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知青英雄丁惠民:他终结了上山下乡运动

思聪谈社会 2024-09-27 12:18:37

老詹小注:

知青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知青大规模返城又是怎么回事?

45年前的1979年1月,经过艰难曲折的街头抗争,云南西双版纳农场的几万名知青被允许回城,揭开了全国知青大返城的序幕。

今年9月22日,这次抗争运动的主要领头人丁惠民先生,在重庆去世。

看完下面这两篇文章,你就大体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逝者] 知青英雄丁惠民:他终结了上山下乡运动

新三届 2024年09月24日 00:54 广东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人物简历

丁惠民(1953-2024),上海人,69届中学毕业生。1970年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景洪农场)。1978年10月写下一封《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明确提出了知青返城要求。随后组织云南农场知青进京请愿团,开启了全国知青大返城的序幕。1979年10月最后离开景洪农场,顶替母亲到湖北工作。两年后结婚,调到妻子原籍的重庆一家高温作业工厂当工人。

原题

丁惠民的梦

(外一篇)

作者:徐楠

24日下午,丁惠民先生追悼会将在重庆举行

写在前面:45年前的1979年1月,经过艰难曲折的街头抗争,云南西双版纳农场的几万名知青被允许回城,揭开了全国知青大返城之序幕。

本月22日,这次抗争运动的主要领头人丁惠民先生在重庆去世。本号转载两篇旧文,以志缅怀。

当年北上请愿团的部分核心领导成员在天安门广场合影,左一为李长寿,左三为丁惠民,左四为刘先国

走在上海街头,丁惠民并不引人注目。1978年12月,这位老者带着数十位云南知青,从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进京请愿,打出“我们要回家”的标语,并最终撕开了知识青年返城的一个豁口。千万知青返城的大潮,由此启动。

今天,曾经的知青领袖丁惠民将他的人生坐标,再度调整到“知青”这一刻度上。当年的北上请愿团核心成员,如今或在重庆,或在上海。一切却已不似当初。

上海赴云南上山下乡知青丁惠民(左)

靠 近

丁惠民和所有知青一样,是带着“建设边疆”的决心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

他们走进莽莽大山,住在草棚里,半夜里蛇会从房梁上“嘭”的一声掉下来,吃饭时,丛林里的猴子在远远地观望。头几年,是拼了命地干。砍掉原始森林,种上橡胶树。但几年努力,仍改变不了农场的样子。丁惠民说:“一年不如一年,知青绝望了。”

重庆知青李长寿,如今寓居在上海七宝,他的记忆被饥饿充斥,“猪瘟年年闹,一闹死一片;没办法就去河里找鱼吃,我有段时间当文书管炸药,就拿去炸鱼……”

知青时期的丁惠民

吊打、侮辱、强奸知青的事情时有发生。一群半大孩子和一些军人,在远山僻岭的对撞,演绎出一幕幕的惨烈。被枪毙的军官贾小山,当年开着一辆吉普车横行农场,看到漂亮的女知青就往车上拉。

知青们想尽办法走后门调动回城,一旦成功就什么都不要了。

与丁惠民不同,李长寿从来是个叛逆者。在农场,他不是好惹的,“打架根本不需要理由。”

李长寿后来写了一首歌,其中有这样一段:“花样的年华生命的春季,享受阳光接受教育。斗殴演出武打的好戏,偷鸡摸狗自有道理。啊!连长,我不是坏青年,写份检查交给你。”

1978年12月以前,他们并不相识,更想象不到:彼此的相逢,会演绎出改写历史的一笔。

就在那个冬季,火星出现了。

相 逢

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上世纪70年代中,已显疲态。

“今冬明春好回家”的说法始在云南知青中悄然流传。丁惠民在其他农场做了情况调查,意识到知青的问题已是一堆干柴,只要一颗火星就能点燃。

他贴出了公开信,陈述知青现状,提出回家的愿望,在农场引起轩然大波。在礼堂大会上,有人说:“什么也不要怕,学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回家乡去!”纷乱中,丁惠民的理智和判断,使他成为毋庸置疑的总指挥。他与李长寿就在那一天相识。李长寿被任命为纠察队长,另一位重庆知青邹盛永专司宣传,再加上副总指挥刘先国和胡建国。整个行动的指挥和协调核心形成了。

其后的部署兵分两路:一方面,农场在有序领导下罢工;另一方面,1978年12月,请愿代表分两批赴京,高唱自己写的请愿团团歌,“北上!北上!坚决北上!”

