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警卫师师长,与他同级别四位授上将,因此战役只他授少将
世人皆知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役是湘江之战,却鲜有人知这场战役改变了一位红军将领的命运轨迹。在1955年开国大典上,当昔日的战友们一个个戴上上将军衔时,他却只能佩戴少将军衔。更令人唏嘘的是,与他同期共事的四位师长,李聚奎、李天佑、陈伯钧、彭绍辉等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就是中央警卫师师长孙超群,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与上将军衔失之交臂?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从贫苦农家到红军师长
1909年,安徽阜南县白果乡孙庄的一个贫苦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这就是日后的红军将领孙超群。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孙超群的童年与当时千千万万个农家子弟一样,充满了艰辛与苦难。
年幼的孙超群虽然出身贫寒,却得到了三年的求学机会。这短暂的读书生涯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重要基础。然而,家庭的贫困迫使他不得不辍学务农,开始了艰苦的农耕生活。
1927年春,一场意外改变了孙超群的人生轨迹。当年,由于天灾人祸,孙家无力缴纳地主苛求的租子。地主不顾孙家的苦衷,将孙超群毒打一顿。这次经历让年轻的孙超群深感地主阶级的残酷,也坚定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
被打后的孙超群离开了家乡,辗转加入了当时的粤系军阀部队。在军阀部队期间,他逐渐了解到军阀混战的本质,开始寻找新的出路。1929年,在福建上杭,他得知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正在开展革命运动,毅然选择加入红军队伍。
初入红军时,孙超群被编入红四军三纵队七支队十九大队。这支部队是由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亲自组建的革命武装。在这里,孙超群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为工农利益而战的军队。他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刻苦钻研战术,在战斗中屡立战功。
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孙超群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得到了组织的重用。他先后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务,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打击土匪、剿灭反动武装的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创造了多个战例,被誉为"善打硬仗的指挥员"。
1933年,中央苏区组建工人师(后改称中央警卫师)时,组织上看重孙超群的军事才能和群众工作能力,任命他为师长。这是一支由苏区工人群众组成的新型部队,肩负着保卫中央苏区的重要使命。
在组建警卫师期间,孙超群深入基层,亲自参与新兵训练。他根据工人战士的特点,创新训练方法,将工人的劳动技能与军事技能相结合,使这支新型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在他的带领下,警卫师很快就完成了整编,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二、湘江之战前后的重要抉择
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际,孙超群所率领的中央警卫师担负着保卫中央首脑机关的重任。从于都河畔的开始,到乌江天险的渡过,警卫师始终如钢铁屏障般守护着党中央的安全。然而,1934年11月下旬,在湘江战役即将打响之际,一个重大的军事决策摆在了孙超群面前。
当时,中央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敌军调集了60余个团的兵力,企图在湘江一线围歼红军主力。为了确保中央机关安全突围,军事指挥部决定分兵两路:一路随中央机关突围,另一路则担任后卫,吸引敌人主力,为中央机关转移争取时间。
作为警卫师师长,按照常规,孙超群理应随同中央机关一起转移。但在权衡利弊后,他向上级提出请求:由他亲自率领警卫师主力担任后卫。这个请求获得批准后,孙超群立即展开行动部署。他将警卫师精锐部队分成数个战斗群,分别占据湘江沿岸的关键地形。
11月25日,战斗打响。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对红军后卫部队发起猛攻。在兴安、全州、灌阳等地,警卫师将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特别是在灌阳新圩阻击战中,孙超群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优势,组织了多次反击战斗。
在新圩战斗中,敌军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妄图一举突破红军防线。面对敌人的优势火力,警卫师战士们凭借着事先构筑的工事进行顽强抵抗。当敌人的进攻一次次被打退后,他们又转入反击,给予敌人重创。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两天一夜。
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孙超群命令部队采取"小群灵活"的战术。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在各个制高点设置火力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摸不清红军后卫部队的实际兵力。这种战术不仅迷惑了敌人,还有效地消耗了敌军的进攻势头。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警卫师的伤亡不断加大。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保护中央机关的钢铁长城。直到接到中央机关已安全突围的消息后,孙超群才下令部队转移。此时的警卫师已损失过半,但他们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在突围时,警卫师遭遇了更为严酷的考验。敌人的重兵已经占据了主要渡口,而红军后卫部队的弹药也已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孙超群带领残部,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在湘江上游找到一处未被敌人封锁的渡口,得以突围。这次抉择,让警卫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让孙超群的军旅生涯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三、战役后的调查与责任承担
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由于这场战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中央军委决定对战役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调查。1935年初,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夕,一个专门的调查组成立,着手调查湘江战役中的重大损失问题。
调查组的重点之一就是警卫师在战役中的部署和指挥决策。据当时留存的战报记载,警卫师在湘江战役中失去了战斗人员近三分之二,这个损失率远超其他部队。调查组通过走访幸存的指战员,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调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出:作为警卫师师长,孙超群是否应该将整个警卫师投入后卫战斗?按照当时的编制规定,警卫师的主要职责是保卫中央机关安全。但在湘江战役中,孙超群将警卫师主力投入阻击战,只留下一小部分力量随同中央机关。
1935年1月,调查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几位亲历战斗的连长提供了重要证词。他们回忆道,在新圩阻击战中,警卫师确实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为中央机关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但同时,由于兵力分散,警卫师在后续的突围战斗中陷入了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
