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宇说:我家出了三位伟大的巾帼英雄,一位是我的奶奶杨开慧,一位是我的姑姑毛泽建,一位是我的母亲邵华将军。其中我最敬重的是我的奶奶杨开慧,他年轻时跟着我的爷爷闹革命,在白色恐怖年代,她一面做着党的工作一面抚养3个孩子,艰辛无比。
1930年杨开慧在被敌人抓捕后,在狱中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年仅29岁。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回到故乡湖南给杨开慧上坟,站在母亲坟前他泣不成声。
杨家的故事杨开慧的母亲叫向振熙,1870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888年,和后来的知名大学教授杨昌济结为秦晋之好,在相濡以沫的30多年里,他们培养了很多精英,其中包括毛泽东、蔡和森等,当然还有他们自己的女儿,杨开慧。
很早时,杨昌济的家在长沙板仓,离向家有三十里地,夏天的时候杨昌济每次往返一次就大汗淋漓,向振熙便给他打来一盆清凉的井水。等到冬天,杨昌济浑身都是雪花,向振熙便拿个毛巾给他拍打拍打。
时间久了,大家都看在眼里,向振熙的祖母知道是时候了,便促成了这段婚事。
向家自古都是书香世家,祖上造诣很深,再加上杨昌济也是一个好青年,这样一对算是门当户对。
杨昌济与向振熙成婚初期,杨昌济在学业上颇为不顺,屡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心中苦闷不已。向振熙见此情景,不但好言宽慰,还耐心地为丈夫排解忧愁,更为难得的是,她独自承担起家中所有家务,只为让丈夫能够心无旁骛地潜心读书。
在妻子和好友的激励下,杨昌济终于将精力逐渐从科举失意中转移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杨开慧出生后,向振熙多数时间都留在家中悉心照料女儿。杨开慧五岁时,湖南多地遭受洪水肆虐,受灾群众纷纷离乡背井,沿途乞讨。向振熙心地善良,毫不犹豫地将自家本就不多的粮食分给那些逃荒讨饭的人。这件事给年仅五岁的杨开慧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板仓的院子里,曾住着一位名叫杨乐初的孤寡老人,他患有哮喘病,生活举步维艰。向振熙对他满怀同情,时常吩咐杨开慧为老人送去柴米油盐和衣物。
老人对向振熙的善举感激涕零,逢人便夸赞道:“开慧的妈妈对我们这些穷苦人真是太好了!”向振熙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不仅感染了身边的人,也在杨开慧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善良和博爱的种子,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杨昌济和向振熙言传身教,杨开慧从小就养成了温柔善良的品质,父母的这种品质,影响了杨开慧的一生。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十分头疼,担心自己的仕途无望,向振熙看出了丈夫的担忧,最后决定和爱人一起去日本留学,但是杨开慧怎么办?最后向振熙决定,让杨昌济出国留学,自己留在国内照顾孩子。
1903年那个特殊的时刻,杨昌济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深爱的妻女,踏上了出国留学的漫漫征程。从1903年到1913年这悠悠十年间,向振熙独自一人含辛茹苦,以柔弱的双肩扛起了拉扯孩子们长大的重任,日日夜夜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
终于,1913年的春天,杨昌济学成而归,向振熙那颗久盼的心终于安定下来,她再也不愿与丈夫分离。此后,她全心全意地照料着丈夫与孩子们,伴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不辞辛劳,倾尽全力支持丈夫去培育那救国救民的一代英才,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杨昌济在湖南一师担任教师时,遇到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学生,此时的杨昌济的思想已经十分成熟,他早就判断出,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个学生不一般,很有自己年轻时的那种劲头,便对他们悉心培养。
还经常让毛泽东等人登门拜访,当时青年毛泽东多次登门拜访,逐渐和杨开慧这位大家闺秀相识,一直到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在北京北漂期间,和杨开慧日久生情。
绝世之恋1919年到1920年,对于毛泽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段时间,他的父母相继离世,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也病逝,终年50岁。杨昌济在临终前一方面交代朋友,要照顾好毛泽东,因为毛泽东为当代奇才。另一方面嘱咐毛泽东,要照顾好杨开慧。
