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日美半导体摩擦?

慧颜苏苏 2024-09-12 15:40:45

日美之间的半导体摩擦,受益者是韩国、台湾地区和荷兰;其结果是美国夺回了产业的主导权,但是并没有夺回所有细分领域的主导权。

最近几年带有“芯片战争”之类的书籍和文章特别流行。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日美半导体摩擦。很多人简单把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衰退简单地归结为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如果我们对日美半导体摩擦的思考,简单地停留在美国的打压上面,对我们今后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影响。事实上日本和美国之间,从60年代到现在的60多年,存在过很多的、多个行业的贸易摩擦和技术的缠斗。系统的回顾和思考这些贸易摩擦和技术的竞争,对我们今后制定产业政策或者企业确立正确的竞争策略是有很大启发的。

为什么很多产业美国对日本的打压是不成功的?

从上世纪60年代的日美纺织产业摩擦到今天,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技术缠斗在很多领域都发生过。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领域,美国对日本施加过不同方法的压力。从总体来讲,其实美国成功的少,不成功的多。笔者关注明治维新之后日美之间的150多年的缠斗很多年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回顾60年代以后的10多次的日美之间的缠斗,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如果是伴随着美国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格局变革的情况,往往是成功的。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如果不能伴随美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格局的变更,往往是不成功的。

日本汽车行业的缠斗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知道半导体产业是最重要的产业。时光倒流多年,钢铁产业、电视机产业、汽车产业和机床产业在那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产业。当时的人们,应该没有几个人了解芯片是怎么回事。70年代中期,日本的彩色电视机出口一直是全世界第一。1979年,日本的钢铁产量成为全世界第一。1980年左右,日本的汽车产量成为全世界第一。1981年,日本的机床产量成为全世界第一。

这些产业其实美国都对日本施加过压力,而且日本都做过不同程度的让步。而且,彩色电视机领域和钢铁领域,欧洲和美国的态度是一样的,也是对日本采取了很严厉的态度。当时处在冷战的时期,日本基本都是采取主动限制自己对欧美的出口数量的方式,平息了日本和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汽车产业是民生产业当中最具有战略价值的产业。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从1982年开始,持续了10年左右。60年代初期,日本生产的汽车质量比较差,连美国的高速公路都没办法跑。70年代汽车产业因为三个原因,日美汽车产业之间的力量对比悄悄地发生了变化。(1)1973年和1979年,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1979年的原油价格是1972年的9倍以上。石油价格的上涨,让日本小型车的优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70年代的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美国出台了苛刻的汽车尾气管制法规,也就是所谓的Muskie法。日本的本田公司率先研发成功了符合法律规定的汽车发动机。(3)经过战后30年的发展,日本制造业整体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强。通过5S和戴明奖的普及,日本汽车行业整体的产品质量稳定性提高。以丰田生产方式的普及为标志,日本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也就是日本汽车品质好价格低。

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像洪水一样对美国出口汽车。1982年,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二战后第一次全部陷入赤字。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日美汽车摩擦”。当时美国的综合国力依然比较强,而且一直标榜自由贸易。日本采取的措施是主动限制了自身对美汽车出口的数量,维护了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的美国的面子。日本的汽车工业协会发挥了行业协会的巨大作用,和日本政府协商,对出口数量作出了限制。也就是1983年之后的对美出口数量不超过1982年的水平(大约为168万辆)。日本汽车行业每家公司的出口数量,按照1982年之前的实际的出口业绩,按比例进行了分配。之后,出口数量有所调整,但是日美汽车摩擦一直持续了10年左右。

日本汽车企业初期的对应办法是开发更加高端的车型,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利润。最终解决办法是日本汽车厂商到美国开设工厂。2009年,美工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但是这个时候,日美之间也没有产生新的汽车摩擦和政府间的磋商。

目前,丰田汽车依然是全世界汽车生产台数最大的企业。2023年,中国所有汽车企业的利润加起来,也抵不过丰田一家企业。但是,最近几年日美之间的汽车行业的力量对比,微妙地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汽车行业迎来了百年一遇的技术变革,也就是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虽然特斯拉的生产量远远不如丰田,特斯拉的市值轻松超过了丰田。

80年代,美国对日本汽车产业的打压最终也没能够压制住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美国的三大汽车企业慢慢地衰败了。美国对日本的成功的逆转是因为成功地抓住了汽车行业百年一遇的技术变革。这是美国9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的延伸,也是美国不断涌现的企业家的结果。

日美机床产业的缠斗

制造业领域,机床产业的重要价值仅次于半导体产业。没有高质量高精度的机床,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工业产品。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都在大量地依赖欧美进口的机床。但是日本在1981年成功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家。目前,日本、德国、瑞士和美国这四个国家垄断了大部分的高端机床市场。

这就有问题,机床这个战略性产业,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逆转美国?80年代中期,美国对日本的机床产业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和研究。也有施加过压力,但是没有能够再次超越日本。