队伍最终在天安门广场上列队,在“我们要回家”的横幅后面站成一排。

当时分管农垦系统的国务院一位领导接见了他们,虽然态度慈祥,但话语严厉:“都这样闹,国家能富强?”这让他们感到委屈。当晚,丁惠民、刘先国、李长寿、邹盛永四个人,在西单的一家小饭馆里碰头商议,决定立即回云南,请愿团宣告终结。

而正是那天,一份内部电话记录从版纳农场悄悄地飞出,成了知青的报喜鸟:不愿留的通通走……后来他们知道:这是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从北京开会返回后,作出的表态。

次年2月至6月间,5万人像潮水一般退去。

后来他们知道:北上请愿的行动,给北京正在谋求解决知青问题的高层讨论中,增加了一个现实筹码。

当年罢工请愿的几位核心成员,如今回忆起那段日子,都为年轻的自己在全过程中的谋略而自豪。刘先国说:“那段时间,没有人有一丁点的私心,同心协力,就为一个目标,回家。”

各 自

1979年丁惠民、刘先国、邹盛永、李长寿,先后回到家乡——武汉、重庆和上海。

1985年,丁惠民从武汉调动来到重庆,与妻子团圆。和北上请愿时的“三驾马车”之一刘先国经常见面。1987年,刘先国去了上海。

后来的20年,丁惠民也曾做过生意,这个当年的知青领袖,能够在1990年代就借到近百万的本钱。他从缅甸贩进木材,拉到上海去卖,却不料刚拉进对方仓库,对方却因债务纠纷而被法院冻结资产。

刘先国逐渐成为生活的赢家。这些年里,他在图书公司工作,木工、保卫科长、物业中心经理、计算机广场项目负责人,入党、提干、买房。

李长寿离开工厂后,做过通讯器材生意,还办过研究所,小有成绩。他如今落脚上海,在知青战友的公司里就任核心管理岗位。他戴着青年人喜欢戴的宽边帽子,和古镇里云南菜馆的老板谈笑风生。就在这间小馆子里,他竟然偶遇到北上请愿团的秘书长朱一平,两人相拥大笑。当年那个叛逆的青年,在小桥流水、云南菜香中,与生活和解。

当年离开时,知青们一个个发誓“老子撒尿都不朝这方向”,如今却一次次梦回云南。

轮 回

版纳农场的工人,大多来自湖南农村,数量少于知青。

每天同样上班,知青已经累得无力动弹,他们回去之后还要养鸡、养猪、上山砍山货,养活一家大小。知青们饿得凶了,就去偷他们的。

告状、随之让知青受罚的是他们,“看你端着白饭咸菜挥手叫你过去夹上一筷子油炒的菜”的也是他们;帮着连队干部管理知青的是他们,传授给知青农业技能的还是他们。30年前,知青们潮水般退去,农场的学校没有了老师,卫生所没有了医生,连开拖拉机的人员都成了问题,只有工人们收拾起农场的烂摊子。

而农场当年的管理人员,主要由退伍兵和现役军人构成。

有统计数字显示:50%以上的连队干部有过吊打、责罚知青的行为。丁惠民的第四腰椎骨被枪托打过,直到现在,阴雨天气都会有反应。

1984年,当年的一位营长到重庆出差,推销橡胶,设法联系到一些重庆知青。在他落脚的简陋招待所里,他对提着白酒来看他的知青说:“你们种的橡胶树,都开始割胶了。过去,我们对你们知青的很多做法不对,请你们原谅……”

李长寿感慨:“有这一句话,过去的事情就当全没有过,还提它干嘛?”

1995年,李长寿和近40名知青重返农场。离开时,车子无法开动。老连长、老营长、老工人们久久不愿松手,车上车下哭成一片。在李长寿的记忆中,只有当年离家奔赴云南的火车站上,有这样哭声震天、依依惜别的场面。

命运总是轮回,当年哭着去往的地方,今天哭着离开。

重 聚

生命轨迹,再一次戏剧性地交集。

2008年冬,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往事》栏目,将丁惠民请进演播室,以三集的篇幅,再现了当年北上请愿的历史。镜头前,丁惠民特意穿了一件黄色的T恤衫,胸前印着“知青”两个大字。

他频频来到上海,出面帮知青解决工龄问题、社保问题、户口问题,等等。他回到云南,在那里立起一块大牌子:“知青有事,请找丁惠民。”下面留着手机号。30多年后,他第二次写了公开信,要求政府重视知青的晚景和待遇问题。

