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这些令人羡慕的工作,有没有你的身影,现在怎么样了

星瑞谈过去 2024-10-14 18:49:11
每当你再阅读之前,敬请您轻触一下那颗“关注”的小星星。您的关注,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也是我不断进步的源泉。在此,向您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当时在六七八年代,那些被人们追捧的“吃香”工作,仿佛是时代的缩影。这些工作,或有权,或有钱,或能握听诊器守护生命,或能握方向盘驾驭交通。这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那些有权、有钱、有技艺的工作,如今依然炙手可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曾让人羡慕的铁饭碗,已无人问津。我们仿佛生活在了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曾经的荣耀和光辉,如今只能留在记忆里。然而,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这些记忆却是一种难以忘怀的幸福。它们如同一缕轻烟,飘荡在我们的心头,唤起我们对过去的怀念。那些美好的时光,或许已经远去,但它们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是永恒的。 商店售货员 在计划经济时代,手握资源的人无疑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找个售货员当伴侣,一度成为让人自豪的事情。那个时候,营业员这个职业备受羡慕,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购买到紧俏商品。甚至有人会找他们开后门,只为一睹稀缺物品的真容。售货员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是许多人想要结交的对象。回想当年在供销社工作,那真是一份让人肃然起敬的职业。那个时代的售货员以及手握一些资源的人,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与骄傲,但也不乏一些僵硬和傲慢。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买东西需要各种票据才能购买,有钱而无票据则无法购得任何物品。记忆中,酱油的价格从1毛2分到2毛4分一斤不等。那时候,只要有一分钱,孩子们就可以到供销社买一颗糖来享受甜蜜的滋味。那个时代,供销社的职工非常受欢迎,因为所有的商品都需要在供销社购买,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有粮油布票。此外,乡镇政府在那时被称为公社,象征着集体化的时代。 卡车司机在那个时代,解放汽车的司机们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深受人们的敬仰。那时候的司机可是个金饭碗,让人羡慕不已。要想成为一名小车司机,首先得有开大货车、大客车的经验,并且要精通机械原理。在那个时代,开货车可是个让人尊敬的职业,收入高,地位也高,与现在的司机形象截然不同。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在七十年代,司机这个职业堪称是社会精英的象征。那时候考驾照需要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这无疑增加了驾驶的门槛,使司机成为一种尊贵的职业。那个时代,司机们手握方向盘,不仅掌握了交通工具的驾驶技能,还成为了社交场合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人脉广泛,备受人们的尊重和羡慕。相声中曾有句经典台词:“一等司机开小轿车,跟着领导有吃喝;二等司机开大客,亲戚朋友都有座;三等司机开手扶,开车的一身灰,坐车的颠屁股。”这恰恰描绘了那个年代司机们的地位和角色。如今,虽然驾驶已经变得普遍,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司机们可是个令人羡慕的群体,给个县长都不换呢! 在70年代初,开小车的司机是一等人才,那时候还没有国产轿车,最好的车是苏联产的吉姆,其次是老式伏尔加,还有华沙等一些杂牌车。在那时,少数有美式威利斯吉普车,大部分是国产的长江和南京产的大桥,后来才有了苏联的嗄斯六九和北京吉普。这些司机拉的全是领导,他们的穿着也十分干净整洁。那时候,国产货车主要是CA一10,黄河牌的较少,载重八吨的主要是龙江牌,其次还有南京嗄斯,武汉嗄斯,上海130小货。那时的司机技术高超,堪称一流,他们不会发生任何交通事故,甚至连一只蛤蟆都不敢压。可惜的是,如今不少司机已经把这个职业变成了最差的行业。 电影放映员在那个年代,作为公社的电影放映员,可谓是人人都羡慕的职位。这可是一份美差啊,主要职责就是带着电影放映机走进各个村落,而每个村的人都会热情款待,大摆宴席,简直就像天天在过节一样。每次电影放映前,打麦场上早已熙熙攘攘,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孩子们更是欢快地唱着歌,热闹非凡。电影机已经准备就绪,银幕也已经高高挂起,只等电影开演。村民们满怀期待,文化思想得到了升华,电影传递的正能量感染着每一个人。看完一场之后,大家都会热切期盼下一场电影的到来。 回想起那些经典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少林寺》、《武当》和《神鞭》,它们如同一部部历史的画卷,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这些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80年代,下队放映电影成为了一种特别的记忆。《天仙配》和《打击侵略者》的轮回放映,仿佛是一首首时代的歌曲,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那些战斗片,如《南征北战》、《上甘岭》和《战上海》,则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和英勇无畏的人物形象,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为了观看《少林寺》,您不惜走了二十里路到另一个大队,这份执着和热爱令人敬佩。如今回首,那些曾经的艰辛和付出都化为了宝贵的回忆,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坚持。让我们珍惜这些美好的回忆,传承那些经典的文化,让历史的篇章在我们心中永远熠熠生辉。 食品站在那个年代,国营食品站杀猪匠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职业。那时候,一把锋利的杀猪刀、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和一个稳固的方向盘,被视为最令人羡慕的三大法宝。那时候,全国各地农村每年每家每户都必须向公社食品站交上一头毛重130斤以上的生猪。尽管农民们自己舍不得吃肉,但公社收猪的过程却是十分严格。收猪员只需一按猪肚子,就能大致估算出猪的进食量,而验收员则拥有着决定毛猪是否合格和定价的巨大权力。那个年代,政策规定每家每户只有持有购留证才有资格自家杀猪,去食品站卖猪还要看称猪员的脸色。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个年代,猪肉的价格仅为八毛钱一斤,食品厂里有些人能够买到一些肥肉。在我们那里,食品站的工作人员可不是简单地用几包烟就能打发的。他们拥有实实在在的权力,能够决定谁可以购买肥肉。那时候,食品站的权力之大,甚至有人因此而发了家。可惜后来食品站倒闭了,那些曾经拥有权力的人依然过着优越的生活,甚至开始从事送水这样的工作。每当提起那个年代的事情,我的血压就会立刻升高,整晚都难以入睡,那些记忆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粮站的质检员粮管所,这名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全称粮食管理所,一个公社仅此一家,犹如远方的灯塔,照亮那些远离繁华、坚守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在那些偏远之地,粮管所设立了站点,不仅承担着收公购粮的重任,更是粮站的前哨站,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粮食保障。曾几何时,粮店可是人们眼中的铁饭碗,其地位之稳固,让人心生敬畏。能够转行至粮所工作的人,无一不是凭借着过人的能力与不凡的关系。在那时,粮所的工作人员仿佛鹤立鸡群,备受人们的尊敬与羡慕。如今,虽然时代变迁,粮管所的职责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对于这片土地的坚守与贡献,却始终如一。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早已化为历史的长河中璀璨的星辰,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邮递员在那个时代,中国的邮递员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头巷尾,送电报的则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九十年代的中国邮递员们依然骑着经典的二八大杠,穿越在曲折的邮路上,展现出不一样的交通风采。在网络兴起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写信来传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当期盼已久的信件终于送到手中时,人们脸上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 邮递员们背起帆布包,骑着自行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他们宛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给人们带来温暖和便利。当年的邮递员们骑着绿色的自行车,铃铛叮当作响,如同传递着幸福的使者,让人们的期待与喜悦溢于言表。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