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杀位一品大臣有什么后果?钦差大臣被杀,引发了官场大地震

史理爱学思 2024-10-11 02:07:0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古代,一品大臣那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权倾一时,地位显赫。

要是哪天这样一位大臣突然横死,那可得掀起多大的风浪?更别说,这位大臣还是钦差,奉旨办事,代表的是皇上的脸面。

嘉庆年间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钦差大臣李毓昌在查案过程中,离奇死亡。

一时间,朝廷上下,官场内外,人心惶惶。

这事儿,不仅让嘉庆皇帝龙颜大怒,更是把两江官场震得个底朝天,甭管犯没犯事儿的大小官员,全都人心惶惶。

一、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这活儿就像是古代的特别任务小组组长,专门由皇帝亲点,为特定任务而设。

能当上这差事的,通常都是皇帝的心腹高官,被选中本身就是无上的荣耀。

久而久之,钦差大臣就成了个响当当的名号,地位比以前的同类官员高多了。这背后的原因,跟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脱不了干系。

到了明清两代,因为不设宰相,皇帝的权力大得吓人,一些临时任务都是皇帝随时指派,于是钦差大臣也就跟着流行起来。

而且,钦差大臣这职位,其实不看你原来的官职大小。

洪武二十四年那会儿,懿文太子被派去陕西巡抚,也是个临时差事。还有清代那位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他也是钦差大臣,奉旨去禁烟的。

明清时候的太监,也经常传旨。

他们一读旨,那就是皇帝的声音,连内阁首辅、铁帽子王都得跪着听。

所以哪怕是个小官,只要被派去当钦差,那就相当于皇帝的分身。如果硬要给他们定个级别,那至少得是一品大员。

毕竟,再大的官,在钦差面前也得跪着接旨。

但是,外派钦差和太监宣旨还是不一样。

他们是有具体任务的,奉旨行事,有的还有尚方宝剑。因此,权力大得很。

从来到去,地方上的人对他们都是毕恭毕敬的。因为,就算任务完成,钦差还要回京当面向皇上交差,如果伺候不周,到时候,随便递两句小话,也够地方喝一壶。

因此,钦差大臣一出现,那就是如朕亲临,是重点保护对象。想行刺他们,难如登天。

不过,嘉庆年间,还真有这么一位钦差大臣,在查案的时候被人给害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二、查账被害

嘉庆十三年冬天,大清帝国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嘉庆皇帝亲笔批示的查赈官员,也就是咱们说的钦差大臣李毓昌,在办案过程中,竟然被地方上的一个小县令——山阳县令王伸汉给害死了。

这事儿,真相比小说还要不可思议。

李毓昌是嘉庆十三年的进士,高中之后,因为暂时没有实缺,就被安排到两江总督衙门以候补知县的名义等待机会。

这一年,江苏水灾,淮安府下的山阳县,更是首当其冲,堤坝崩溃,洪水肆虐,百姓受灾严重。

嘉庆皇帝立马批示要赈济饥民,银子筹齐后,送到两江总督铁保那里。

只是,有过和珅的教训,嘉庆知道下面的官吏们不那么老实。如果层层克扣,灾民真正拿到的银子少得可怜。

于是,他同时严令铁保,必须派出查赈官员,清算前账,同时防止贪污。

铁保不敢怠慢,立即执行。

铁保一共派出了十名官员查赈,结果九个都走了过场,啥都没查出来,显然是被收买了。

唯独李毓昌,是个实打实的硬核干部。

李毓昌这次可是奉旨办案,相当于皇帝特派员。

他刚一到岗,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人马,奔赴乡村。挨家挨户地核查情况,老人小孩一个不落。

当地的老百姓们,提起李毓昌,那都是赞不绝口,亲切地称他为李青天。有的甚至把他当成了再生父母,

可到了十月,已经复查完了两个乡的李毓昌,竟然在寓所里突然上吊自杀了。

案发后,淮安知府王毂和山阳县令王伸汉异口同声地宣布:这就是一起毫无争议的自杀事件。

对此,两江总督铁保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一时间,这起案件仿佛被贴上了铁证如山的标签,看似无法撼动。

