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的魔咒正笼罩着中国,人口红利消退的速度远超预期,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社会养老压力日渐山大。
数据残酷而真实:每两个青壮年劳动力,要扛起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重担,这便是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如同泰山压顶令人窒息。
这种情况下,养老不再是个人或家庭的小事,而是国家层面的重大议题,是社会运行的沉重负担。
高昂的费用、机构化的管理、与家人分离的孤独感……更有甚者在一些地区,养老院被视为“孤老院”,入住养老院甚至成为一种难以启齿的“耻辱”,这导致的结果是,不少养老机构入不敷出,亏损运营甚至关门大吉。
在这种背景下居家养老,以其贴近家庭、尊重老人生活习惯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子女工作压力巨大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全天候照顾老人,老人身体机能下降,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料,而家庭成员往往缺乏相应的技能,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让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成为无数家庭面临的难题。
顾婷婷是扬州市职业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20岁出头的年纪,却已在养老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她的创业故事并非源于商机,而是源于责任。
长期卧病在床的爷爷,腿脚不便的奶奶,让她深刻体会到居家养老的迫切需求。
进入大学后在学校的支持下,顾婷婷将想法付诸实践,创办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这家养老公司,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豪华的设施,却以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众多关注。
但顾婷婷的创新之处在于,她将这一模式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切入点——“长护险”。
护工团队的搭建是“上门养老”模式的核心环节,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再就业的压力,顾婷婷的“以老养老”模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职业选择。
通过定期培训,顾婷婷的护工团队掌握了专业的护理技能,例如:协助老人洗漱、穿衣、进食、如厕,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陪老人聊天排解孤独,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等等。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服务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有的老人只需要简单的陪伴和家务协助,有的则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
顾婷婷的“以老养老”模式,无疑为中国居家养老探索出一条新路,然而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机遇与挑战,从优势来看“以老养老”模式精准地切中了当前养老市场的痛点。
另一方面它也为60后、70后等中老年人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让他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获得经济收入提升社会价值,这种模式实现了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形成了良性循环。
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上门养老”模式更加灵活便捷成本更低,它不需要建设和维护大型的养老机构,避免了高昂的场地租金和设备投入。
目前大多数护工属于非正式就业,缺乏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如何提高护工的待遇,如何完善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是“以老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上门养老”模式还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护工与老人之间的纠纷,护工的个人安全问题,以及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等等。
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如何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长护险”政策的落地,为该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未来政府还需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提供更多扶持政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以老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科技赋能将成为居家养老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服务将逐渐融入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照护服务。
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可以组织老年人参加兴趣小组、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等,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未来需要构建一个整合各种资源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将政府、社区、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连接起来形成合力。
平台可以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对接、资源共享、监督管理等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可以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上门服务、组织社区活动等等,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成员需要积极参与到老人的照护中来,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帮助,与社会力量共同守护老人的晚年幸福,顾婷婷的创业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她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养老的重任,用创新的思维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以老养老”模式,或许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一种趋势。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性的居家养老模式涌现,期待看到更完善的居家养老生态系统构建,期待看到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在家安享晚年,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居家养老任重道远,让我们携手同行为老服务,共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