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严嵩快速地衰老,管控不住下面,是严党倒台的根本原因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7-26 02:48:58

大雪纷飞,冬至到了,鄢懋卿巡盐归来,带着三百三十万两银子回到北京。严世蕃和罗龙文到码头,去接巡盐四、五个月归来的功臣鄢懋卿。

之后严党核心人物都聚集到严府,严嵩明显地耳背了,鄢懋卿觉得几个月不见阁老,严嵩明显地老了,连他拍马屁说得话,并没有听清楚。

严世蕃非常开心,此刻要夸耀一下巡盐的结果,让鄢懋卿做详细汇报。

但是严党谁也没有想到,巡盐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安稳,而是直接覆灭。

严党倒台是必然的,但严嵩年纪大了,掌控不住下面人,才是他倒台的根本原因。

巡盐成果

改稻为桑失败后,严嵩提出巡盐挽回局面。

鄢懋卿 是一个很有眼力劲的人,早就准备好了帖子,将详细的收入都写在上面。

衰老的严嵩第一关心的事情,不是收了多少银子,而是”详细的账册呈给皇上了吗?”

可见他对嘉靖的了解,什么信息都要先让嘉靖看,即使衰老至此,也并不乱了分寸,头脑清醒。

然后他才问了具体收了多少银子,鄢懋卿只报了二百三十万两,可以解决百官俸禄的问题。

严嵩立刻就问,宫里怎么安排?

严世蕃这才说了一百万两,给嘉靖留作私房钱。

不管年纪多大,严嵩的政治触觉还是敏锐地,害怕授人以柄。这才是一个老政客该有的态度。

小阁老他们解释,入了国库不容易弄出来,给皇帝私房钱,皇帝用起来方便,并且已经入了皇帝的明细账。

这一番解释,让严嵩暂时放心了。

接下来,严党内部核心人员开始谈论朝局,严党是利益联结的组织,关系暂时牢固,但谁又能说清,利益转换很快,严党能长久吗?

严世蕃觉得父亲老了,很多事情也不和他通气,自作主张。

比如之前直接给郑必昌、何茂才写信淹了九个县;还有阻拦胡宗宪来见阁老,擅自帮胡宗宪写辞职信。

正是之前的这些错误动作,给严党覆灭埋下了祸根。

严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

这时严世蕃有了银子,说话也有底气了,对清流是不屑一顾,说他们什么也不做,整日就是给严党掣肘。

此时他觉得自己是忠臣,皇帝交办的事情,他一件件都去做了,虽然有私心弄点银子,好像没有啥大问题。

说着说着严世蕃说起了,参海瑞的事情。

原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严嵩又沉默了,抓齐大柱原是严嵩秘密奏陈嘉靖然后又北镇抚司暗中执行的事。可让严嵩没想到的是儿子竟然同时派人参了本,而且一直瞒着自己。父子同心,又如此不通声气,严嵩现在就是想说什么也无话可说了”。

事情已经脱离了严嵩的掌控,儿子自作主张,充分说明严党内部的信息,极其不透明。

严嵩和严世蕃没有通气,严世蕃不知道严嵩真正出手抓齐大柱的事件。

而对于巡盐真正拿到的钱,鄢懋卿、严世蕃、严嵩每个人知道的版本也都不一样。

严党的每个人都存在着信息差,鄢懋卿知道是530万,严世蕃知道是430两,严嵩知道是330万两。

当然还有一个人知道具体的数字,就是嘉靖皇帝。

由于内部信息不透明,导致了严党每个人对关键事件的误判。

严世蕃以为是自己参了齐大柱通倭的事情,齐大柱才被抓,所以冬至朱七才入京,也并未引起他的警觉。

实际上朱七之所以十二月才入京,是因为他留在浙江监视鄢懋卿。

严嵩不知道严世蕃和鄢懋卿昧下了那么多银子,无法察觉到这里面存在的危机。

如果严嵩还能把控全局,他一定能意识到危机,至少这两百万两能入到嘉靖的账,严党说不定还能苟上一阵。

现在严世蕃盲目自信,严党没有任何应对,最后引发了嘉靖的勃然大怒,下定了倒严的决心。

原因

严世蕃觉得老爷子年纪大了,管不了那么多事,自然不会向他说。

但是他们还是低估了严嵩,鄢懋卿送了一个20万两的戏班子给严嵩,凭着他的精明也猜出了鄢懋卿私下也捞了不少,那么儿子又捞了多少呢?

严嵩还是奉劝了儿子,不要惹事。

但是小阁老一贯盛气凌人,并未意识到严党潜在的危机,抗倭已经结束,胡宗宪和严党都已经没有不可替代性。

也许他自己还是没有变化,但局势早就起了变化。

在剧中,小阁老很多决策,并不是为了利益之争,而是意气之争。可他对危局的意识并不深刻。

按照严党的处境,严世蕃不敢也不能后退,他只有往前。但是朝堂上最重要的是谈判,交换利益,小阁老没有学会。

严嵩如果不是精力不济,就会亲自把握用人,对严党内部信息,也一定掌控地清楚,从而对局势也不会有误判。

严世蕃和父亲经历不同,对事情看法远不如严嵩看得那么清楚。他任用自己的小圈子,对严嵩欺瞒,有些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严嵩很被动,但为了严党利益,也不得不认下。

正是信息的不对称,让严党的每一个人对关键事件的误判,导致了雪崩性的结果。

嘉靖将严嵩和徐阶进宫,对严嵩做了安抚,打击了清流。

倒严决战的日子,嘉靖已经定下正月十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