可这案子经灾民之口,传得沸沸扬扬。

以至于,到后来的人们说起清朝那些离奇案子,李毓昌被害案居然排进了前四。

三、冤案昭雪

走的时候好好的,结果却在山阳离奇自杀了。事情太蹊跷了,李家人接受不了。

在整理李毓昌的遗物时,同为赈灾检查官员的教谕章家璘,偷拿李毓昌的一张纸,将其放在遗物中。李毓昌妻子发现上面写道: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灵柩运回家乡后,李家人悲痛之余,又发现了更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他们注意到,李毓昌的衣物上,无论是衣襟还是袖口,都有血迹。

这一下,大家心里都犯了嘀咕:按说自杀上吊,哪会搞得这么血腥啊?更别说直接染到了衣袖。

查凶杀案不看尸体,等于走到真相前,却把眼睛闭上。

于是,心存疑窦的李家决定开棺验尸,而银针刚下就黑了。初步论断如晴天霹雳:李毓昌竟是中毒死的。

虽然,这桩疑案在两江总督那里,早已被贴上了结案的标签。但李毓昌的叔叔武生李泰清,心中那股子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儿上来了,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进京告御状的征途,直奔督察院。

李毓昌的钦差身份,说白了就是皇帝派往地方的“眼睛”,专门负责稽查赈灾事宜,其地位堪比现代版的第几巡视组的组长。

所以他被害一事,关系重大,很快就传到了嘉庆皇帝的耳朵里。

嘉庆帝一听,顿时龙颜大怒。

怒斥道:朕已亲自翻阅此案卷宗,其中疑云密布,定有隐情未揭,必须还逝者一个清白,以安其在天之灵!

随即,他雷厉风行地颁下圣旨,要求严查此案。并亲自点名山东巡抚吉纶等一众高官,命他们亲自上阵,仔细勘查,并上报结果。

吉纶等人接到旨意,哪敢有丝毫懈怠,开棺验尸之后的结果,比李家人之前的发现还要恐怖:

李毓昌竟是先遭人投毒未遂,随后又被残忍地勒颈而亡。

案件迎来了惊天反转,官府顺着蛛丝马迹一路追查,最终将涉案的一众狼人全部团灭。

原来,李毓昌前往山阳调查案件时,意外发现了山阳县令王伸汉私吞赈灾银两的黑料。

王伸汉为了封口,试图用银子诱惑李毓昌,但李毓昌一身正气,王伸汉的糖衣炮弹打到了钢板上。

眼看罪行即将败露,王伸汉竟然胆肥到买通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在他们的茶水中偷偷加料。

李毓昌中毒后并未立即丧命,但王伸汉的仆人与李毓昌的仆人却联手将他吊上房梁,又精心策划了一个自杀现场,企图瞒天过海。

至此,李毓昌的冤情,终于得以大白于天下。

正义虽然迟到,但终究没有缺席。

四、冤案是怎么形成的

王伸汉,不过是个七品芝麻官,哪来的豹子胆,敢对钦差大臣下手?

可从头至尾细细捋一遍,不少关节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首先,没他那上级——淮安知府王毂在背后撑腰,就凭他一人,谅他也没那胆量和本事,干出这等惊天动地的大事。毕竟,李毓昌之死非同小可,不是他一个人能轻易遮掩过去的。

当李毓昌查出王伸汉贪污的铁证后,王毂便亲自出马为王伸汉说情。他对李毓昌说:

“咱们都是同行,谁跟谁没点交情?当官不就是多捞点钱嘛。不然,你就是毁了王县令的家,断了他的活路,他岂能善罢甘休?”

这番话,明里暗里,软硬兼施,既威胁又利诱,意思再明白不过。

王毂的话说得直白,这是对李毓昌赤裸裸的拉拢。若他执意要查,王伸汉岂能善罢甘休?

