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亲密战友乔安山,1988年搭救老人被讹诈,坦言:做好事太难

漫步史书 2022-09-07 19:08:54

1996年,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让雷锋当年的战友乔安山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而直到这一年,乔安山已经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包袱,走过了30多年漫长的岁月。

本来乔安山不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众,但编剧王兴东用一句话,彻底打开了他的心扉:

“现在很多人对雷锋都有误解,你有责任告诉他们。”

图|乔安山

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不幸因公殉职,而战友乔安山就是当事人。

当天中午,雷锋与乔安山开着车执行完任务后回到部队,本来两人应该一同先去吃饭再休息,但因为当天下过雨,卡车一路行驶过来,车身上溅了很多泥点,雷锋与乔安山便决定,先去把车洗一洗,然后下午再出车。

两人开着车到九连炊事班外的水龙头处时,因车辆必须倒着进入一条土路,因为看不清路况,于是雷锋下车指挥乔安山倒车。

本来他们两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卡车司机,倒车本无问题,但两人都忽略了,当时路口处正竖着一根晾衣服的木杆,结果乔安山猛的一倒车,撞倒了木杆,木杆断裂掉下来,砸中了正在路口指挥倒车的雷锋。

雷锋受伤昏迷后,被立即送往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进行抢救,可因为伤势严重,职工医院不具备急救的条件,众人只好将雷锋转院至沈阳军区202医院,因路上耽搁,尽管医生全力抢救,最终没能挽回雷锋的生命。

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倒地的木杆击中了雷锋的太阳穴,导致颅骨骨折和脑内大出血死亡。

因为事故现场就只有他们两个人,乔安山理所当然的被怀疑是“凶手”,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乔安山的行为自然被怀疑是“别有动机”。

图|雷锋

好在上级领导通过调查后,替乔安山洗清了这个冤枉。

时隔多年以后,当年曾参与事故坚定地勘察人史保光依然对此印象深刻。

根据乔安山的口述以及医生给出的鉴定结果,史保光与一同调查的张峻认定:

“这一切都应该算是一个意外事故,既不是乔安山驾驶技术的问题,也不是雷锋指挥失误。”

乔安山虽然洗脱了冤屈,但因为他的失误,造成了战友雷锋的牺牲,他一生都没能走出这个阴霾。

沉重的包袱

1966年,乔安山从部队转业到机械部第五建筑公司工作。

尽管他已经远离部队,远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可雷锋的形象在他心里依然挥之不去。

雷锋不仅是他的战友和班长,更重要的是,在过去学习生活中,雷锋曾不止一次地帮助过他,教他识字,还给他家里寄钱,天寒地冻的时候,两人还曾同睡过一个被窝。

谈到雷锋的牺牲,乔安山始终觉得:

“这事儿虽然没有怨我,但终究是因我而死的。”

雷锋牺牲后,社会上全面掀起了学雷锋的活动,可作为他曾经的亲密战友,乔安山却绝口不提他与雷锋的往事,一心一意的投入工作当中。

此后30多年的时间,乔安山从没有向外人透露过他与雷锋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雷锋对他的影响就不存在。

图|乔安山与战友雷锋

在铁岭车队开车时,一个寒冷的晚上,乔安山送完了货往回走,走到半路的时候,与一辆马车错车而过。

可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次错车,乔安山却似乎听到,马车上有个孩子在哭,在那一霎那,乔安山似乎觉得自己有必要去看一看,于是一脚刹车停了下来。

装运工很奇怪,于是问了一句:

“这么冷,你干什么?”

乔安山说:

“车上好像有个病人,孩子在叫。”

“你管那事儿干啥!”装运工没好气儿地说了一句:“赶快回家。”

“那不行!”

对于乔安山来说,他在面对这一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心里斗争。

图|乔安山与战友雷锋

乔安山快速地翻身下车,到马车边询问情况,这才知道,原来马车上是一家人,家里的孩子生病了,公社的医院说不能治,要赶紧往县医院送。可一路上马车颠簸,速度太慢,等到了医院,怕是什么也来不及了。

“这样吧,我开车去送。”

乔安山立马就决定,开车送孩子去医院,他跑回车里,耐心地劝说两个装运工下车等待,在寒冷的冬天,零下30℃的天气里,两个搬运工虽然很不情愿,但人命关天,两人也没有犹豫。

就这样,乔安山开着车,带着这一家子感到了医院,也幸亏送来的及时,孩子最后安然无恙。

可做了好事的乔安山,事后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在乔安山离开部队三十多年,他始终坚持贯彻雷锋精神,和雷锋当年在世时一样,他参与救火、无偿献血、送迷路孩子回家、劝架、抓小偷、照看生病邻居、赡养孤寡老人、给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