调查组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在战役前期,曾有其他部队提出可以担任后卫任务,但最终还是由警卫师承担了这一重任。这个决策的形成过程也成为调查的重点。通过查阅当时的命令和请示报告,调查组试图还原决策的全过程。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细节被揭示出来。在灌阳新圩一战中,警卫师与敌人激战48小时,其间曾多次请示是否可以转移,但为了确保中央机关安全突围,一直坚守阵地。这种坚守虽然体现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但从军事角度来看,也暴露出指挥上的某些问题。
1935年2月,调查组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中对警卫师在战役中的表现既予以肯定,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报告认为,孙超群作为警卫师师长,在指挥决策上存在着某些不当之处,特别是在部队使用上过于集中,没有保留足够的机动兵力。
基于调查结果,中央军委对孙超群进行了组织处理。考虑到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以及为保卫中央机关做出的重要贡献,军委没有给予严厉处分,而是采取了调整职务的方式。这次调查及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孙超群此后的军事生涯。
经过这次调查,中央军委还总结了一系列经验教训,这些内容被整理成专门文件,用于指导后续的军事行动。其中特别强调了军队建制单位的使用原则,以及战术指挥中的灵活性问题。这些总结对红军后来的作战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继续战斗与后续表现
湘江战役后,虽然职务有所调整,但孙超群依然保持着高度的革命热情,继续在部队担任重要职务。1935年春,他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某部副职,参与了长征后期的多次重要战斗。
在四川茂县战役中,孙超群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指挥才能。当时,红军主力正面临着川军的围追堵截。在一次关键战斗中,孙超群提出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建议。他命令部分部队在正面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同时率领主力绕到敌人侧翼,一举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这次战斗不仅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还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
1936年,在三军会师后,孙超群被调任陕北红军某部团长。在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了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工作。特别是在1936年底反"围剿"战斗中,他带领部队连续作战,先后击退了多支敌军的进攻。在一次关键战斗中,他的部队采取了"小部钳制、主力迂回"的战术,成功包围并歼灭了一个敌军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超群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937年秋,他参与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这场战斗中,他负责指挥一个重要的突击队。当日军装甲部队试图突破我军阵地时,他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设置了多处伏击点,成功击毁了多辆敌军战车。
1940年,孙超群在百团大战中再次展现其军事才能。他所在部队负责破坏平汉铁路的一段重要线路。在行动中,他精心组织,将部队分成多个小组,采取分散突击的方式,不仅完成了破坏任务,还相继袭击了沿线的多个敌军据点。
解放战争时期,孙超群继续在部队担任重要职务。在辽沈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参与了攻克义县的战斗。面对守军的顽强抵抗,他采取了"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攻克了这个重要据点。在随后的平津战役中,他的部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主力部队完成了包围任务。
到了1949年,在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孙超群再次显示了其军事指挥才能。在进攻一座重要城市时,他根据地形特点,采取了"主力正面突击,一部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这次战斗不仅速战速决,还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基础设施。
建国后,孙超群继续在部队工作。在1950年代初期,他参与了部队的整编工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改革,将战争年代积累的实战经验编入教材,用于培训新一代军事干部。
五、历史地位与贡献评述
孙超群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1955年,在首批授予军衔的仪式上,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其军事生涯的重要肯定。在随后的军队整编中,他被任命为某军区副司令员,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1956年,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红军长征史料时,专门就湘江战役采访了孙超群。在这次长达数天的访谈中,他详细回顾了警卫师在战役中的具体部署和战斗经过。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为研究红军长征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在1960年代初期,全军开展战史研究工作时,孙超群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的研讨会。他对新圩阻击战等重要战斗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红军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重要著作中。
1964年,军事博物馆筹建"长征陈列馆"时,特邀孙超群担任顾问。他提供了大量关于湘江战役的细节资料,包括当时的作战地图、战斗序列等重要史料。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军队院校的军事教育中,孙超群的战例被多次引用。特别是他在湘江战役中指挥警卫师阻击战的经验,被编入《战术教程》,成为研究小部队阻击战的典型案例。他在战争年代积累的实战经验,对人民解放军战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0年代,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时,将孙超群的事迹收入其中。他在长征时期的表现,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的指挥决策,被作为红军将领群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权威性著作的收录,确立了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
1980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5周年时,军事历史研究所对湘江战役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报告指出,警卫师在战役中的表现,体现了红军将士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军事指挥决策的复杂性。
在军队政治工作中,孙超群的事迹被广泛宣传。他率领警卫师担任后卫、掩护中央机关转移的决定,被视为革命军人对党忠诚的典范。这种精神一直被作为军队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晚年时期,孙超群积极参与革命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他为多部军事著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协助修订了一些重要战役的细节记载。这些工作为军事史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史料支撑。
2000年后,随着军事档案的进一步开放,学术界对孙超群在湘江战役中的表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他的军事指挥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总结的教训。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