他办了版纳知青网,联系出版画册和书籍,知青有户口一类的问题,他希望登记填表、集中于他处,再通过他去上访、谋求解决。他积极筹划中国知青旅游文化节,希望借此机会重聚知青,扩大影响。他抵押了房子,换来的钱几乎尽数投入于此。朋友劝他“衣食住行要自己搞好”,他却说:“我丁惠民早就不属于我自己,我永远属于知青。”

丁惠民说:他要为知青争取权益,哪怕是一点点经济补偿、一点点政治待遇。他想呼吁国家层面对知青问题的重新表述。

老战友们的命运和心迹,在同心协力北上请愿30年后,画出相离的曲线。

1998年,当年的“三驾马车”在上海重聚。除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其余的竟然是话不投机的尴尬。

丁惠民将他的生命重心,再次调回“知青”这个刻度上。他想找回当年的“三驾马车”,看到的是避谈往事的胡建国,和应酬繁忙的刘先国。

后来,刘先国曾经这样劝诫丁惠民:“跟那么多的海归、高知相比,我们已经落伍了。尽管你是当年的知青领袖,但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时代了,你要牵头这么做,就无异于陈胜吴广,最终成功的一定是刘邦项羽,而不是你。”

10年前,成都知青的聚会活动上,一条“青春无悔”的横幅被不同意见者扯下:“无悔?你们无悔你们就回去!”

“有悔”和“无悔”,成为知青群体中对那一段特殊经历的分歧意见。“有悔”者,痛感时代对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们感慨磨难、追抚伤痕,诅咒自己做出的牺牲和命运的不公;“无悔”者,深感知青经历使自己磨练了意志、加速了成长、更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深切了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从而奠定了整整一代人心智和意志的成熟。面对现实,前者发出呐喊和谴责,有些人直接延伸出现实诉求;后者选择接受现实并与之和解。

丁惠民,这个当年以公开信点燃回城火焰的知青领袖,不乏追随者。他们称呼他“丁总”,或者“司令”。这样的称呼,对丁惠民是一种动力源泉。

丁惠民说:他要为知青争取权益,哪怕是一点点经济补偿、一点点政治待遇。他想呼吁国家层面对知青问题的重新表述。

“他依然活在那个时代。”这是今天的丁惠民留给战友们的印象。

原载《南方周末》

视频:1978年,知青返城大抗争

外一篇

女儿眼中的

“知青领袖”丁惠民

作者:丁一

我是爸爸的独生女儿,也是他的掌上明珠。但是我并不喜欢爸爸的生活方式,这么多年来他并没有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做事情从来没有顾及到他还有一个女儿,有一个家。

从我上小学到大学毕业,我的所有学费、生活费都是靠妈妈供给,爸爸没有为家里赚过钱。在我的记忆中,我爸爸整日就是一个忙忙碌碌,到处奔波的人。他的心里装的全部都是“知青”,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家,还有老婆和女儿。

丁惠民全家福

前几年,我们在江北区嘉陵江边的房屋拆迁,按照政府的安置我们将会分到五里店的一个新修的小区,那里的房子有电梯也有广场花园,但是我们没有补平方面积的钱,还有新房的装修费,只好放弃了。因为我们家里平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只有二手房可能买得起。

为房子的事情妈妈上上下下的跑,妈妈看中了现在我们住的这套房子,前几年重庆的房价还没疯涨,我们的拆迁补偿费刚好能买得起这套房子。这是司法局的老家属区,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时候都是靠单位来解决住房的,司法局就在自己有限的面积里,见缝插针地建造了这栋家属楼。

我们家朝南面对的是一栋斜楼,离我们最近的距离不到五米,斜线的最远距离不到十米,因为楼盖了很多年了,现在司法局的家属基本上都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这几栋楼或买或租,原来的司法局的人反而少了,居住人员也比较杂。旁边楼底下还搭满了违章建筑,住着许多外来民工,所以一片嘈杂声。朝北的楼房从卫生间的窗户后面可以触及对面的墙,相隔不到两米。

只有我的小房间窗户外面开阔一些,可以晒到点太阳。现在大城市里很少再能看到我们这样的建筑。妈妈看中的理由是这里的装修虽然过时了,但还可以用,将就着住进去可以省了装修费。虽然没有阳光通风也不好,不过这套房子是三居室有九十多平米,我爷爷和奶奶身体不好,就指望着和儿子在一起度晚年,如果爷爷奶奶过来居住不显得拥挤,更是考虑到房间在二楼老人上下楼不吃力。家里的空调和一些家具都是原住户留下的,省了不少钱。