李毓昌不为所动,王伸汉果然痛下杀手,伪造现场,王毂的警告终成现实。

事后,王伸汉用4000两银子摆平了王毂。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4000两银子,就能让一位知府背上同谋杀害钦差的罪名?这种重罪一旦败露,抄家问斩是板上钉钉的事。因此,用区区4000两银子,想换一位知府的前程和性命,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这背后,王伸汉和王毂显然有着更深的利益纠葛。李毓昌查到的,只是淮安府诸多问题这座冰山露出的一角。

若继续查下去,整座冰山都可能被连根拔起,到时候王毂还是难逃干系。

所以让李毓昌查下去,其实是查王毂自己。就算王伸汉不给银子,王毂也会与他狼狈为奸,想尽办法阻挠李毓昌。

话说回来,王毂虽然比王伸汉官大几级,但也只是个从四品的知府,他的手还伸不到那么远。就算他和王伸汉等人联手,也不能一手遮天。

那还得看看,王毂上面,还有哪些大佬罩着他。

五、不作为

在两江这片地盘上,铁保和汪日章分别是总督和江苏巡抚。

按理说,他们犯不着为了区区一点赈灾款,就冒险去赌上自己的前程和身家。

但话说回来,做人有做人的规矩,做官又有做官的套路。

铁保的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但做官,就有点佛系了。

李毓昌案发之前两年,安徽寿州出了桩投毒杀人案。按察使鄂云布查的清清楚楚,案子也结了。可被告张大有不服气,找了个状师继续上诉。嘉庆觉得这事儿不简单,就指派铁保去复审。

可铁保根本没把皇帝的话当回事,就派了周锷、遇昌去复审。结果,周锷收了钱,就把案子又给翻了过来。

铁保不但不亲自参与审案,事后也根本没有复核,就直接把这当成政绩,上报去邀赏。

原告不服,又继续上诉。嘉庆皇帝烦了,就让初彭龄去复审。初彭龄一去,又把周锷那翻案给推翻了,还是维持了原判。

嘉庆皇帝气坏了,直接怼铁保:我派你去审案,你倒好,连亲自过问都不干,就靠下属?周锷他们徇私你都不知道,还上报领功,你这是要上天啊!

皇帝生气归生气,但还是念了旧情,只给了铁保一个革职留用的处分。

可铁保这家伙,就是不长记性,依旧是那副我行我素、马虎了事的样子。

李毓昌被害了,他还是不好好复审一下,只听信王毂他们的一面之词。要不是李泰清有胆量上京告状,换成普通老百姓家,这冤案可就真的没法翻了。

上级官员无能、不作为、敷衍了事,就让实际权力落到了底层官吏手里。

王毂、王伸汉这些官场老油条,那对这些事儿可是心知肚明。

所以,他们狼狈为奸、目无法纪,在金钱的诱惑下,胆子也越来越大;罪行也越来越重;最后就不顾一切、铤而走险了;结果就是不肯同流合污的李毓昌被害了。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山阳知县王伸汉斩立决;

同谋隐瞒案情的淮安知府王彀绞立决;

王伸汉的仆人包详先上夹刑,然后处斩;

李毓昌的三个仆人罪行尤其严重,都判凌迟处死。

其中为首的李祥被带到李毓昌墓前,先用夹棍夹了一次,然后处死并摘心祭奠李毓昌。

而且,这起案件还像一颗重磅炸弹,炸得两江官场人仰马翻。

从铁保开始,一共有九名官员被严厉问责,挨了的“板子”。

两江总督铁保被革职流放伊犁;

江苏巡抚汪日章被勒令革职退休;

江宁布政使杨护、按察使胡克家被革职,河工效力;

其他涉案官吏也都被问罪处分。

皇帝很努力,但嘉庆的雷霆手段,并没有起到作用。清朝的吏治还是一如既往地败坏下去。

结语:

李毓昌案真是让人感慨万千,这起案件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也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被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的热门素材。

在这起案件中,我们既看到了贪赃枉法的可耻行径,也目睹了那些尸位素餐、不作为的官府是如何导致风气败坏、民不聊生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贪赃枉法固然可耻,但那些不作为的官员,其实更加可恨!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清朝廉吏李毓昌》张稚庐

中国知网《历史上的“官员被自杀”》郑连根

1 阅读:532
评论列表
  • 2024-10-18 21:02

    水部郎中李翰:被杀的是我。山阳县令鲁吉英:我派人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