年,医院名称改为“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图14,15)。欧阳静戈离职,朱组焜代院长。后朱组焜调北京,梅魁学继任。1952年9月30日设门诊部,称为“上海防痨协会第一肺病诊所”。这是上海防痨协会最晚成立的诊所。1956年2月迁新华路483号。1957年12月门诊部改称“上海防痨协会第一结核病防治所”,所长沈槐森。1958年改称“长宁区结核病防治所”,所长仍为沈槐森。1995年并入慢病院。2. 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二结核病防治所:1942年,上海防痨协会接办济良疗养院(位于愚园路1223号),更名为“第二肺病医院”。床位46张,其中免费床位12张。院长章臣楣。1947年12月,因房屋业主需要收回上层自用,乃将住院部取消,改名为“第二肺病诊所”。新中国成立后,诊所更名为“第二结核病防治所”,所长章臣楣(图16,17)。1958年并入“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3.上海防痨协会第三肺病诊所:1943年,上海防痨协会与中华健康协会新闸卫生实验区合办第三诊所,地址位于慈溪路(今池浜路)25号。所长先后为徐继和、朱祖焜。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三结核病防治所”(图18),地址先后变更为凤阳路16号和六合路105号。1958年改为“黄浦区结防所”,所长陈维镛。4.上海防痨协会第四肺病诊所:1944年上海防痨协会与天主教医学会合办第四诊所,地址位于祁齐路(今岳阳路)圣心医院内,后迁浦东烟厂路124号,所长张亮惠。后孙艮良、金佑福、杨光杰先后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第四结核病防治所”。1954年该所撤销,并入流调队,队长陈维镛。1957年流调队任务结束,改为“浦东县结防所”。浦东县建制撤销,先后改为东昌区、川沙县结防所。1960年并入浦东中心医院肺科。2年后该肺科解散。(八)上海联合防痨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海的防痨力量,1946年10月,由国立上海医学院、医事事业董事会、各医药团体及社会机关共同发起成立上海联合防痨委员会(图19)。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筹备成立肺病中心诊所,并恢复澄衷疗养院。在该委员会的努力下,肺病中心诊所于1947年3月20日正式成立,澄衷疗养院于1947年4月1日开始收治患者。因中国防痨协会于1948年初复组,该委员会于1948年4月取消。(九)肺病中心诊所1947年3月20日,上海肺病中心诊所成立。地址位于华山路371号,由吴绍青担任负责人(图20,21)。1950年,诊所并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十)其他医疗机构其他拥有结核病床位的医院(疗养院)还包括公济医院(69张)、中山医院(43张)、沪太疗养院(40张)、仁济医院(35张)、四明医院(35张)、市立第二医院(32张)、市立第四医院(30张)、沪东医院(30张)、中美医院(23张)、南洋医院(20张)、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20张)、同仁医院(20张)、宏仁医院(20张)、上海卫生疗养分院(20张)、东南医院(20张)、市立第六医院(15张)、圣心医院(15张)、市立第八医院(14张)、世界红十字会上海医院(10张)、惠旅疗养院(10张)、济鲁医院(10张)、平民疗养院(8张)、中和医院(6张)、同德医院(5张)、远东医院(5张)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结核病防治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在保留过去众多结核病防治机构同时,新建立了一大批结核病防治机构。(一)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1956年4月7日,在上海防痨协会肺病第一医院门诊部基础上成立“上海市立结核病中心防治所”(图22,23)。地址位于四川中路599号,所长汪士。1958年迁到延庆路130号,与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合署办公。1958年上海防痨协会第二诊所并入。1984年11月5日,市卫生局将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与第一、第二结核病院合并,成立“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1990年院、所分立,市结核病防治中心防治所更名为“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主任汪钟贤。1998年11月,并入新成立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

图22 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工作人员在大门前合影

图23 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刚成立时的门诊收据(1956年)

图24 上海市立肺结核病防治院奖状(1956年)图25 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医院奖状(1956年)

图26 上海市第二结核病院住院费账单(1965年)

图27 上海市第二结核病院分院收据,财务章为三四二七医院(1973年)(二)上海市肺科医院1950年11月,上海澄衷疗养院改名为“上海市澄衷肺结核病防治院”,院长汪士。其后医院名称数次调整。1950年11月:上海市立澄衷肺结核疗养院;1953年7月:上海市立肺结核病防治院(图24);1956年6月: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医院(图25);1957年10月:上海市立结核病防治院;1958年4月: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1984年11月5日: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第一结核病防治院;1989年12月: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1998年12月:上海市肺科医院;2005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1956年,该院还在兴业路243号开设分院[6]。该院从建院到现在90年能够始终坚持诊疗结核病,在全国为数不多,更属不易。(三)上海市第二结核病医院1958年4月,上海卫生局决定将上海干部疗养院、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市分会结核病院、上海市金融职工医院江湾疗养所、上海公安医院肺科4个单位组建上海市第二结核病院(图26)。1958年10月正式成立。院址位于中山西路1350号。设12个病区,病床600张。1989年更名“上海市第二肺科医院”。1995年撤销。(四)上海市第二结核病医院分院与第二结核病医院同时成立,受第二结核病医院领导,地址位于淮阴路30号,病床200张。1960年迁入虹桥路1440号。1971年5月内迁贵州凯山061基地427医院(图27)。(五)上海市第三结核病院成立于1956年6月,原为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分院,地址位于安当路。1978年5月更名为“上海市第三结核病防治院”。1979年撤销,移交卢湾区中心医院。(六)上海总工会工人疗养院1956年,工人疗养院开设肺结核床位600张。前后达10年时间,治疗患者1万余人。(七)上海的区县结防所新中国成立后,在区县建立结核病防治所组建新的防治网络。1953年,松江德琼医院院长柯德琼将私立医院捐献,改组成立松江结核病防治所,这是上海市第一个成立的区县结核病防治所。1957—1959年共有14个区、4个县(上海、嘉定、宝山、浦东)以及上海铁路局先后成立结防所,并将防治网延伸,从而建立了市、区、基层医疗保健组织的三级防治网。20世纪60—70年代,区县结防体系受到极大冲击,大部分被撤销或合并。1974—1977年,一些区县结防所开始陆续恢复建制。到1990年,全市共有12个区、9个县、2个企业结防所,结核病防治网络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上海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推进,以及结核病疫情的明显下降,原有的单病种设立防治站所的模式逐渐显示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市区二级政府对结防机构进行了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县)结防机构设置呈现多种形式,独立机构5所,挂靠在综合性医院16所。机构设置的不统一给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与落实带来一定的影响,结核病患者难以归口统一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结核病防治网络的调整已势在必行。1998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预防归口,功能对应,归口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将市结防所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和协调职能纳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临床治疗功能整体划归上海市肺科医院;区县结核病防治管理和协调职能也逐步纳入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此同时,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各级结核病诊疗机构,具体承担结核病归口诊断和治疗工作,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结核病的患者管理和家庭督导职能,由此建立了市、区、(县)、社区三级结核病预防控制网络。20多年来,上海市“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核病新型综合防治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专家的高度肯定,被写入“十二五”和“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并在全国推广实施。参考文献(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