左起第六人为丁惠民

多年来,妈妈一直打几份工,就是为了多挣几个钱供我上学用。妈妈现在还在为一家盲人按摩诊所做杂务工,清晨六点左右就要出门,洗被单、毛巾什么的,要到八、九点钟回来,下午还要去收拾。这份工作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只有两百元,干的时间长了,人家也觉得妈妈朴实勤恳,每年加一点,现在已经加到每月六百元。我说妈妈你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何苦那么辛苦。妈妈的回答一直说不累不累,有点收入补贴家用也是好的,所以一直坚持到今天。

爸爸被拘留后,我跟妈妈说,不要再出去打工了,妈妈说虽然去年你爸爸拿到了养老金,万一你爸爸被判刑,养老金也就没有了,你爸爸的医保金没有交完,我不打工哪有钱为你爸爸交纳医保金。

左为丁惠民

我妈妈也反对爸爸“职业革命家”的生活,对爸爸好言相劝没有用,他们老两口就是因为这种事情经常争吵。爸爸的回答就是:你们光想的就是自己自己,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的?爸爸提出的问题,我听了好几年了,读了大学以后才渐渐明白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观的问题。爸爸最喜欢说的就是雷锋的人生观: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一个人活着就是能为了别人过得更美好。我觉得爸爸也不像雷锋,人家雷锋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军人,是所有中国人的偶像,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头。妈妈不能忍受爸爸的这种人生观,所以在几年以前两个人就协议离婚了,没有争吵,没有声张,更不让我知道。

现在我也是一个大人了,才明白他们多年分居的原因。我渐渐长大了,我能体谅妈妈,也慢慢理解父亲,特别是看到父亲和那么多的知青叔叔、阿姨在一起的开心快乐,和父亲对他们的感情,我更理解了他们。父母离婚后,生活上仍然是妈妈在一直照顾着爸爸,我知道妈妈从内心里是爱着我爸爸的,她为了我和父亲任劳任怨,洗衣、做饭、料理家务,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我看到的默默奉献的是妈妈,爸爸的影踪我依旧很少看到。

爸爸一生为之奉献的是“知青”,可是知青都是穷朋友,他们都处在弱势群体的位置上,身体好的可以赚钱养家糊口,身体不好的,往往连工作也找不到,没有工作的还是要养家糊口,还要交纳养老金、社保金、医保金等等,每每遇到这种人来哭诉爸爸还会拿出钱来慰问。妈妈生气就生气在这里:你自己都没有承担过家里的生活负担,还要去管别人,难道你是一个包打天下的英雄?可是爸爸老是说,我们家又没有负担,比人家的生活好多了,爸爸的比就是这样比的,他一直与和自己生活条件差的人比,从来没有和那些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比。

爸爸有的时候可以办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拿办全国知青文化节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是民间的个人力量办不起来的,我觉得这么大的活动能办成也是全国知青对我爸爸的信任。对他的人品,他的能力,他的事业心的认可。要不换个人来一没钱二没权谁会听你的话?这一次我爸爸出事,在重庆请不到律师,好容易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人家开口就要三万,最后研究说不敢接,怕受丁惠民的事情牵连影响到他们的生存。所以我们只好请上海的律师,说实话律师费是朋友资助的,我们为接待律师也很发愁,我们没有钱去开宾馆,好在律师能在我们的寒舍屈居。

我们很感动,也很愧疚。大热天多少次跑江北分局都是步行的,住了五天没有一天开过空调,害得李律师身上长痱子。妈妈陪李律师去朝天门看涨水,乘的都是一元钱的公交。天黑了我们想在外面随便吃一点,李律师也坚决不同意说要回家吃,因为他看到了我们家的清苦。妈妈开玩笑地说李律师到重庆来减肥了。六十七岁的李律师还患有多种疾病,能在那么热的天气里,不远千里到重庆这样的火炉城,上下奔波劳累,人家为的什么?是为了赚律师费吗?我不这样认为。

中间为丁惠民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知道毛泽东了,因为有这样的爸爸,也迫使我看一看爸爸床头放的毛泽东选集。我看到有一篇《青年运动的方向》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青年是不是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如果和劳动人民结合的就是革命的,如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欺压老百姓的就是反革命的。

不管我的爸爸是什么结局,我相信我爸爸是一个好人,他无罪!我爱我的爸爸!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