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四朝元老”,近代史上的“活化石”

千篇历史藏 2024-06-27 11:27:59

【《毛年谱(1949-1976)》纪事本末(471)】1952年,毛泽东59岁。

1952年5月25日,毛泽东致信叶恭绰:“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

萨镇冰(1859年3月30日—1952年4月10日),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生于福建福州。萨镇冰的一生历经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地位显赫,有“四朝元老”之谓,堪称历史“活化石”。

出身名门

萨镇冰先祖为色目人(蒙古族),原籍雁门(今山西代县)。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16世传至萨镇冰。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为诸生,以教书为生。

萨镇冰的父亲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是道光年间的秀才,以塾师为业,家贫。幼年时乳母将其安置在族叔、名医萨觉民家,得学经书。

幼学海军

同治八年(1869年),由于时主福建船政的沈葆桢与萨怡臣关系较好,经其父推荐,萨镇冰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二期,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同学中还有邓世昌。同治十一年(1872年),萨镇冰从船政学堂毕业,在“扬武”练船实习。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海东云”船二副,巡防台湾。参加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巡航。光绪元年 (1875 年), 调福建水师巡洋舰旗舰扬武任职。游历新加坡、小吕宋等地。

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出国,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临行前其父题联“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送子赴英。光绪三年(1877年)春,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亲历甲午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萨镇冰晋升副将衔实授精练左营游击,同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舰队,挑起了甲午战争,战火很快蔓延到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让萨镇冰感到遗憾的是,他未能指挥军舰参加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劳累过度,萨镇冰病倒了,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视,被萨镇冰下令撤开扶梯,不准夫人登舰。左右将士极力相劝,萨镇冰断然答道:“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

1月底,日岛保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

2月3日,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占领,刘公岛已是孤岛。丁汝昌在屡次拒绝投降后,于2月11日夜饮药殉国。三天后,北洋海军威海营务处提调道员牛昶昞与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北洋练习舰康济号被解除武装,交还中国。

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告终,残存下的所有海军官兵遭革遣返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此时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过世了,萨镇冰囊空如洗,家计维艰,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好到官绅家庭当塾师挣钱糊口,过了半年。

复兴海军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礼聘他当吴淞炮台总台官,升他为自强军帮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重建海军,分别向英国和德国定购了“海天”、“海圻”等舰,萨镇冰担任水师帮统兼“海圻”号管带。慈禧特召见叶祖珪与萨镇冰,分别赏加提督、总兵衔,担负起重组北洋水师的重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北洋海军统领,仍兼带“海圻”舰。

此时,萨镇冰奉命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论证,他把校址选在烟台。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当时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担负起重组北洋水师、复兴海军的重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烟台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同年,又有两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

萨镇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

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

1908年,萨镇冰率军舰"海圻"号前往南洋群岛慰问华侨,这是中国以政府名义联络、宣抚海处侨胞之始。“海圻”号所到之处,新加坡、泗水、爪哇等地的华侨极为兴奋。

为了保存海军的实力,萨镇冰还订立了一个特殊的信条:海军是国家的海军,职责是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的混战。

独辟蹊径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萨镇冰被清政府指令率舰队前往武汉江面炮轰起义军,驻刘家庙及武汉、九江之间。

10月17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革命军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

革命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早年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又曾在威海北洋舰队当过兵,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黎元洪致函萨镇冰,但萨镇冰无动于衷。在萨镇冰看来,革命是清廷的叛逆,当然也是他的敌人。

10月31日,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

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满于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水兵有起义倾向,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

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对黎元洪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萨镇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那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就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

11月1日晚,萨镇冰与下级告别,乘坐的“江贞”号军舰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 弃舰改乘英国商船前往上海。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

国务总理

1911年11月,袁世凯组阁,任萨镇冰为海军部长。11月2日,由副官汤芗铭等以他的名义命令军舰退向九江,而汤芗铭等于中途反正,参加革命。

1912年,萨镇冰从教就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13年,萨镇冰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1914年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他又出山任海军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粤闽巡阅使。