乔安山一生也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每次做了好事,乔安山都会到抚顺雷锋墓前,就像当年在老班长身边一样,告诉他自己经历的事情,说一说心里话。

图|雷锋

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乔安山也始终教育他们要学习雷锋精神。两个儿子从小就能感觉到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格外严厉,甚至于还觉得有些苛刻。他们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捡到了东西,回到家以后却被父亲督促着站在寒风中,等待失主上门的事儿。

“要是雷锋同志还在,雷锋同志会将捡到的东西交给失主的。”

可做好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误解”的人生

1988年冬,乔安山从沈阳返回铁岭,途经辉山时,遇到了一个被车撞倒在地的老人。

乔安山注意到,当时凡是经过老人身边的汽车全都绕开,只有他自己看到后,好心将老人救起,并送到医院,还垫付了住院押金。

没想到的是,隔了几天以后,老人的子女却找上门来,指责乔安山是肇事者,不仅抢去了他的驾驶执照,还要求他赔偿住院治疗的费用、精神损失费、误工费等等总计金额4万元。

要知道八十年代初,海丰县县委书记王仲因贪污受贿6.9万元于1983年被判处枪毙,虽然1988年距离王仲贪污案已经过去了几年,但那时人均一个月的工资就算高,也不过只有几十元,4万元乔安山不吃不喝,一辈子也攒不够。

可让人差异的是,面对指责,被乔安山搭救的老人却不肯站出来替他说话。

此情此景,让人不觉齿冷。

图|乔安山

好在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乔安山被也澄清了冤枉,但他心里的委屈却无处诉说。

每当遭到委屈,被人不理解的时候,乔安山也会到雷锋墓前,大哭一场,诉说一下心里的痛苦。

“有些时候,真希望我死了,你活着,活着太遭罪了。”

尽管倾诉能够宣泄一下内心的苦闷,但精神上的压力毕竟无法消除,尤其是在生活压力之下。

改革开放后,企业改制,铁岭车队后来也承包给个人,乔安山也待岗回家,没想到才隔了几个月,两个儿子也下岗了,本来生活就很困难的一大家子,一下子就断了收入来源。

加上人们人前人后的议论,乔安山的精神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雨天光着脚往外跑,不吃不喝,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瞪着人,一句话也不说。

一直到很多年后,乔安山的状态才好了不少。

1995年,与雷锋之间的故事,也让大众首次注意到了乔安山的情况。

1996年,以乔安山为主角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掀起了热潮。

乔安山的孙女乔婷娇回忆:

“我爷爷在没有拍摄这个电影之前,他一直都是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邻居还有同事都不知道他和雷锋是战友,直到《离开雷锋的日子》这个电影编剧叫王兴东找到他的时候,说要拍摄这部电影,他都不同意,他非常非常抗拒。”

图|《离开雷锋的日子》刘佩琦饰演乔安山

拍这部电影,无异于让乔安山重新掀起旧伤疤,他当然不愿意面对。

“千万不要拍我,我还有很多战友做得比我都好,你去派他们。”

后来是编剧王兴东一句话,彻底打动了乔安山:

“现在很多人对雷锋都有误解,你有责任告诉他们。”

随着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乔安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的邀请,请他去巡讲雷锋的故事,为了能让雷锋精神重新在大众心里复苏,乔安山在时隔33年后,终于肯在大众面前谈自己与雷锋的往事。

尽管各地的邀请如雪片般递来,但乔安山从没有因此而牟利,全部都为义务巡讲。

可时不时的还是会有人在乔安山的伤口上“撒盐”。

乔婷娇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就曾回忆起爷爷的一次心痛经历。

那是乔安山在出席一个现场活动的时候,有个人在现场直接跳出来高喊:

“大家快来看,这个就是撞死雷锋的人。”

图|《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乔安山的故事》

乔安山一听,在现场就直接晕了过去。

对于乔安山而言,每参加一次活动,就是相当于在伤口上“撒盐”,因为就算是大家不明着这样说,但也会在背后偷偷的议论,乔婷娇觉得,像他爷爷这种内心承受,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

重新扬帆起航

几乎与电影上映同时,乔安山也想通了,慢慢的他打开了心扉,放下了包袱。

时隔30多年以后,乔安山第一次愿意站在公众面前,谈自己与雷锋当年的故事,后来乔安山被人们誉为“雷锋精神职业的传火人”。

同样,新的时代到底还需不需要雷锋精神,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质疑雷锋故事的真实性。

“雷锋真那么好?雷锋事迹是真的吗?雷锋日记是他自己写的吗?雷锋收入那么低怎么能多次捐款?”

