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几乎每五个提枪上阵的中国军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而这也正是老一辈人常说无川不成军的原因所在,三百五十万四川壮士参战,横跨七万里山路,参加了二十八场大型会战,六十四万伤亡,二十六万战死沙场,此等参战人数、牺牲人数绝对算得上举国之冠。以至于就连侵华日军高层都不禁叹服,称川军是中国军队除国民党中央军外他们最强大的敌人!
然而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就在全面战争开始之初,川军的名号非但不响,反倒一度沦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笑柄”,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支又乱又差的部队,都认为,这些四川兵上前线只能是送死,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声名狼藉”的川军
其实也难怪抗战之初国人对川军不信任,只因在当时川军的一些个部队之中风气极其糜烂,军官没有军官的样子,出征打仗居然还带着一众家眷,士兵没有士兵的样子,有的背着鸡鸭,有的牵着黄狗,有的甚至连军装都不穿,军容军纪极其散漫。
这样的队伍在民国时期算得上是独树一帜了,毕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阀,为了彰显自身统治的合法地位,就算军纪不严,服装上总归还是要统一的,穿着草鞋、穿着常服,这哪里像是军人呢?
当然,也正因如此,曾几何时的川军也没少受到批评,例如蒋介石考察四川时就曾表示,川军军官毫无革命军人之仪态,形象十分难看,可以见得根本就没有受到过教育,还有在抗战爆发后,邓锡侯率领二十二集团军跋山涉水赶赴第二战区,结果阎锡山却愣是不让他们进入山西地界,给出的理由也是一样,即,川军武器不好、战斗力差,完全是一群不会打仗的“叫花子”。
更有甚者,就连同属地方军阀势力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之前也没少批评过川军,说他们的长官重视享受,不懂得与士兵并肩作战,各个县市的部队更是做不到互通有无,这完全是四川省内军阀连年混战导致的。
李宗仁的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是的,在抗战初期川军之所以表现的如此“奇葩”,很大原因正是因为川内军阀连年混战,自打清末起,为了争夺这个天府之国的控制权就有许多军阀在此处打来打去,按理来说,常年混战也该提升些战斗力才对,但问题是,这些军阀是彼此仇视不假,可底下的军官、士卒大多都是沾亲带故,要么是同乡要么是亲戚,在互相厮杀时怎么可能出全力呢?
因此,这内战是越打越糊涂,许多时候敌我双方都很有默契,尤其是刘湘与刘文辉这对叔侄,他们抢地盘归抢地盘,平日里居然还经常走动,侄子给叔叔送礼拜年,叔叔邀请侄子回家吃饭,他们都是如此,更别提手底下的部队了。
两方人马经常是白天冲天开枪,晚上一起“团建”,久而久之,这战斗素质自然就下来了,既然明知道打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部队的建设工作亦是一拖再拖,最终这才形成了外界眼中,川军从上至下懒散、邋遢的刻板印象。
不过这些人显然是忘记了一件事,川军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渴望和平,不愿同室操戈,可要是抗日,要是去打日本鬼子保家卫国,那他们可就不含糊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四川人虽然比较佛性,却各个都有着几分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因此就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很快巴蜀大地就沸腾了,上到四川省主席刘湘通电全国,呼吁各党派放下成见一致对外,中到各路将领放弃成见,相继抵达成都共商抗战大事,下到普通四川百姓,家家户户把丈夫、儿子送入军队,舍小家为大家,希望儿郎能够杀敌报国。
林林总总,大敌当前,曾经混战二十载春秋的四川居然奇迹般的团结在了一起,这是此前全体国人始料未及的。
按理来说,突然有了这么一支生力军,国民党政府也应该高兴,应该大力援助才对,可很遗憾,由于曾经的偏见,再加上经济情况着实堪忧,蒋介石非但没有给到各路川军格外的支持,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军费与补给都大打折扣。
军装没有、枪支弹药没有、军饷也没有,这仗该怎么打?难不成就让四川的儿郎们穿着草鞋,扛着铡刀去和日本鬼子拼命吗?
见此情形,不少地方军阀都认为川军可能不会按时出征了,这也难怪,毕竟谁人不知侵华日军装备之精良,海陆空战力一应俱全,各种火炮足以覆盖战场,在没有中央政府支援的情况下,以川军的装备岂不是以卵击石吗?
但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即便蒋介石不闻不问,川军也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没有军饷他们就在省内自己筹集,没有军粮战士们就从家里带,没有武器装备,那就现买现造,才短短一个月,他们就解决了一切难题,现如今就等着国家一声令下,川军子弟兵便将上阵杀敌了!
血战日寇
要钱没钱、要装备没装备,甚至在数九寒冬,士兵们还穿着草鞋打仗,抗战前期川军的待遇怎叫一个惨字了得,而这也正是国人乃至西方普遍不看好他们的原因所在,可偏偏最不被看好的却最争气,很快川军就用他们顽强的意志力和强悍的战斗力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先是淞沪会战,川军145师在师长饶国华的带领下苦守广德,日军发起总攻,望着此起彼伏的猛烈炮火,兄弟部队都撤了,不少人也劝饶国华撤退,但回想起出川时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承诺,他却选择了逆流而上,效仿抗清名将史可法“以城为殉”,誓与广德共存亡!