1917年任海军总长、海疆巡阅使。1918年,冯国璋成为大总统,他入阁任海军总长、任福建清乡督办。1919年再任海军总长。

1919年5月9日,国务总理靳云鹏在直皖两系军阀争斗中难能为继辞职,5月14日,总统徐世昌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直皖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入关助直,萨镇冰感到他的看护内阁使命已经完成,1919年8月9日,辞去本兼各职,仍留任海军总长。

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军总长职务,遂回闽任福建省清乡督办。1922年10月15日,北洋政府任命他为福建省省长、福建军务会办,期间聘黄乃裳为高等顾问。1922年11月31日解职。

1923年2月,军阀王永泉等策动毛一丰掀起“倒林(森)拥萨”风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军公所迁入城内省长公署,担任了“自治”省长。

乱世“菩萨”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1926年9月,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北洋军阀孙传芳系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率残部退败漳州,见福州守军单薄,企图夺取福州。

1926年11月30日,张毅部窜至乌龙江南岸,受到陈季良将军兵舰沿江截拦,张毅部已渡江的两千多人缴械,张毅仓皇退守南港(今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瓜山。兵痞出身的小军阀张毅把吃败仗的怨恨统统发泄在南港百姓身上,一路烧杀、抢掠奸淫,使南港九十三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是时,庐舍田园,焚毁蹂践,一无完土。男女死六十余人。其逃入山中者,坑谷皆满”。“自古灵瓜山至于新岐,横纵二十里,炊烟断绝”。其中,东厝街(今南通街)遭焚毁,情况尤为惨重。

此时,萨镇冰刚辞去省长职务,救灾已不是他的职责。他见南港百姓在水深火热中,不顾年近古稀,奔赴南港,组织发动民众救灾,重建家园。

他以“三山野老”的身份,邀请福州各界人士与商绅开会,详细介绍南港兵灾状况,发起成立“福州兵灾救济会”,筹集资金六万余元。他亲自督办救济事宜,购建材、买粮食,置衣被、买药品,运到南港,及时救济灾民。

随后,萨镇冰发起成立“南港兵灾善后会”,各界人士与海外华侨踊跃损款。萨镇冰把募集到的十余万元善款用于重建东厝街与灾民住房。东厝街数十家店铺经张毅兵痞洗劫焚毁后,一片焦土。萨镇冰在这片废墟上建起了几十间店铺,用花岗石铺就了二百多米的街道。他又盖起了十几幢双层直筒型木瓦房(当地人称火广厝),使无家无归的灾民得到安顿。

1926年12月,国民革命军攻占福建,萨镇冰卸省长职,驻南港分发粮食、财物赈济灾民,此后主要从事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人称“萨菩萨”,在“苏州桥”北头建“萨公长寿亭”来纪念。

抗日反蒋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时年74岁的萨镇冰,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福建事变失败后,领导人先后流亡香港和国外,萨镇冰却坦然留在福州。

蒋介石慑于萨镇冰的资历和威望,没有下令逮捕他。

全民抗战初期,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美国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都令他对共产党和延安产生了浓厚兴趣。1939年,已八十岁的萨镇冰还曾经打算只身从重庆前往陕北,结果半途就被国民党拦下了。

1949年8月,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解放军进驻福州之际,“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州,在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见了萨镇冰,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镇冰以病为由坚决推辞了,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

政协委员

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国民党守军逃之夭夭。萨镇冰与市长何震等福州各界名流联名发表拥护共产党、欢迎解放军的安民公告,这对安定福州人心、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萨镇冰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在闽海军人员联谊会会长,团结了100多位海军要员,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出力甚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萨镇冰赋《步继周即事原韵》诗一首,称颂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义举,其前四句云:“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

萨镇冰还作诗多首,歌颂新中国取得的成就,如在《一九五一年国庆颂诗》中,他说:“中华解放两周年,耕者而今各有田。治匪法严无报警,救邻师壮尽称贤。”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于福州病逝,享寿94岁。临终前不久,他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为其举行公祭,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