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精锐损失殆尽,为何还能打赢“邯郸保卫战”?

公羊春秋 2024-04-11 23:30:10

战国七雄

一、长平之战

野心勃勃的秦国誓要一统天下,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下,秦国把矛头瞄向了离自己比较近的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军包围韩国上党郡,韩恒惠王惊恐万分,赶忙向秦国求和,表示如果秦军停战退兵,可以将上党郡拱手送上。秦国对此要求欣然答应,拿下上党就等于在赵、魏两国边上布置了一个军事基地。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意了,冯亭认为韩国在打败仗的时候割让土地给秦国,自己以后会没有容身之地,不如将上党主动献给赵国,这样一来自己就能以“投靠”的身份而不是“投降”的身份混下去。

针对于冯亭献城,赵国高层进行了深度的探讨,有人说上党是烫手山芋,吃不下去还可能被噎死。有人说秦国动用几十万大军试图得到上党,现在人家主动送过来,为什么不要?经过几轮激烈的讨论,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决定派平原君前去接收上党,同时派“守城猛将”廉颇驻守长平,以防秦军进犯。

赵国截胡上党的消息令秦昭王大怒,于是派大将王龁攻打上党。秦军大兵压境,上党无力抵抗,公元前260年,上党被秦军攻破,赵国吩咐驻守长平的廉颇接应前来投赵的上党百姓,免遭屠戮。赵国与秦国的深仇大恨由此拉开序幕。

同年,长平之战爆发,善于守城的廉颇在赵王的要求下主动出击,结果被王龁打败,赵国损失多位将领和多处阵地,赵国形势愈加紧张。

赵孝成王深感不妙,暗自后悔当初不该接收上党,但是后悔没用了,和秦国的梁子已经结下了。于是就派人去秦国求和,请求罢兵休战。不去求和倒好,一去就彻底完了。原来,韩、赵、魏、楚等国原先为防止秦国一家独大,以“合纵”之势对抗秦国。秦国和赵国打起来的时候,其他诸国本有意前去支援赵国,赵国派使者入秦求和,受到了秦国上下的热烈欢迎,秦国还到处宣扬此事,让其他诸侯国以为秦。赵两家已经和好,所以就打消了支援的念想。

秦军攻势还在继续,廉颇认为秦军来势汹汹,粮草供应是个大问题,所以秦军总是寻求决战,意图速战速决。主动出击断然不是秦军对手,遂不顾赵王命令,决定在丹河东岸加紧修筑工事,以守为攻,拖个俩月仨月秦军就能不占而退。此举让本就心虚的赵孝成王很生气,认为廉颇避战不出是害怕秦军,让赵国上下蒙羞。但是生气归生气,廉颇虽然不主动出击,却避免赵国损失更多的阵地。秦军的进攻也陷入了停滞。

秦国知道廉颇的本事,真要这么耗下去,对秦国是非常不利的。于是秦国就利用反间计,派人在赵国境内到处散播谣言,说什么秦国害怕的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不足为惧,赵国就等着投降吧。

三人成虎,舆论的力量很强大,消息很快就传到赵孝成王耳朵里。赵王心想,廉颇一直畏战不出,让寡人我脸上无光,现在赵国百姓都在说秦军不怕廉颇,这不就等于说我不会用人吗。于是就把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找来,赵括表示,自己是可以接替廉颇的。

赵括这个人呢,其实也不是啥都不会的,人们都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实际上他只是“理论高于实践”,并不是说他一点实践都没有。是谁开始说他“纸上谈兵”的呢?是他的父亲赵奢,赵奢是谁,是赵国数一数二的名将,与同时期的“战神”白起、乐毅等一流名将齐名。赵括对于赵奢来说,其军事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但是对于其他二流、三流精灵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很不幸,赵括的第一次大战之旅,遇到的就是武安侯“战神”白起。

原来秦军听说赵国用赵括顶替了廉颇,认为赵括必定会一改廉颇的作战策略,赵王主站,廉颇主守,赵括是赵王派来的,必定会遵其意愿与秦军决战。秦国也不敢小瞧赵括,都说赵括“纸上谈兵”,但是都没和他打过仗,万一他真有点本事,决战起来说不定会吃亏,于是连夜派白起顶替王龁为帅,王龁做二把手。

