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忽悠观众,《我们一起摇太阳》没能票房大卖,谁的错?

Idlemovie 2024-03-31 16:54:00

《我们一起摇太阳》可惜了,当初就不该去春节档。

质量并不差,还做到了诸多国产片没有做到的事,却被发行方的一连串骚操作所连累,真可谓祸不单行。

《摇太阳》改编自纪实报道文章,聚焦重症群体,讲述他们的裂缝故事。

这种题材为先,自带戏剧冲突、张力,天然情绪感染力的电影最忌讳渲染苦难、刻意卖惨、消费患者。

这三点之所以被唾弃,一是因为大家的生活本就够苦了,不想再在影院接受苦,二是因为情绪价值透支多了就不管用了,三是因为尊重问题。

好在《摇太阳》收回了功利主义,回归关注特殊群体的初心,以一个平视的角度,真诚的娓娓道来。

叙事忍着让故事落了地。

吕途和凌敏,一个脑瘤,一个尿毒症,稍有不慎,一命呜呼。

导演大可以让凌敏怨天尤人,丧气过活,让吕途万念俱灰,痛不欲生,他们的父母整日在背后以泪洗面。

中间历经生死,结局来个反转,以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重重刺激观众的泪腺,将故事推到最高潮,省事又高效。

但韩延并没有这样做,他很清楚痛哭流涕不是本片的主旨,积极、乐观才是。

于是,在他的编剧下,凌敏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打理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应付因病而来的种种糟心事,还能换位思考,为父母着想。

即使跟中介吵起来,也是因为被逼无奈,却没有撒泼无赖,蛮横无理,而是摆事实讲道理,不求感同身受,只愿理解尊重。

吕途不仅不绝望,还是个乐天派,与人和善,知错能改,待人接物,如沐春风,颇有一副侠义心肠。

他们的父母也不是动不动就哭,反而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坚强的一面,跟外人在一起也不轻易诉苦。

这种不夸大其词的方式换来的的情绪的克制。

作为正常人不能理解重症者的感受,切勿自己加戏,把情感强行加在别人身上,看似关怀备至,也许自我感动。

吕途、凌敏们不一定需要别人施舍的同情,因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们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打扰可能是一种侵犯。

因此导演用他一贯的幽默解法来消除悲伤、沮丧、颓废,很多时候,观众都以为在看一部喜剧片。

但在细节中,韩延又恰如其分地插入一些台词和情节来告诉观众,这是温情片,让观众的情绪悲喜交加。

不带主观情绪引导,以客观视角记录,正是这份诚意,逗笑了观众的同时也打动了观众,哭与笑中有心酸,然底色是积极的。

没搞天降奇迹那一套,被上天眷顾的机会是有,但万中无一却撞大运会让假趁虚而入,那就浪费了此前的用心铺垫,写实就成了科幻。

《摇太阳》走的是事情得让人信,情感得很真实这一挂。

如对病人生活细节的细致描绘,等待肾源未如愿后的情绪崩溃,都叫人信服,他们只想活着,他们有什么错。

感动可以慢慢来,不急于一时,合情合理,一点一滴的情绪积累,在爆发的那一刻更能铭记于心。

这样会让节奏变缓,但观众为何吃这一套?韩延用到了一个“化”字,就像太极中的化,四两拨千斤。

如为什么在现实主义的剧情里设置一个看起来很不搭的外星人的故事?因为在现实里,他们过得艰难,也不一定被世人理解,想跟普通人一样拥有健康变得异常奢侈。

只有在虚无这一方天地里,他们才能暂时忽略病魔,有自主的人生选择权,生活主导权,可以用装傻来逃避生活的真实伤害,用善意的谎言来治愈自己,反衬的表现手法更易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不易。

还有凌敏一经形成,不再改变的排表,吕途突然而来的短路。

看似很寻常,却能画龙点睛,有时间的紧迫感,一分一秒都不敢浪费,有生命的未知性,说不定哪一天就告别人间了。

我们每天被太阳叫醒,而他们要主动摇醒太阳,因为我们只是想多睡懒觉,但他们要重启人生,与外星人的故事异曲同工。

这种片子很难结尾,主要是度不好拿捏,把人拍死了或大团圆可能都有点过。

韩延整了一个美好的留白,把后续放在彩蛋里是比较聪明的做法,既规避了找平衡点的问题,又不至于太致郁,还能使观众动情,可谓一举三得。

不过,该片仍旧犯了国产同类型片的老毛病。

前半段叙事行进的还不错,到最后又开始煽情了,文本走向了不自然,生硬的产出矛盾,且总以为感动就是哭。

所以就不停地哭,并在不同阶段调整哭的状态,以求用外在的形式推动戏外观众的眼眶红温。

关于哭的频次,虽然《我们一起摇太阳》还算节制,这种剧作结构有时候的确很实用,但老是一成不变总会有过时的一天。

还是得在克制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不思进取,一味地吃老本,不然温情片这类类型片就一直不会有多大的进步,于情于理都是一种损失。

这么说有些吹毛求疵,可《我们一起摇太阳》是个成熟的本子,应该更好,应该成为同类型的标杆。

毕竟国产电影打着为XX群体发声的幌子却行骗人之事的例子太多了,满口主义,实则生意,把观众和苦难都当做工具。

观众被忽悠了那么久,好不容易见到个能看的,难免高标准、严要求,一切都是为了比好更好。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