日本机床产业之所以能够成功超越美国,有3个主要的原因。(1)成功的抓住了机床的数控化这个百年一遇的技术变革机会。全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在美国MIT。但是日本在产业化方面全世界做得最好。最大的贡献者就是诞生在富士通这个计算机公司的发那科公司。富士通公司50年代就开始研发机床的数控系统,后来这部分工务独立出来,成为发那科公司。发那科公司为日本的机床企业提供数字控制软件。各个机床企业负责生产硬件。(2)美国的机床产业的最大用户是美国军工企业和大型工业企业。但是日本60年代和70年代,机床的主要用户是中小企业。因为日本的中小企业要为大企业加工各种零部件和模具。这就要求日本的机床产业提供高精度,耐久性好,容易操作,相对廉价的机床。不同的市场环境,打造了不同的产品路线。(3)日本的汽车产业一直稳定发展,为日本的机床产业提供了非常稳定的客户。机床产业和汽车产业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今天日本的机床产业整体的实力也好过美国。这是因为机床行业的技术构造没有发生变化。

类似的现象在钢铁产业也能观察到。日本的钢铁产业从质量角度赶上美国是70年代的事情。当时日本钢铁产业对美国和欧洲出口过多,造成了贸易摩擦。这个时候,日本也是采取了主动降低出口数量的方式平息了摩擦。但是70年代以后,美国的钢铁行业也是一直在走下坡路。其本质原因还是钢铁行业没有发生大的技术变革和国际分业。

日本和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缠斗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都一直在拼命学习和导入美国技术。80年代后期,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明显超过了美国。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制造业的品质控制能力超过了美国。其背后,有东亚人的吃苦耐劳。东亚人的吃苦耐劳在后来的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0年代,日本和美国之间发生过日美半导体摩擦,美国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进行过无情的打压。但是,打压只是给了美国半导体企业一个喘息的机会。美国半导体行业成功逆转日本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半导体和互联网以及软件的结合。典型的例子就是Intel公司和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技术生态和技术壁垒。另外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主导下,半导体产业链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分工。

90年代以后,美国拉上了多个国家对日本进行了“群殴”。韩国、台湾地区和荷兰的崛起就是这个大背景的产物。

90年代以前的美国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国家内的产业体系。日本80年代以前需要大量地依靠美国的设备和原材料,之后慢慢实现了国产的替代。90年代日本光刻机成为全球的霸主。当时的半导体产业充其量是一个国家体系内的部分分业体系。但是,90年代以后,半导体产业成为了一个国际分业的产业体系。

半导体产业的上游是设计软件,半导体生产设备,各种半导体材料。中游是各种半导体芯片的制造和封装。下游是应用半导体的各种电子产品。目前,美国在设计软件和半导体生产设备方面依然是全世界第一。半导体的制造和封装,目前台湾地区是全球第一。

目前的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对美国来讲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是一个次优的结果。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压,维护了美国相对的优势,但是美国并没有能力把半导体产业所有领域的东西都夺回来。比如,半导体材料,日本今天也是遥遥领先的全世界第一。半导体生产设备领域,美国日本荷兰三分天下。

韩国是“小日本”,台湾是美国的“虚拟工厂”

90年代以后,日本半导体产业相对衰弱了。韩国、台湾地区和荷兰相对崛起了。这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荷兰是把日本的光刻机市场的优势打掉了。韩国是把日本DRAM领域的优势打没有了。而台湾地区取代日本,成为半导体产品制造领域,“质量高价格优”的代名词。

笔者一直在琢磨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半导体领域新崛起国家(地区)的特点。结论就是,韩国是“小日本”,台湾是美国的“虚拟工厂”,荷兰是“全球高科技的低洼地”。

笔者之所以说韩国是“小日本”,是因为韩国的财阀结构是和日本类似的。韩国的代表性财阀就是三星。三星电子的发展过程及业务结构和日本当时所谓的综合电机公司是有很大相似性的。日本的综合电机公司就是东芝、日立、NEC、三菱电机、索尼等公司。公司自身有非常丰富的电子消费品产品线。事实上,三星在90年代的发展模式也是和日本综合电机企业类似的。也就是利用自己消费电子产品赚到的钱,积极投入到半导体的研发和生产。进行逆周期的投资。而日本的综合电机企业,因为受到了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没有能力像三星一样,开展非常有魄力的半导体投资。其结果就是一点点地开始落后。

台湾地区是美国的“虚拟工厂”。台积电成立以来,其业务的60%以上一直都来自美国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是因为台湾地区成功承接了美国半导体产业中的制造和封装的环节。台湾岛事实上是美国的虚拟工厂。

而且,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台湾半导体行业的企业家,其实就是两类人构成的,一类是美国留学回来的,一类是台湾本土的。1949年之后,台湾去美国留学工作的渠道一直是顺畅的。台积电的张忠谋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张忠谋回到台湾之前已经获得美国国籍。90年代以后,从美国回到台湾的科技人员超过了2万人。台湾岛的半导体产业实质上是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延展。而台湾地区70年代以后,实施了培育电子产业的产业政策。在90年代这个特殊的转型期,通过留美回国人才发挥的纽带作用,抓住了飞腾的机会。

荷兰光刻机是全球技术的荟萃。荷兰光刻机中的光源是美国的,镜头组是德国的。荷兰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荷兰本国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应用市场。日本的尼康公司和佳能公司的光刻机主要是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这两家公司都是照相机和精密仪器起家的公司。荷兰ASML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必须盯住全球的技术和全球的市场,否则就活不下去。90年代,美国和韩国在发展ASML方面利益是一致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想完全依赖一个设备供应商。荷兰和其他国家(除掉日本)的利益是一致的。

日美之间的半导体摩擦,受益的是韩国、台湾地区和荷兰。其结果是美国夺回了产业的主导权,但是并没有夺回所有细分领域的主导权。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