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里的冰雹 ■素材:李小梅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那条洁白的毛巾,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握着铁锹的手突然颤抖起来,抬头望去,她还是记忆中那个爱笑的女孩,只是眼角多了几分沧桑。
“老师。”她轻轻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几分怯怯的试探。
我愣在原地,脑海中不断闪回三年前的那个春天。那时我刚到村里的初中任教,而她,是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班里最出色的学生。
1982年的春天,我被分配到沙头村的初中任教。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公路,没有电,甚至连一口像样的水井都没有。全村人都靠着一眼浅井过活,每到旱季,就只能跋涉十里山路去挑水。
开学第一天,我站在教室门口,看着陆续走进来的学生。他们大多衣着朴素,背着补丁摞补丁的书包。突然,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她虽然穿着打着补丁的蓝布衣裳,但整洁干净,眼睛特别明亮。
“我叫李小梅。”她站起来自我介绍时,声音清脆悦耳。
很快,我发现小梅不仅学习刻苦,而且特别懂事。每天早早到校,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课间时常能看到她帮着同学补习功课,那认真的样子,像极了一个小老师。
可是有一天,我发现她上课时总是睡眼惺忪。细问之下才知道,她娘病了,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去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
“我爹去年走了,现在就剩我和娘相依为命。”她说这话时,眼里闪着泪光,却倔强地扬着下巴,“但是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我心里一阵酸楚。那天放学后,我特意去了她家。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里除了几件简陋的家具,就只剩下一堆码放整齐的课本。她娘躺在床上,面容憔悴,见我来了,强撑着要起身。
“王老师,给您添麻烦了。”
“大嫂别客气,小梅是个好学生,我这个做老师的应该来看看。”我递上带来的一些水果,目光却被墙角的水缸吸引住了。那里只有薄薄的一层水。
从那天起,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这对母女。白天教书,晚上就拿着手电筒去山上的水井帮她们挑水。渐渐地,全村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王老师,你一个知识分子,何必做这种粗活?”有人不解地问我。
我只是笑笑:“教书育人,不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吗?”
小梅的成绩越来越好,在1985年的春季,她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那天,全村的人都来祝贺,她娘激动得老泪纵横。
“王老师,要不是你。”
我连忙打断她:“是小梅自己争气。”转身对小梅说,“记住,学习是为了改变命运。”
谁知道,命运转折来得如此之快。就在小梅准备去县城报到的前一周,她娘突发重病。为了给她娘治病,小梅不得不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看着那张被她撕碎的录取通知书,我的心都碎了。
转眼到了1985年的夏天,那是一个特别闷热的下午。我接到村长的通知,说要组织几个年轻力壮的去帮李寡妇家修水井。原来她家的老井年久失修,最近几天总是混着泥沙。
“这是个技术活,听说你在县城读书时学过一点建筑知识?”村长一边擦汗一边问我。
我点点头。大学时确实选修过一些相关课程,虽然不算精通,但修个小水井应该问题不大。
“那就这么定了,明天一早开工。”
第二天,我带着工具来到李寡妇家。刚要动手,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老师。”
我转身看去,是小梅。她端着一个搪瓷碗,里面放着一条洁白的毛巾。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这个水井是要修给我曾经最得意的学生。
“你。你怎么在这儿?”我结结巴巴地问。
“这是我家啊。”她低着头,声音很小,“去年娘病重,欠了不少债,能借的都借遍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寡妇就是小梅的母亲,我竟然一直没有把她们联系在一起。想起过去三年来的点点滴滴,那些深夜里扛着水桶的身影,那些清晨里背着书包的女孩,突然全都重合在了一起。
我默默地接过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挖土、砌砖、打水泥,每一个动作都格外认真。其他村民也都来帮忙,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傍晚时分,新井终于完工了。清澈的井水映着夕阳,泛着金色的光芒。小梅用新打上来的井水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碗。那水格外甘甜,仿佛能洗去所有的疲惫。
“老师,对不起,让您失望了。”她突然说道,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歉意。
我看着她略显苍白的脸庞,看着她因为劳作而粗糙的双手,心里一阵酸楚:“傻孩子,你没有让我失望。相反,我为你骄傲。”
“可是我没能去上学。”
“人生有很多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你选择照顾母亲,这份孝心比任何成绩都珍贵。”我停顿了一下,“而且,现在不是有了新水井吗?等你娘的身体好些了,我可以继续教你。知识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
她抬起头,眼里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真的吗,老师?”
“当然是真的。”我笑着说,“不过这次可要收你学费了——每天早上要给我端一碗井水。”
夕阳西下,新修的水井边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我知道,这口井不仅会为这个家庭带来甘甜的水源,更会为这个曾经失去希望的女孩带来新的人生机遇。
有人说,教育改变命运。但在这个炎热的夏日,在这口新修的水井边,我懂得了一个更深刻的道理: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生命对生命的温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