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眼中的“正常情况”,对孩子来说,可能已经成了“心理问题”

凌晨妈妈说说事 2024-08-27 17:38:41

导读:《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指出,随着如今孩子们需要面对的升学压力、接收的信息、人际关系复杂度等,都要求他们必须拥有相对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证不会出现抑郁、暴躁易怒、焦虑等心理问题。

看到一则新闻,很受启发。

重庆1名14岁女孩在同学聚会后突然失踪,当地警方倾力出动,因为根据她父母推测,自家女儿很可能被绑架或遇到人贩子了。

当警方询问他们推测的理由时,夫妻俩先是表示他们的婚姻和睦,甚至吵架都是背着孩子。

并且,女儿在学校成绩拔尖,也没有听说过任何校园霸凌等事情。所以,用爸爸的话说就是“我女儿没有离家出走的理由,只可能是遇到坏人了”。

然而,就在警方调取多处监控视频,一路追查到重庆火车站时,只看到女孩孤身一人坐在广场的花坛边。且面对警方的询问,女孩解释称:“我没遇到坏人,只是一次离家出走。”

当父母赶到后,原本还算平静的女孩突然想站起来就跑,要不是一旁的民警连忙拉住她,很可能已经又逃了。

就在妈妈生气责问她:“你对我们有什么不满的?每个月的工资都花费在你身上,你没有良心吗?”爸爸也严厉批评她:“真是越长大越不省心了,我看还是再报几个补习班,你就没闲心东想西想!”

听了父母的话,女孩一边哭喊“我好累!你们从来都不顾我的感受,只在乎成绩”,一边挣扎着要离开。幸好最后民警先是教育了这对父母不应不顾女儿感受,逼得她不顾个人安全也要离家出走。

之后又劝女孩不要冲动行事,如有不满可以向父母提出来,离家出走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通过一番努力调解,父母保证“我们一定会反思教育方式”,还向女儿道歉后,终于,一家人回家了。

在家长眼里正常的情况,对孩子来说已是心理问题

根据团圆大数据显示,每年“团圆”系统找回的儿童中,63%为离家出走儿童而非犯罪分子拐卖。而迫使孩子们做出此举动,几乎都是因与家长产生矛盾、争吵、无法忍受教育方式等。

再结合《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指出越来越多儿童患上抑郁症,都提醒着家长们重视孩子心理健康!

情况一:对家长过度依赖

听话、乖巧、省心的孩子,是许多家长“最想拥有的孩子”。

有些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求家长陪伴或做决定,哪怕已经是初中生,先做哪一个科目的作业、买什么样的衣服、和谁做朋友等都必须寻求家长的建议。

甚至有些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就会处于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

可以说,这种对家长过度依赖的情况,一般都是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心理素质差、胆小怯懦,主要原因是,家长过于溺爱,事事包办。

情况二:情绪不稳定

心理学家斯坦福·贾维茨在《情绪掌控力》中提到:“乐观积极、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之一。”

比如,孩子上一秒还在开心聊天,下一秒莫名伤心低落,又或是面对事情习惯以“我不行”、“我做不到”等悲观消极的心态面对。甚至时常因一点小事便焦虑紧张,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

如果家长们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不稳或受不良情绪影响长久的情况,一定要重视且及时给予关心,询问、开导。

情况三:学习成绩、状态出现波动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学习动力等不利于学习的情况,一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都会或多或少出现。

当然,对于主要任务是学习的孩子来说,如果学习成绩下降或学习状态不佳,也会让他们感到焦虑、难过、消极,可见二者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存在。

而这也提醒了家长们,应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她是否遇到了学习困难。

除了以上几点外,当孩子出现孤僻、沉默寡言、自卑等社交问题,又或是比较明显且持续的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这些也都是心理健康出现异常的表现,是家长发现问题的信号。

如何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的马丁·塞利格曼在其撰写的畅销心理书籍“幸福五部曲”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指出:“任何心理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都不会是问题!”

这也提醒了家长们,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事情,只要找到科学、正确且合适的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篇,经过30年跟踪调查研究后的论文中提到,相比于生活在父母恩爱、家庭氛围民主温馨的孩子,那些父母争吵不断或离异、家庭不睦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躁易怒、偏激、抑郁、社交问题。

所以,不管是教育专家还是心理学家们,都纷纷呼吁家长们应为孩子营造温馨、温暖、和睦的生活环境。

其次,做孩子最好的倾听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时,解放孩子的嘴很重要。”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越来越独立,家长们也要从“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前提就是要成为孩子最好的“倾听者”。

再次,引导孩子了解自己。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了解自己的能力、情绪变化、心理状态等具有一定难度,且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了解自我的能力也需要后天培养。

鼓励孩子时刻进行自我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劣势,面对难题是否能做到沉作冷静、积极思考,陷入低落、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否进行自我调节。

Tips:明确的告诉孩子,当发现自己的欠缺,可以跟家长一起寻找提升、解决办法。

最后,教导孩子拥有调节情绪能力。

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不管是情绪控制能力,还是调节能力,都需要通过后天不断提升,才能不断增强。

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在“蒙氏教育”体系中提到,培养孩子控制、调节情绪的年龄应从2至3岁开始培养,因为3至8岁是情感、自我意识等,高速发育时期,也是情绪管理学习的关键期。

因此,家长们从孩子还小时就要做好良好示范,让他拥有正确的学习、模仿对象,切忌表现出情绪失控、暴躁易怒等情况。

Tips:试着跟孩子一起找到适合他的调节情绪的办法,不管是听音乐、阅读书籍还是运动、做游戏等,只要能让孩子放松心情的方法,都值得一试。

凌晨妈妈来叨叨:

当下教育背景下,过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信息灌输、繁琐的人际关系、不良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因此,如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重视的事情!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