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安世:南宋一大诗家,梅花七绝4首展现清新脱俗风格!独特魅力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1-01 21:44:42

项安世自幼聪颖,七岁便能作诗,且擅长治《春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项安世考中进士,后历任绍兴府教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等职。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项安世任秘书省正字,次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项安世出通判池州。庆元年间,项安世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对《左传》、《周易》等经典都有独到的见解。开禧二年(1206年),项安世起知鄂州,后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项安世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嘉定元年(1208年)去世。

项安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古诗等。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代表作有《孱陵道中》、《次前韵督高秀才和诗》、《读三国志》等。项安世在经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自称其学得自程颐《易传》,对《左传》、《周易》等经典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经学著作《周易玩辞》十六卷等,对后世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开次韵答叶教授二首 其一 南宋 · 项安世

雨洗晴烘两行梅,朱朱白白尽情开。

不须更到东亭得,读罢君诗似看来。

首句“雨洗晴烘两行梅”,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梅花绽放的美丽景象。雨后的清新与晴日的温暖相互交织,为梅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长环境。这里的“两行梅”既可能是实指两排梅花树,也可能寓意着诗人与叶教授之间的诗文交流,如同两行并列的梅花,相映成趣。

次句“朱朱白白尽情开”,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色彩与盛开之态。“朱朱白白”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红白相间的色彩,既有红梅的娇艳,又有白梅的纯洁,它们尽情绽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第三句“不须更到东亭得”,诗人以轻松的语气表示,无需亲自前往东亭(可能是一个赏梅的胜地),就能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梅花美景。这里的“不须”二字,既是对梅花美景的直接赞美,也暗含了对叶教授诗作的肯定——通过读叶教授的诗,诗人仿佛已经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梅花的魅力。

末句“读罢君诗似看来”,则直接点明了和诗的主旨。诗人读完叶教授的诗后,感觉就像亲眼看到了梅花一样。这既是对叶教授诗才的极高评价,也体现了诗人与叶教授之间深厚的友情和文学上的共鸣。

梅开次韵答叶教授二首 其二 南宋 · 项安世

春风一点暗惊梅,便有千花动地开。

却似德人方寸事,等间流向笔端来。

首句:“春风一点暗惊梅”,这里的“一点”形容春风的轻柔与微妙,而“暗惊梅”则表达了春风虽轻却足以唤醒沉睡中的梅花的力量。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风与梅花之间的微妙互动,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次句:“便有千花动地开”,承接首句,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盛开的壮观景象。这里的“千花”并非确指一千朵花,而是形容梅花之多、之盛。而“动地开”则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绽放时的震撼力和生命力,仿佛整个大地都在为它们的盛开而颤动。

第三句:“却似德人方寸事”,这句诗将梅花的盛开与品德高尚的人联系起来。诗人认为,梅花的盛开就像品德高尚的人内心的美德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无需刻意追求或炫耀。这种比喻既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品德高尚的人的敬仰。

末句:“等间流向笔端来”,这句诗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诗人认为,就像梅花盛开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内心的美德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形成文字,跃然纸上。这里的“等间”表示自然而然、毫不费力,“流向笔端来”则形象地描绘了美德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偶得二首 其一 南宋 · 项安世

水边杨柳秃沙,路上寒梅噤未花。

欲识乾坤生物意,桑根麦子已含芽。

首句:“水边杨柳秃沙”,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水边杨柳的景象。杨柳枝条稀疏,显得有些秃败,这既表现了冬季的萧瑟,也暗示了春天的临近。因为杨柳是春天的象征,它的秃败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迎来新的生机。

次句:“路上寒梅噤未花”,这句诗转而描写路上的寒梅。寒梅虽然含苞待放,却因为寒冷而噤声未敢绽放。这里的“噤未花”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寒梅在严寒中的坚韧与期待。

第三句:“欲识乾坤生物意”,这句诗承上启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想要了解天地间万物生长的奥秘,应该怎么办呢?这既是对前面两句诗的总结,也为最后一句诗做了铺垫。

末句:“桑根麦子已含芽”,这句诗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诗人通过观察桑树根部和麦田里已经悄悄萌发的嫩芽,领悟到了天地间万物生长的奥秘。这里的“含芽”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希望,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

偶得二首 其二 南宋 · 项安世

雪中春到梅花觉,冰底水行人未知。

珍重天公好消息,通今通古更何疑。

首句:“雪中春到梅花觉”,这句诗以梅花为象征,表现了春天的到来。在严寒的冬日里,梅花能够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并勇敢地绽放,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到来。这里的“觉”字,生动地描绘了梅花对春天的敏锐感知。

次句:“冰底水行人未知”,这句诗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水流在冰层下的默默流淌。与梅花的显著绽放不同,水流在冰下的流动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正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流淌,才使得冰层得以融化,春天得以到来。这里的“未知”二字,既是对行人的无知,也是对水流默默奉献的赞美。

第三句:“珍重天公好消息”,这句诗将前面的自然景象升华为一种哲理的启示。诗人认为,大自然的这些变化,如梅花的绽放、水流的流淌,都是“天公”传递给我们的好消息,它们告诉我们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存在。这里的“珍重”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好消息的珍视和感激。

末句:“通今通古更何疑”,这句诗则是对前面哲理的进一步升华。诗人认为,既然我们已经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存在,那么无论是通晓古今还是洞察世事,都不应再有任何疑虑。这里的“通今通古”既是对知识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