赵括带着二十多万大军赶到长平,为什么带着二十多万大军?意思很明确,就是来决战的。赵括来到后果然把廉颇用的那一套换了个遍,没过几天就发布进攻命令。赵括这么着急进攻,一是带着赵王的意愿,二是他看不起秦军主将王龁,认为王龁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他不知道秦军把白起接来顶替王龁了。

不知情的赵括主动进攻,白起便让士兵佯装败退。赵括不知是计,还以为自己真有多大本事,甚至开始幻想自己凯旋时赵国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了。被骄傲冲昏了头脑的赵括开始“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基地,白起便命令一只部队绕到赵括军后方,又命一支轻骑兵部队绕到秦军基地与赵括军的中间,实现了对赵军的包围,更悲催的是,贪功冒进的赵括“兵贵神速”,已经远离自己军队的补给线,秦军利用这个机会切断了赵军与后方的所有联系。

赵括知道中计,但是为时已晚,为了防止被包饺子,就沿用廉颇的那一套,就地扎营,修建工事,等待时机一到,一鼓作气冲出去。

秦军消耗不起,决定尽全力出击速战速决。于是秦王组织附近的百姓:只要愿意上战场和赵括军打仗,晋爵一级!晋爵一级意味着脱离贫苦行列,可以“高人一等”了,于是附近百姓就像被打了鸡血,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批百姓加入到长平战场。

被围的赵军已经断粮一个多月了,士兵无以为食,开始“人吃人”,一开始还是吃那些被饿死或者战死的同袍,后来死人被吃光了,就开始互相残杀,然后再吃。赵括眼看军队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组织了几次突围都未能成功,后来干脆亲自带队突围,很不幸,赵括未能成功,殒命沙场。

赵括虽然带兵不识很强,但是其冲锋陷阵还是挺不错的,赵括突围时,勇猛无比,连斩秦将数名,大有突围迹象,若不是秦军动用大量的弓弩羽箭将他射杀,还真不一定能搞定他。

赵军投降,降卒二十万,加上上党、长平百姓,大概有四十五万,白起认为“赵地人多猛士,反复无常,不甘为人下”为由,命令士兵将四十五万手无寸铁的降卒、民众屠戮殆尽。

此战后,赵国精锐尽失,秦军之狠让赵国汗颜,赵国再也没有和秦国叫板的实力了。要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军队改革,一举成为军事大国,北扫夷族建长城,西有强兵守关中,南有韩魏做屏障,东有燕齐为盟友。同时又能避开强大的楚国,可以和秦国一对一的真刀真枪的干一仗。赵武灵王以前甚至乔装打扮跑到秦国勘察秦国地形,还想着绕开函谷关灭掉秦国,没想到事情发展成这样,赵国多少年的心血为之东流,一蹶不振了。

被挖掘的“长平之战”尸骨坑

被挖掘的“长平之战”尸骨坑

二、邯郸保卫战

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胜后,趁热打铁,接连攻克了赵国大部分土地,一直打到赵国都城邯郸,但是邯郸之战秦国摆了,赵国得以休养生息,“国祚”又延续了几十年,精锐尽失的赵国为何能打败秦军,赢得邯郸保卫战的胜利的呢?

武安侯白起剧照

秦国范睢与白起“将相不和”

白起打胜长平之战,一鼓作气攻克赵国数个城市,兵临赵国首都邯郸城下,赵国灭亡指日可待。眼看酒宴陷入亡国之地,赵王于是联合韩国、魏国派使者秘密前往秦国会见秦国丞相范雎,赵国使者的大概意思是,即使白起灭亡了赵国,那都是他白起的功劳,你之前位在白起之上,白起攻克的地方越多,你的地位就越比他低,真到白起功劳巨大的时候,你在他面前哪有抬头的机会呢?范雎被说动了,赵国使者见有戏,又拿出数不尽的财宝奉上,范雎彻底被说服。于是范雎就对秦王说,赵国与韩国都不想和我们打了,他们都愿意割地求和,你看能不能答应他们。秦王也知道秦军征战多月一直没有修养,而且连年打仗财政出了很大问题,就同意了范雎的建议,于是和韩国、赵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赵国后来反悔,拒绝割让城池,秦国于是再次发兵邯郸,但是赵国已经做好准备)