更为关键的是,雷锋作为部队中普通的一名士兵,居然留下了300多张照片,似乎很不符合常理。

不过,这里需要更正一个事实,那就是雷锋并不是在他牺牲后才出名的,他在生前就已经被当做军区典型多次进行过表彰。

图|乔安山擦拭摆放在家中的雷锋雕像

关于照片的问题。

沈阳军区在宣传雷锋事迹时,考虑到宣传的需要,曾为雷锋补拍照片,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照片,其实都是事后补拍的。根据沈阳军区摄影师张峻回忆:

“鉴于补拍照片的严肃性,当时沈阳军区工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即便如此,补拍的照片事实上也很难经得起推敲,特别是在那个年代。但在雷锋牺牲后,这些照片却成为反应他生活最佳的证明。

关于日记的问题。

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就是最早接触雷锋日记的人。他曾受报社主编嵇炳的委托,摘录雷锋日记中的部分篇章用于发表,一直到后来雷锋牺牲后,全国的报刊杂志纷纷来找沈阳军区,刊载转载雷锋日记。

一开始也确实引发一些问题,因为雷锋日记本质上来讲,是他学习的一个经过,所有报刊杂志在摘抄时不加以辨别,将雷锋摘抄学习的一些语句,当做他自己创作的来刊载。

1963年2月7日,周总理看了《人民日报》上刊载的雷锋日记,很受感动,但对雷锋日记中《唱支山歌给党听》明确提出之一,后来邓颖超直接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要求以后刊载出版雷锋日记,须注明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抄的话,对于雷锋摘抄的内容,也要给出详细的说明与出处。

图|乔安山孙女乔婷娇(右)和爷爷奶奶一起阅读雷锋书籍

关于雷锋收入的问题。

乔安山曾有过解释,雷锋当时的收入并不低,只是后来到了部队以后才变为每个月6月津贴。

“(雷锋)在鞍钢时工资为38块钱,掌握开车技术还能够带徒弟等因素,他一个月的收入约为60块到70块钱,平时又无花销,基本都积攒起来了,才能有钱去帮助别人。 ”

只有真实发生过的事,才最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作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火人”,乔安山在接受采访时也被问到过,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是否还具有意义。

“不是我们不需要雷锋精神。“乔安山回答:

”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有了变化,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会和以前不一样。”

记者问乔安山:

“前段时间,国内出现过好几起因扶起倒在路上的老人被家属讹诈的新闻,导致大家现在都不敢扶老人了。您在1988年时也因为救了一位被车撞的老人,而被其家人讹上,面对这样的事,您可能更能感同身受。”

“我相信,不管社会怎么变,人心是不会变的。”乔安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你对别人好,别人怎么会不知道。当然了,可能会有个别人以怨抱德,但那绝对是极少数。我做了几十年的好事,也只有那一次被误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尊重和感激的。”

图|乔安山(左)和第二十五任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右)等人合影

对于自己因救人反被讹诈这件事,乔安山后来也看开了,他告诉人们:

“做好事当然难,但只要想想班长会怎么处理,就没啥难的了。”

对于乔安山来说,“拿起”和“放下”当年的事,如今已经不算是困难,他已经能够很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如今的乔安山人生已至暮年,能够重新起航,反倒算是一种解脱。

如今的乔安山依然奔波在宣传雷锋精神的第一线,有时短短一个星期,他就要奔波北京、长春、厦门等几个不同的地方,对于本身年龄大,身体又不是很好的乔安山,还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乔安山的话语中,也并没有掩饰自己疲惫:

“说良心话,岁数大了,是有点儿累,但这是一种责任,我希望更多的人学雷锋,接受正能量。”

尽管人生已至暮年的乔安山,有能力能为家人改善生活环境,甚至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但他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做。

在所有的邀请活动中,除了实报实销的差旅费外,乔安山不收一分钱的费用。

过去杭州有位老板,开价一个月一万元聘亲乔安山当顾问,还承诺给老人两个儿子安排工作,但乔安山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对于他而言,离开雷锋墓所在的抚顺,就等于失去了宣传雷锋精神的阵地。

“钱是好,但宣传雷锋精神才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在乔安山的影响下,老人的子女们也都先后走上宣传雷锋精神的道路,后来乔安山也笑称,自己这个八口之家是家庭版的“雷锋班”。

乔安山的孙女乔婷娇大学毕业后,本来也是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但她自幼在爷爷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之下也深受感动,乔婷娇在大学期间参军入伍,在雷锋纪念馆做了5年讲解员,退伍后在清华大学工作,继续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宣部梳理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名列其中。

在新的时代下,雷锋精神将被赋予新的内容,继续引领我们前进。

0 阅读:80
评论列表
  • 2022-09-07 22:39

    再也不会有全民做好事的时代。永远不会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