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去世53年,对他的评价有哪些变化?陈云、邓小平曾经亲自表态

七拼八凑 2024-11-04 20:18:03

1971年的金秋时节,中国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林彪竟携妻儿企图乘飞机逃往国外,最终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落得个葬身荒野的下场。此消息一经传开,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毛主席听闻后当即病倒,而向来沉稳从容的周总理,在强撑着笑容送走与会同志之后,也忍不住嚎啕大哭。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如何妥善处理此事,又该如何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无疑成为了当时领导班子面临的一道棘手难题。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林彪的形象可谓是一落千丈,遭到了全面的黑化,对他进行批判已然成为了当时绝对的政治正确。诸如阴谋篡权者、国家罪人、忘恩负义等各种负面称呼纷至沓来,甚至还有人从以往战争年代的一些蛛丝马迹中去论证林彪早有夺权之心,全然忘了就在不久之前,林彪还是那个高高在上、备受众人仰望的副主席呢。到了1973年,林彪被永久开除党籍,1981年,他又被认定为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其名誉和地位被彻底否定。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年底,陈云在“两案”审理的座谈会上勇敢地提出“应理性客观看待林彪,于历史而言,他是有功之人”。在当时那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陈云无疑是第一个站出来基于实事求是的立场,倡导要客观看待林彪的人,这无疑是承担了极大的风险。

起初,大多数人都被主流观点所左右,纷纷发出批判的声音,可在陈云提出要客观理性看待之后,大家也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才能公平公正地去评价林彪,意识到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林彪生命的最后几年。

转机很快就出现了,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真切感受到先辈们披荆斩棘才换来新中国,大决战电影开始筹备拍摄。当拍摄到《辽沈战役》时,作为四野司令员的林彪,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那么该如何拍摄才能将这场战争完整地呈现出来呢?林彪又究竟该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影片之中呢?这两个问题最终摆在了陈云的办公桌上,陈云对此谈到:“作为四野的最高指挥,林彪是有其功劳的,要是没有中央和毛主席在全局上的筹谋与出谋划策,仅仅依照林彪的打法,这场战争恐怕会持续更长的时间。”正是陈云的这番言论,仿佛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外界对于林彪的看法不再是一边倒的批判,更多不同的声音开始涌现出来,促使人们真正能够站在公正的角度去评价林彪。80年代初,在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时,“林彪”这一词条被正式收录其中,此时再谈及林彪,已经可以提及他曾经所拥有的名誉和职务了。在黄克诚的指导下,百科全书对于林彪的介绍不再只是简单地列举其任职情况,而是进行了扩充,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他最后所犯的罪行,完完整整地书写了出来。

黄克诚表示:“看待一个人要全面,林彪的功过都应该如实地写出来,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要知道,黄克诚在特殊年代曾因林彪的缘故遭受过迫害与批斗,但即便如此,在这件事上他依旧选择坚持实事求是,这般胸怀着实令人钦佩。另一位老革命家邓小平,也曾因林彪的排挤而最终下放江西农场长达三年多。但他在评价林彪时,将林彪列入36位军事家之一,既没有抹杀其贡献和才能,也诚恳地批判了其错误。当有人问起林彪这个人怎么样时,邓公只是简洁地说了几个字“他是个有本事的人。”从那以后,凡是与林彪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严格遵循从事实出发的原则,不允许刻意地歪曲、抹黑其形象。从1989年到2009年这20年间,《辞海》上关于林彪的条目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不再是寥寥数语。在建军80周年纪念之时,林彪的画像再次出现在十大元帅之列。近年来的相关影视作品中,林彪的形象也塑造得更加立体,让后人能够更加真实地去感受那段历史,并且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林彪这个人。总之,林彪的陨落固然是其咎由自取,但他曾经作为共和国的功臣,对革命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对他的评价理应秉持实事求是之态。

6 阅读: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