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乔老师最近有点烦,持续半个多月的口腔溃疡、嗓子痛让乔老师寝食难安,虽然从发病最开始时,乔老师就没有忽视治疗,经当地社区医院诊断为:“急性咽喉炎、口腔溃疡”,并予以连续性的抗生素输液、内服中成药等一系列治疗,口腔溃疡虽有所改善,但嗓子痛却没有收到多大效果,同时乔老师又逐渐出现了胸闷憋气、肢体酸痛乏力、口干、汗出不畅、背部畏寒怕冷等症状,为了进一步治疗,乔老师来到我们科寻求中医诊治。
查其体:咽喉悬壅垂红肿充血;观其舌:舌质暗红舌根苔黄厚腻;诊其脉:双寸口脉滑而略数。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笔者开具了一个临床并不经常使用的方子——甘露消毒丹加减。为什么不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汤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的方子,而选用治疗湿温疫毒的方子呢?跟诊的学生们一头雾水。
先来看甘露消毒丹的出处,甘露消毒丹据析为温病大贤叶天士所创,首见于《医效秘传》一书,书中云:“时毒疠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后又被另一温病大师王孟英收录于其温病经典《温热经纬》一书中,并作出进一步的阐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再看方药组成,甘露消毒丹由:滑石、黄芩、茵陈、 石菖蒲、 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等11味药物组成,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善清热解暑、利水渗湿;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蕴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阻滞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
治温病之法,不外乎”宣上、畅中、渗下“之六字大法,纵观甘露消毒丹全方,以黄芩为君,伍以连翘、川贝母、薄荷、射干为一队,靶位上焦,治以清热解毒、清透湿热,此为宣上;茵陈为君,伍以 石菖蒲、藿香、白蔻仁为一队,靶位中焦,治以芳香化湿、醒脾和中,此为畅中;滑石为君,伍以木通为一队,靶位下焦,治以清热利湿,此为渗下;全方可谓是利湿清热两相并重,上中下三焦兼顾,内外上下分消,可令蕴蒸弥漫表里之湿热俱去,诸症自除。
温病诸方中还有一个更为出名的清热利湿方剂,就是三仁汤,那为什么乔老师的病证不用三仁汤治疗呢?这是因为,三仁汤方中配伍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三焦分消,重在祛湿,宣畅气机,更适宜于湿多热少,气机阻滞之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而甘露消毒丹方中,不乏滑石、黄芩、连翘、射干、薄荷等清热解毒之品,清热利湿并重,兼可化浊解毒,故更适宜于湿热并重,疫毒上攻之证。
湿热之疾,最为缠绵,湿中有热,热中有湿,有人以“如油入面”来加以形容,欲化其湿,化湿之药,性多温燥,不利于热;欲清其热,清热之药,性多寒凉,湿邪更易冰伏,故湿温为相对难治之证。惟有辛宣肺气、苦泄里热,芳淡化湿一法,可策两全。
最后我们再来汇总分析乔老师的症状体征,初起症状为口腔溃疡,咽喉痛,此为湿热邪毒外受,循口咽而入;胸闷憋气,此为湿热壅阻上焦气机,肺气不得宣发;肢体酸痛乏力,此为湿热蕴蒸体表,而致经气不利,气血被遏;汗出不畅、背部畏寒怕冷,此为湿邪粘滞,困厄阳气,阳气不得宣达之故;舌质暗红舌根苔黄厚腻,双寸口脉滑而略数,此皆为湿热蕴蒸表里之象,但总而言之,乔老师的湿热蕴结之证更偏于上焦为著。经过仅仅三剂药的内服,乔老师的症状就缓解了大半。
中医作为华夏民族的本土医学,起源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随着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孙思邈、张景岳等一大批中医大贤的总结,使中医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让中医的理论范畴得到了进一步的弥补和升华。湿热病作为温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证,我们在感叹古人的超常智慧的同时,传承发展,临床运用,也是我们这些中医后辈最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