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版的《资治通鉴》据说很火,一年前出了第一辑,紧接而来就出了第二辑。第一辑我没有看到,第二辑有幸读到,我深有感触。
教我历史的老师一向看不起《资治通鉴》,认为其不过是一本捧统治者臭脚的书而已。其作用自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但钱钟书先生曾说过,任何时候看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听偏信,只有看过,才有资格评价。
所以作为经典的《资治通鉴》在我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很想有幸读一读。但一本《史记》我啃了三年还没啃到二十分之一。自然把《史记》当做第一手材料的《资治通鉴》的阅读计划也被搁置下来。
遇到白话解读《资治通鉴》的书,也是一个绝好的了解这本经典的途径。
而《资治通鉴 熊逸版2》无论从包装到封面都可以窥见其进军国际的野心。
婉如国学经典的精致包装,以及封面上的英文书名,都让此书披上了“高”、“大”、“上”的外衣。
而其中的内容也显示出作者历史知识的广博。比如第一章,他讲周朝历史时,就能够引用同时期外国文化来佐证其知识面。他讲压力山大身为马其顿人也是马其顿王但一点也看不起马其顿文化,反而崇拜希腊文化,所以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努力推广希腊文化。
同时,他也在书中践行了这一理论。熊逸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也不很瞧得起,觉得周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要落后压力山大很多很多。
原话是“差异之大,不可以道里计。”
熊逸先生还在书中列举了同时期的印度文化、犹太文化甚至还有日本文化。认为他们民族团结的根源是有统一的信仰目标。而我们华夏民族到秦始皇开始频繁巡山海才是对“信仰”的一种初步萌芽。
就可以看出熊逸先生对世界史的理解要比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为独到。他似乎也更为推崇压力山大大帝那种看不起本国文化,推崇世界先进文化的行为。
熊逸先生心怀博大,拥有一套不同于常人的历史眼光,应该会被西方文化所认同,凭借第二辑《资治通鉴》世界观评论,冲击诺贝尔文学奖指日可待。
但我认为有三大类人不适宜读此书。首先是没有通读过原版历史之人,其次便是世界观没有成型的学生,其三便是熟知历史之人。
因为历史评论文学有个特点,如果不能系统全面地了解阐述历史,其观点可能就很片面。我的历史老师说过,中国的历史是不可以单独拿出来看的,一定要看其演变的过程。
唐太宗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虽古,但却是很正确的史观。
例如周朝,熊逸先生似乎只看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没有看到“礼乐”对人的教化之深远,而华夏、炎黄这种延续千万年的精神信仰似乎在熊逸先生这里也不算什么。可难道不比一座空洞的“石像”和“铜牌”更深远?
况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否周朝特色之一也未可知。
是以,我觉得熊逸老师这本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评本不能客观公正地品评中国历史,只能算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对于学历史者只可以作为偏料来读一读。对于对中国历史没有客观成形的学生来说,却容易误导,故而此类人不大适宜阅读此书。但对于对世界历史毫不知情者倒是可以看个新鲜。毕竟用石像来凝聚人心这种观念我也是第一次在这本书上得到较为具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