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六万人进军东北,李运昌部十几万大军,林总向中央诉苦避战

正观历史 2024-03-29 17:22:03

1945年,抗战的炮火刚刚停歇。毛主席借了一架美国飞机将几十位中央重要领导人运送至华北地区。当时山东地区、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蠢蠢欲动,企图抢占胜利果实。面对敌人的挑衅,我军向各地派出大批卓越将领进行应对。

按照原先的计划,中央是要把林彪和萧劲光派往山东带领八路军进行作战的,但是他们途中在山西黎城县中转休息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情况。

一、多次更改调令,最终前往东北

1945年8月25日,一架载有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等近20名中央重要领导人的美军飞机从延安起飞,它的目的地是山西黎城县。当时中共中央太行山军区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刘伯承一行人是为了策划不久后的上党战役而来,唯独林彪和萧劲光是例外,他们要前往山东战场指挥作战。

当时蒋介石在全国各地都调动了军队,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山东以及东北等地的国民党军队都伺机进攻我解放区。为了保卫解放区,一大批高级将领被派往前线。从黎城县下飞机休息片刻后,林彪和萧劲光继续踏上前往山东的征途。

当时中央计划在东北地区派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等人参与筹办东北局,他们几人在建立根据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善于发动群众,军事型统帅随后在进行任命。但计划赶不上变化。1945年9月17日,延安中央书记处向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进行汇报分析,随即决定在东北地区成立冀热辽中央局。

形势有变,建立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成为当务之急。当时中央考虑的冀热辽中央局的军事领导人有三位,分别是陈毅、林彪、徐向前。综合考虑多方面情况后,毛泽东点名由林彪上任,在东北地区建立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此时的林彪还在赶路途中。

9月23日,林彪和萧劲光行至濮阳地区时接到中央消息——改道北上。二人旋即北上前往冀东,经过20多天的奔袭,林彪到达冀东地区。此次他需要担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该军区是新组建起来的,军区司令部驻地位于河北玉田。因为是刚刚组建起来的,所以冀热辽军区在人员、物资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派林彪来带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如此频繁地进行调动可能会对一些工作造成麻烦,当时林彪对中央的意图也捉摸不透,他是一位军人,只管服从命令就好。1945年10月4日,毛主席对局势进行分析的时候认为东北地区必有一场恶战,立即电告罗荣桓“战争中心将转入东北,必有一场恶战。”

1945年10月中旬,中央连发了两封电报,命令还在冀东地区的林彪和萧劲光前往沈阳。如此频繁更改调令使林彪心中产生无数疑惑,在一个多月的赶路途中他也打听了不少关于前线的消息,但是很多都不准确。于是在接受命令时,林彪对前线情况进行了询问,这一问才得知,当时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已经在营口、葫芦岛地区登陆,相比起来,当时沈阳的局势更加危急。

得知情况后,林彪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毛主席亲自点兵,这是要有大动作啊!在林彪赶赴东北途中,中共中央就提前联系了苏联方面,只要苏联不松口,蒋介石抢占东北的时间就会延长一些,从而为林彪赶路前往东北主持大局留出时间。

二、内战开打

解放军在这边忙的紧锣密鼓,蒋介石也没有闲着。之前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地区就留有一部分的势力,但远远不够应对解放军。蒋介石为了到达自己在东北地区的野心,派出熊式辉和蒋经国在东北地区和解放军对抗。

1945年10月12日,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和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乘坐飞机抵达沈阳,随后他们一行人凭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进行会谈,企图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在东北地区的权益。

会谈过程中,熊式辉和蒋经国向苏联方面提出,国民党要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要空运国民党士兵进入东北。对此要求,苏联按照之前约定好的进行了温和回绝,对于一切遗留在东北地区的战利品通通属于苏联,要运兵可以,前提是不准使用大连港,空运也要两国经过协商。苏联方面这样的回复其实就是在拒绝国民党进入东北。

与此同时,林彪和萧劲光等人于1945年10月29日赶至沈阳就任,林彪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吕正操、李运昌、萧劲光等人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上任后,林彪带领同志们迅速扩张队伍,他要为后续的作战打好基础。

对局势进行简单了解后,林彪分析国民党很快就会对东北地区进攻,于10月30日赶赴锦州进行军事部署。事实也正如林彪所料,通过合法渠道进入东北受阻后,蒋介石开始动用武力手段,派杜聿明前往东北。

