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糟糕叨(公众号“黄三刀”,欢迎关注)
老妈很关心老爸,但他们还是经常吵架。刚刚为了一条内裤换不换又吵起来了。
作为亲生的“旁观者”,心中暗叫“糟糕糟糕”,不免希望总结一下问题的根源,以便为下一次的“无效劝架”打好坚实基础。
老妈小老爸七岁,身体素质完胜老爸十七岁。当然也不是一直这样,想当年她还是青年路一枝花的时候,身患股骨头坏死症,身体素质完败老爸几个段位。如今“愈老愈值钱”,反败为胜,恭喜恭喜。
话说“气死人”的关心方式总共就那几样,老妈独占几样。
在通常的认知里,当人被关心后,会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但为啥老爸被关心之后,经常“暴跳如雷”呢?
举个例子,春节快到了,各大亲戚开始关心起别人家的娃娃了。什么时候结婚啊?工资多少啊?怎么这么胖啊?
也就是说,一个人被这样“关心”过后,感觉压力倍增。我们把这类现象称为:施压式关心。正常的关心是雪中送碳,它则是雪上加霜。老妈这种关心,我归纳为“嫌弃”式关心。关心是真关心,但可能方式不对。
为什么是真关心?因为假关心只是不停地抛出问题,却不提供支持。
比如“你还没买房可怎么办呀?”“你和对象总吵架可怎么办呀?”“你情绪老是失控可怎么办呀?”这种“关心”,表面上在“关心”你的情况,但仔细一琢磨,所说的话都是在不断地抛出问题,并且不给你任何实质性的支持。过多的问题,只会让人烦躁和手忙脚乱,把精气神消耗在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并且又无力去做些什么。
但老妈却提供的是真支持。“嫌弃”完总会递个苹果增加营养,拿杯水让补充水分,继续大声提醒“怎么药还没有吃”。实践证明,边“嫌弃”边尽心尽力地准备一日三餐,换着花样增加免疫力,世间应该没有这种“嫌弃”法。
话说世界上哪有老妈是不唠叨的?不唠叨的老妈很可能不是亲妈。关心别人难免重复,但过度重复的表述便是在无形的传递两层意思。一是“我是不相信你能顺利做好的,所以才反复提醒”,二是“我嫌弃现在‘不太好的你’,才用力督促你改变”。
可以想见,在如此“不信任”和“被嫌弃”的感知支配下,人难免有所抵触,产生“老子怎么做什么都不行”的“自我否定”的情绪。如此一来,一方做得不积极,一方就更会唠叨,然后恶性循环,就此“糟糕糟糕”。
当指责和指令变成“关心”的主流表达时,要小心了,有的话表面上在“关心”,而实质上是在不断强调对方的过错,对你的生活发出猛烈的评判。然后不可避免的,“可怜”的被关心者,比如老爸同志,并不会觉得醍醐灌顶,“哇青年路一枝花好有道理”,反而是感受到强烈挫和无力——毕竟“老子当年这一片很猛的”。
话说老妈的“嫌弃”其实也不是真“嫌弃”,基于“缺什么晒什么”的原则,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妈其实“嫌弃”的是自己。毕竟当一个人内心虚弱且不自知,那么他看别人,也会觉得对方是虚弱的。
也就是说,表面上老妈总是采用“嫌弃”式关心,看似因为她不懂得正确的关心方式。但究其更深的原因,在于她自身状态是虚弱的。于是这样貌似很有道理的逻辑链便诞生了:越是虚弱,便越焦虑,越焦虑,但越想控制些什么,以便获得“安全感”。
控制,总得有理由。于是,“为了你好”就成了最佳理由。为了你好,我这样那样,你还不领情,是不是讨厌鬼。于是,你不领情,我不舒服,我不舒服,你也别舒服了。
当然,以上推断,纯属作为爹妈日常吵架“旁观者”的亲儿子的主观意识。有时候,不妨停下来,先调节好自己,而不是急着去关心别人。有时候,作为关心者,你的状态比说的话更重要。
当然,这样的话,亲儿子我左说过来右说过去已不下百遍,老妈依然“我自岿然不动”。总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辈分就在那里,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做儿子要认命,家庭和谐是为上。
正所谓嫌弃是咒语,相信是幸福。大道理都懂,也要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