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文字细腻,描摹生动,引起很多读者的注意。但到了当今时代,文学的文字细腻已经无人欣赏。
在资本的影响下,很多人都进城了,背负了房贷和车贷,要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城里消费水平比较高,为了维持这种高消费,他们必须拼命挣钱,有的甚至打好几份工来维持生计。在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他们已经没有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了,只能用零碎的时间来刷短视频,来看网络新闻,来玩一些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等。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把时间用在了网上,似乎仍然受到资本的影响。权力系统并没有规范人们这种行为,而是为资本大开绿灯,为资本站台,为资本鼓与呼,号召人们都到网上去消费。资本和权力系统合谋,倡导人们消费,刺激人们消费,就差直接把人们兜里的钱掏走了。在如此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社会,超功利的文学似乎失去了立身之本,不再是人们喜欢读的东西,也失去了时代的精神风貌。试想读一部文学作品并不能让人们致富,也不能让人们找到心仪的异性,更不能让人获得高官厚禄,那么文学作品还有什么用呢?仅仅是消遣,是陶冶情操,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现在的人们不是古代的农民,他们读书识字,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阅读浅显的文学作品,甚至能够阅读专业的文学作品。但他们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网上,而不会专注于阅读文学作品。虽然古人宣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但也仅仅限于诱导书生读考试用书,因为读透了那样的书就会写文章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之后就可以获得“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倘若只是用功读书,却没有考中,就不能获得很多好处了,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此功利化的阅读,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人们。人们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可以挣到很多钱,这是普通人的想法,而富人们却往往投机取巧,整天坐着游轮都游全世界,却可以操控自己的公司或企业,不断地赚钱。文学似乎成了权贵们玩弄的工具,也是权贵们消遣和欣赏的对象,对于一般人来说,哪里有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呢?即便有时间,他们也会被互联网短视频吸引,整天对着手机屏幕嘻嘻哈哈,却没有多大长进。
作家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费尽心机,一方面要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另一方面要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要把文字弄得非常细腻,丝丝入扣。似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倾注了作家的心血,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也不允许出现太多的歧义。写完之后作家感觉很满意,但推向市场之后,却反响平平,甚至根本没有人阅读。即便制成了电子书发行,也没几个人购买。真是斯文扫地,作家颜面扫地。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才情很一般,也不是作品写的不好,而是读者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或者说读者没有心思去阅读。他们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和网络上,一方面工作挣钱,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消费,通过网络休闲和娱乐,哪有闲心思去读什么文学作品呢?即便有人阅读了文学作品,也并不能获得好的待遇,只是当时感觉有一些特殊的体验,过后就全都忘了。况且现在文坛的主流文体是小说,都是作者胡编乱造的东西,也就没几个人喜欢看了。读者这样认为,但作者却不这样认为,创作态度非常认真,不但要遣词造句,弄得语言细腻,结构精巧,文本风格特殊,而且要卖力搞宣传,现场签名售书。似乎越是这样,就越卖不动,没人赏识他们,也没人欣赏他们。
作家创作态度认真是必须的,但悲哀的是,作家失去了很多的市场,失去了很多阅读者,只是强迫自己写的很好,甚至字斟句酌,却没有欣赏者。是不是一种彷徨于无地的悲哀?鲁迅写诗道:“荷戟独彷徨。”似乎写出了文人的悲哀。无论作家写的多么好,很多人都不去看。除了人们受到资本的影响,被消费主义裹挟,要拼命挣钱消费之外,就是人们认为读书无用,并不能致富,也不能获得漂亮异性的青睐,更不能获得官职,还不如老老实实工作挣钱来得实在。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自己琢磨就行了,或者自然而然地生存就可以形成,没必要非得到文学作品中寻找,也没必要非得受到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影响。看别人的故事,不如自己讲故事,自己讲故事不如自己体验生活。虽然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有独特的体验,还不一定能和别人分享,但总比读文学作品要好得多,起码不至于花大量时间阅读,也不至于花钱购买文学作品,不至于浪费时间,浪费钱财。
文学作品的超功率属性体现出来,很容易被人们误解。即便作家写得再细腻,结构再精巧,故事再动人,也无人阅读。没人愿意钻进作家布置的语言迷阵中去领悟了,因为社会环境变了,资本和权力都在引导人们消费,而不是引导人们阅读。即便人们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自以为是,也仍然不会得到纠正,而作家们似乎要奔着钱去了,写畅销书、写网络小说,坚持写严肃文学作品的着实不多了。编辑部和出版社往往眼光很高,严格要求作家,弄得作家专注于文本打磨,文字细腻,却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市场推广乏力,权力系统和资本没有在这方面引导,当然也就没有几个读者去阅读了。至于文字细腻的作品,只是寂寞地躺在书库里,遇不到知音,似乎无法重见天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