对东北情况进行了解后,杜聿明于1945年11月5日向蒋介石进行汇报。了解情况后,蒋介石下达命令,决定派出10个军在东北强行登陆,他要开始打内战!接到命令后,杜聿明考虑到当时东北的情况,提议暂且先派13军、52军共2个军在东北地区登陆,他要用这两个军从秦皇岛打到山海关,一路打进东北。

11月8日,国民党两个军全部在秦皇岛集结完毕,杜聿明亲自领导作战。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想要从秦皇岛进入东北,山海关是必须先拿下来的战略要点。11月15日,杜聿明派出13军3个师担任主攻,52军的25师做迂回。面对敌人的先头部队4个师,三万多人,我军负责防守山海关的李运昌表现出底气不足,随即林彪派杨国夫带兵支援。

李运昌的部队在刚刚进入东北的时候只有一万人,来到东北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了十几万人。虽然双方在人数上差距悬殊,按纸面实力李运昌应该是占优势的,但因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新兵,战斗经验不足,战斗力不强,且鱼龙混杂。所以在应对国民党进攻的时候对敌人的进攻招架不住。好在林彪及时反应过来,紧急派出杨国夫率领第7师7000人马进行火力压制。

当时敌人为了打进山海关,派出了登陆作战的全部兵力,先后足足有两个军、六多万人在山海关附近向我军进攻。但此时我军在该阵地上担任主要作战任务的第7师只有7000人,7000人对阵十几万人,可想而知杨国夫的压力有多大。

整个山海关战场上,杨国夫的第7师和李运昌部分部队勉强能凑够一万人,中央的命令是务必坚守三个星期,坚持到山东第一师以及新四军第三师赶来支援。这场仗打的实在艰难。

三、形势不利,以退为进

1945年11月15日,国民党第13军89师攻占九门口,第52军25师进占中前所。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军第7师于11月16日撤离山海关。国民党13军、52军由此进入东北。随后国民党军队在杜聿明的带领下占据绥中、兴城,一路向前。当时前线的情况林彪是清楚的,在那样的情况下继续作战也没有任何意义。

从山海关撤出后,第7师边打边撤,部队一路上受损严重。第7师加入战斗的时候刚刚从山东赶来,还没来得及修整就上了战场。林彪在兴城见到第7师的时候,战士们脚上穿的草鞋几乎都跑烂了,很多战士为了轻装赶路甚至连武器都没带。

因为当时传出消息说东北地区到处都可以接收日军留下的物资,所以我军很多部队在行进途中都没有携带物资。但实际情况并不像传言的那样,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物资可供接收。随后,林彪命令杨国夫部队撤退至后方修整。

得知第一手情况后,林彪对我军和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我军各部队都是接到命令后极速赶至东北的,且不说各种物资供应不充足,战士们连夜奔袭,身体也无法承受。再加上各部队之间的通信网还没有建立起来,个作战部队的情况都需要靠中央军委转告。林彪身为总指挥当时无法得知前线战况,对作战部队也无法进行指挥,这些情况对于作战是极为不利的。最终林彪得出结论,我军尚不适宜和敌人正面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认为我军可以暂时停战,待各部队到位后再做定夺。随后,林彪将自己的想法上报中央,起初中央的计划是在锦州一带向入侵之敌进行反攻,拒敌于东北门户地区。但现在看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在林彪诉苦的同时,黄克诚也向中央发去电报,他带领原新四军第三师从河北玉田出发步行至兴城一带,途中遭遇连夜阴雨天气,有将近4000多人因病减员。见前方如此情况,中央军委决定放弃锦州及其以北300里的地区。

在我军停止阻击情况下,杜聿明带队连续占领了兴城、锦西、葫芦岛、锦州等地。所幸我军是主动撤退,并未造成太大损失。山海关至锦州一线的丢失是我军的一大教训,表明在当前情况下并不适宜和敌人大规模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彪在东北地区继续扩充军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林彪将整个东北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军分区,分别成立锦热军区、嫩江军区、吉林军区、北安军区、松江军区、三江军区、辽东军区、辽宁军区、辽北军区。并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总部从沈阳迁移至本溪地区。

正因为有了这时期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辽沈战役的顺利结束!

1 阅读: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