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元顺:不是亲人的“亲人

冰海谈小说 2024-04-11 23:16:52
1975年的酷热的夏天,我老祖祖不知得了什么病,瘦弱得仅有七十多斤体重。老人想吃一顿蒸甜肉。我大姨婆,见老人骨瘦如柴,身子骨也大不如以前,早就该补下身体了,就从她丈夫,我姨爹领取的十七元多工资中,拿出七元五角钱,叫大女儿,到益门公社采购站去排队买了几斤最好的夹缝肉,给老外公做一碗红糖蒸甜肉吃。好不容易盼到了下午太阳落山,开始有丝丝凉爽风,天气凉爽下来,姨婆她们到会理益门煤矿老山坪职工医院门诊部借了一副担架,找来油松做成火把,十三岁的叔、十岁的婶,前、后火把照路,三个姨婆轮换抬上病重的老人,去益门公社大磨大队魏家沟生产队,寻医问药。 老中医家住在会理益门公社大磨大队魏家沟生产队,半山上,离我们家,至少有二十五六里路。一家人轮换抬担架,实在累的不行,小叔、小婶也搭把手,承担点重量。 走走停停,晚上十一点半,终于找到老中医家。老中医问明来意,忙让大家动手把担架上的老祖抱上床,点油灯看病。老祖祖经一路颠簸已经说不出话,只有悠悠一口气,连中药汤水也吞不下去。老中医直叹气摇头,忙招呼家里人先加红糖、陈皮,熬老姜汤,然后用汤勺子,撬开嘴,让老祖慢慢的咽吞下去。老中医得知我三个姨婆和我小叔、小婶,把老人一步一步抬来,老中医是悬壶世家,他个子有一米七几,头上戴羊毛毡帽,清布长衣衫,圆囗青布鞋,说话是会理益门的口腔,说话中还不时带有古语中的文言,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只能理解大概的意思。老中医感动小辈有孝心,抬着老人走了20多里,真是不容易,也同情困难农村人家庭,他几乎老泪盈眶,摸出二十元钱塞给大姨婆,又从桌上拿出自家做的包谷面烙饼饼,分给几个人吃。 来的时候就打听好,老中医几十年的习惯,每天晚饭,都要喝二、三两白酒。大姨婆小心翼翼,十分不好意思,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她从怀里拿出家里装在玻璃瓶里仅有的半斤包谷白酒,心想算是医疗费。老中医见这状况,于心不忍眼晴润湿,客气再三,推辞再三,终于收下,算是用来抵诊疗费了。 老中医真是好人啊!二十元钱,按现在物价兑换算起来的话,应该在千元以上,在当时就是老中医家,要存下20元钱也并不容易,何况当时大家都困难,能拿出二十元钱现金的家庭,也确实不多。二十元钱,要买十多斤小灶酿的好酒,老中医的人品,真比黄金珍贵。 经过老中医,两个月的精心治疗,老祖终于转危为安,我们家老老小小十分感动,老祖祖更是把老中医当成救命恩人。从此,我们一家老小,把老中医当亲人看,常去背走路行动不便的他,到益门公社的集市上赶街,买瓶酒送给他,让他喝高兴。每年春节,我父母,要给老中医买一丈多青色布,给他做一套长衫子布衣,还要请他一家人,我们一大家子二三十人一起,热热闹闹的放几串鞭炮,喜庆祥和吃年三十的团圆饭。老中悬壶济世,仁爱之心,对我们一家,情义恩重如山,一直被我们家人牢记在心,我们一家都把他当亲人看待,我父母喊他大伯伯,我们就喊他三爷爷,儿孙辈就喊他三公。现在我家住在益门镇中村4组的哥、弟、妹,还和老中医的孙子辈有来往,如果他们家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也尽力帮他们,过年过节走走亲戚,春节拜年,送一只鸡,送几斤腊肉,如果有红白喜事,也互相尽力支持帮助。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环境影响 ,老中医的子孙 ,家庭条件较为困难,我们兄妹几个尽量为他们,帮他们找地方打工,提供种植信息,让他们种烤烟、石榴、红花椒,经济渐渐好转,终于脱了贫。每年到了清明节,去老中医的坟头,插上菊花,倒一杯酒,表示祭拜这个象亲人一样的老中医…… 作者简介: 蒋元顺,笔名蒋万里、蒋文锦等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刘云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