在饶国华的坚持下,日军的进攻速度被大大减缓,只可惜此时的145师也只剩下了一个营,在这种情况下,饶国华本可以率部突围,没有任何人会责备他,但眼看着阵地即将失守,眼看着无数同乡壮士战死沙场,他却愤然回头,带着余下将士杀回了阵地,随即在敌众我寡之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最后为兄弟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然后是台儿庄战役,世人皆知此战李宗仁当属头功,但却鲜有人知,如果不是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苦守滕县,未来也就不会有抗战第一胜——台儿庄大捷了。
当时的情况下是这样的,王铭章奉命死守滕县,日军矶谷师团眼见守城的是川军部队态度十分轻蔑,都没做什么动员和准备就发起了强攻,重炮飞机一轮洗地,随即地面部队发起猛攻,本以为此时的川军应该早已吓破了胆,不料等待他们的却是一群杀红了眼的铁军。
122师死战不退,在王铭章的率领下顽强抵抗到了预定时间,此时他们本可以一走了之,更何况王铭章本人还身负重伤,可事实却是,为了确保台儿庄万无一失,身为指挥官的他却断然放弃了生路,带着仅剩的三百名川军将士迎面杀了过去,并用最后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整个师就这样消失在了烟尘滚滚的县城之中,每每回忆起此事,李宗仁都不禁潸然泪下,在回忆录中他曾这样写道:
“若无滕县之固守,焉能有台儿庄之大捷?”
由此可见,这一战川军才是名副其实的首功!
林林总总,在二十八场大型会战中川军都立下了赫赫功勋,正是四川男儿的悍不畏死,这才让中国得以止住颓势,才将局面生生拖到了战略相持阶段,而这一切,四川省主席刘湘算得上是功不可没,为了抗战大局,他不但摒弃前嫌积极呼吁川军抗日报国,甚至就连临死之前他都念念不忘前线之事。
1938年初,此时的刘湘已然病入膏肓,可当听闻国军即将收复芜湖之际,他竟奇迹般的苏醒了过来,并激动的叫喊着:
“打得好,打得好啊!”
而在刘湘去世之后,后人翻看他的遗物之际更是无比震撼,身为一代军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考虑自身的利益,更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竟只是一心关心抗战,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出了他未能亲自上阵杀敌的遗憾,一句“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激励了无数四川儿郎,一句“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更是成为了八年抗战中,川军能够坚持到底的信仰。
当然了,川军战士们也没有让刘湘,让全国人民失望,而这也正是历史评价,八年抗战川军功不可没的原因所在。
功勋卓著
出征前最不被人看好,出征后却用一场又一场的血战证明了自己,让李宗仁、蒋介石、阎锡山等人刮目相看,甚至就连毛主席都不禁竖起了大拇指,无川不成军可谓名副其实,然而实际上,四川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不但在战场上,在后方他们同样功勋卓著。
首先是财政上的贡献,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敌我双方国力的巨大差距,很快东北、华北、中原、江南等主要经济支柱地区便全部沦陷,没了这些富裕省份,四川亦是“矮子里拔大个”,成为了国民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937年到1945年期间,国民政府的财政总支出约为14640亿元法币,可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单单是一个四川就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以上,达到了4400亿元!
这其中有无数四川父老的无私奉献,有不断提高的税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救国公债,尤其是这救国公债,以当时的情况,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笔钱算得上是有借无还,但广大四川人民却还是义无反顾的陷了进去,仅在1937年8月的第一次认购中就购买了1900多万,后续的十余次公债,他们更是每次至少买入一亿元以上!
这样的奉献精神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物资上的贡献。
别看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但实际上当时的四川人民也并不富裕,可即便如此,为了保障前线将士们的军粮供应,四川人民却还是心甘情愿的省吃俭用,缴纳着一年比一年沉重的赋税,据统计,单单是1941年到1945年这四年间,四川全省便上交了8404万石各类谷物,占据了全国军粮总量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还有盐,由于沿海各省相继沦陷,四川几乎成为了国人食用盐的主要产地,数百万石盐被工人们运抵天南海北,可以说,全体抗战将士都吃过四川的盐,有盐就有力气,这也算是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再加上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服装药品,说四川是中国抗战的后勤保障基地一点都不过分,当然了,这也就是日寇始终对攻打四川贼心不死的原因所在。
最后,除了出兵、出钱、出物,四川人民为抗战也没少出力,为了保障抗日战争的后勤运输工作,四川省足足动员了二百五十多万民工抢修公路,进而快速疏通了包括川陕、川黔、川湘、川滇在内的多条公路干线,除此之外,还有三十三处空军基地、四个战略轰炸机机场、五个驱逐机机场等等,甚至抗战后期,美军之所以能够顺利轰炸日本本土,这其中就有四川人民日夜赶工的功劳。
川军血战沙场,川人竭尽全力,这才造就了八年抗战坚持到底的奇迹,让我们向伟大的四川人民致敬!
170下桂军也攻不可没,全国抗日的老兵攻不可没一一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