1920年毛泽东处理完杨昌济的后事后,和杨开慧在长沙结婚,婚后,向振熙和他们一起住在清水塘,并且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特别是毛岸英和毛岸青三兄弟出生后,外祖母更忙了,但她很开心,对这三个孩子十分喜欢。
但这样的日子并不长,1927年青年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不久便上了井冈山。因为敌人的封锁,毛泽东和妻子以及岳母失去了联系。
无奈之下,杨开慧和向振熙回到板仓,可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30年杨开慧被捕,同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
这对于向振熙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甚至一想到杨开慧牺牲,她就觉得天旋地转要晕倒了。大家担心三个孩子的安危,便秘密把三个孩子送到了上海让地下党的同志帮助照顾,向振熙不想让三个外孙离开自己,可自己又保护不了,她只能呢个忍受着悲痛看着孩子被带走。
当时毛岸英三兄弟被带上上海后,由于环境恶劣,最后和党组织失去联系,据说毛岸龙已经病逝,毛岸英带着弟弟毛岸青在上海流浪很久,一直到1936年才被组织找到,紧急送到了苏联避难。毛岸英于1945年回到毛主席身边,毛岸青于1949年回到毛主席身边。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一直站在门口张望,希望可以见到三个外孙。
1930年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曾给岳母写过一封信,上面写着“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向振熙只希望润之可以革命成功,带着劳苦大众脱离苦难。
一直到10多年后,长沙解放,毛主席托人打听向振熙老太太的下落,当得知向振熙还活着,毛主席十分欣慰,1949年9月,毛主席托付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给向振熙捎去了礼物和亲笔信,向振熙见到信后老泪纵横。
毛岸英回到故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彻底掀翻了封建大山的沉重压迫,成功赶跑了来势汹汹的外敌侵略,英勇夺取了全国性的伟大胜利。
尽管此时的国家呈现出政通人和的喜人景象,但无可否认的是,各个领域都亟待重建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摆在眼前。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下,可以想见,必然会有许多曾与功勋卓著的领导人们有着亲属关系的人纷纷前来攀亲附贵,要么谋求一官半职,要么渴望获取些许散金碎银,这些情况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不难想象,当面对这种来自“人情”的沉重压力时,身为新中国的核心领导人,他们内心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恐怕比起曾经直面战火的残酷考验还要来得更为苦涩与艰难。
毛主席曾感慨道:“这简直就如同三座大山又压过来了。”
毛岸英也表示:“这些可都是亲戚,如果直接生硬地予以拒绝,确实不太合适。”毛主席不禁长吁短叹:“倘若只是经济上的困难,倒可以从我的稿费中支取一部分来给予他们资助,然而若是求学或者求官之类的事情,那必定会招来他人的非议。”
毛主席的这种无奈,促使毛岸英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爸爸,要不我回一趟家乡湖南,去探望一下乡亲们,同时把这件事情妥善地解释清楚。”
于是,肩负着父亲的殷切嘱托,毛岸英踏上了返回湖南的旅程。
1950年5月底,毛岸英先是回到长沙,去给母亲上坟,他回到长沙看到外祖母时,在祖母的耳边说了很久,最后外婆终于认出来了,这是岸英。
她流着泪,不停地擦着,不停地摸着岸英的脸,语无伦次地说着:“岸英啊,样子冒变,你爸爸呢?弟弟呢?外婆老了,记不住了……”岸英只是告诉外婆,爸爸很好。剩下的什么话都告诉舅舅杨开智了。
随后,毛岸英去给妈妈杨开慧上了坟后,便离开长沙去韶山,临走时和外婆又说了很久的话。
可谁能料到,这20多年的祖母和外孙的重逢,竟然是他们的永别了。
一个月后,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1960年,毛主席派二儿子毛岸青去长沙看望向振熙,并庆祝老太太90岁大寿,毛主席还特地送上200元稿费作为贺礼。
1962年,向振熙老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出丧那天,长沙板仓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大家都来送别这位伟大的“外婆”、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妻子”。
毛主席当时正在出差途中,惊闻岳母去世,他含泪给杨开智写信:“得知杨老夫人去世,我十分悲痛,寄上500元表示哀悼。葬礼可以和我的爱人杨开慧同穴,我们是一家不分彼此。”
杨开慧墓碑上刻着毛主席的诗词手迹:我失骄杨君失柳……
开慧陵园,翠竹环绕,松涛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