白起知道后大骂范雎,对秦王说此时正是攻灭赵国的良好时机,我们虽然征战数月兵困马乏,赵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况且我们已经拿下韩、赵多个城市,粮草上勉强可以供的上,机会大好。一旦停战,韩、赵两国经过休养生息,又会增加实力,到时候我们再打他们不是更困难吗?秦王说:人家已经愿意割地了,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抢夺地盘吗,现在不费一兵一卒,人家就愿意主动献城,这不是更好吗?范雎也在旁边煽风点火,白起一怒之下回家了,谎称自己生病从此不愿再带兵打仗。

白起“抱病不出”,秦军让大将王陵(据说是秦将王翦的啥长辈)带兵,王陵军事水平,与白起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王陵久战不利,秦军遂让王龁顶替其主将位置。频繁换帅,让秦军占据不利地位。

2.赵国“合纵”联合诸国抗秦

赵国平原君好宾客,其门下宾客二三百人,秦国兵临城下,赵国危在旦夕,于是平原君就从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二十个能文能武的前去楚国求助,毛遂就是其中的一员。“毛遂自荐”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众人到楚国后,楚王故意拖延时间,发兵之事迟迟不能定下来,众人只能干着急,于是毛遂执剑上前,对楚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楚王答应发兵十万救援。

赵国又将原本献给秦国的城池献给齐国,只要齐国愿意出兵救援,齐国答应了。

赵国又与南面的魏国订立盟约,约定:只要秦国以后打我们俩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都要尽全力救援。魏国国君本来答应了赵国,但是秦国威胁魏国说:哪个敢帮赵国,我收拾完赵国第一个就收拾他。魏王被吓住了,命令带兵主将晋鄙把本已前去救援的军队停在半路观望。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遂违背魏王命令,盗取兵符,带着猛士朱亥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这就是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楚国、魏国救援大军,让本就疲惫不堪的秦军频频失利,秦王不得已,再一次请求白起出山,白起就是不愿意。秦王一生气就免了白起的一切职务,贬为庶人,白起气不过,就自杀了,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3.赵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燕赵本就多悲壮之士,“长平之战”后秦军坑杀赵国军民四十五万,血流成河,甚至可以漂船。一时间赵国不知道多少女人市区丈夫、多少老人失去儿子,多少孩子失去父母,赵国举国上下无不陷在悲愤之中,这次秦国又来试图灭国,简直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正所谓“哀兵必胜”,于是赵国百姓众志成城,誓要与秦军硬到底。

赵国国君自“长平之战”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敢再自以为是了,用人上多听贤臣进谏,外交上与其他诸侯国尽量打好交道,同时安抚百姓,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为救国奔走于各国之间,无论是前去楚国,还是齐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平原君散尽家财,招募士兵和敢死队,誓要与秦国拼到底。

4.秦国连年征战,疲惫不堪

秦国自从公元前262年到围邯郸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了,几年间大小战役不断,又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折磨,早已人困马乏,厌战情绪不断上升,而且秦国为尽快消灭赵国——这个东面实力最强的国家,早已把家底子掏的差不多了,秦国一直想打“闪电战”,以其强大的骑兵和弓弩兵与赵国决战,但是赵国一直坚守不出,秦国粮草供应早就成了大问题。

5.秦国藐视对手,犯下战略错误

楚、魏、齐三国救赵秦王早就知道,但是一直抱有侥幸心理,第一是觉着秦国在力量上强于赵国,如能快速的解决战斗就能劝退其他诸国的救兵。第二,秦国认为其他诸侯国不会发兵,因为赵国已经是板上鱼肉任人宰割。第三,秦国认为进攻赵国是骑虎难下,就像划到河中央的船一样,与其退不如进。

结果:秦军久攻邯郸不下,楚、魏救兵直发邯郸城下,配合邯郸城内守军里外夹击,将秦军打的落花流水。秦军大败,死伤二十万余众,降者数万。联军乘胜追击,一直将秦军打回秦国老家,后联军收复了韩、魏、赵大片土地。此战后,赵国得以修养数年,秦军为此实力大损,好多年没喘过气来,统一六国的愿望暂时实现不了了,只能交给嬴政去处理了。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