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妈妈:
我家孩子今年9岁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熊孩子”开始一直和我对着干,我说向东他往西,还动不动就和我发脾气。
前两天,我说放假了,让他把那些没用了的作业本、练习册整理出来,处理掉,不然下个学期一发新书新本,根本就没有地方放别的了。他嘴上答应得挺好,但完全没有行动,我就又提醒了一次。谁知道这孩子突然就开始发脾气,把书包还有课本之类的全都往门外扔,说“不是你让处理掉吗,那干脆全扔了吧”。我当时都懵了,完全没想到给我来这么一出,我明明语气都那么耐心了,所以火气一上来,把他关门外去了……但他一点不知道反省,在门外还是对着那堆书摔摔打打,他爸正好回来,了解了情况也特生气,又收拾了一顿,他这才算消停。他平时比较怕他爸,我是管不住了……
小时候挺可爱一孩子,怎么长大点就这么难对付呢?李主任,他这不会是进入青春期了吧?性早熟?我见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就是这样,喜怒无常,不服管教,成天和家长闹腾。我们是实在没办法了,所以来医院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法。
李树珍主任有话说
“跟孩子怎么说,都不听,特别爱顶嘴……”
“一言不合就突然发怒,拿凳子砸门,行为冲动。”
“一发脾气就乱摔东西,叛逆期来的也太早了!”
相信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出现的上述行为,都感同身受。有些家长会将这些情况归因于青春期,实则这样判断是片面的。比如案例中的乐乐,通过检查评估,无论生长发育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均显示并未进入青春期,排除性早熟的可能。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如此冲动、难管教的情况呢?经过进一步检查,我发现其实是多动症在“作祟”。
如果孩子常常情绪不稳定,暴躁,不服从管教,还经常故意挑衅长辈,同学等,家长们一定要警惕了!这不是叛逆,可能是孩子患上了对立违抗障碍!
NO.01 对立性违抗障碍
>>>> 1.
1. 对立性违抗障碍的表现
对立违抗障碍(ODD)是一种行为障碍,基本特征:违抗、敌意、对立、挑衅、情绪容易失控、易激怒、不合作和破坏行为,对同龄人、父母、老师或者其他权威人物怀有敌意。对立违抗障碍(OD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多起病于幼儿期,青春期达到高峰,我国ODD患病率为3.6%,总体男孩多于女孩。患有对立违抗障碍的男孩,往往身体上更具攻击性,并且有爆发性的愤怒,而女孩则经常撒谎、拒绝合作并以其他间接方式表达症状。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行为特征如下表所示:
经常发脾气经常与成年人争吵经常主动反抗或拒绝遵守成年人的要求或规则经常故意惹恼别人经常将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归咎于他人经常容易被别人惹恼经常生气和怨恨经常怀恨在心或记仇如果孩子的症状,符合上面条目中的4条以上,并至少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家长可以考虑带着孩子前往正规专科医院检查一下,看看孩子是否有对立违抗障碍。
>>>> 1.
对立违抗障碍与多动症的关系
对立违抗障碍在多动症孩子中更为普遍,临床发现:多动症儿童约65%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如果多动症孩子同时患有对立违抗障碍,那么孩子不仅在冲动控制方面有问题,而且还会出现愤怒或暴躁的情绪,甚至出现身体攻击。这些孩子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脾气,他们还可能心怀怨恨,故意让别人难过,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责怪他人。除了过于兴奋对同学造成无意的伤害,他们可能还会故意抨击和指责同学,并拒绝道歉。
NO.02面对对立违抗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大部分患有对立违抗障碍的孩子,都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他们用攻击、愤怒和敌意,来保护和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如何帮助孩子减轻对立违抗障碍的行为,今天李主任有3点建议分享:01平静情绪,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出现对立违抗行为时,家长采用责骂、恐吓甚至暴力等激烈的方式来控制孩子,只能适得其反,对孩子后续的改善毫无帮助。如果孩子的负面行为,不危险、不严重,也没有冒犯他人,家长尽量不给予关注。同时,家长应该尽量避免激烈的情绪和粗暴的语言,不急于去控制和纠正孩子的行为,给彼此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缓和关系,等双方情绪平稳后,再进行下一步沟通交流。
02保持正确的沟通姿态孩子故意挑衅你的时候,家长可以及时制止,但要态度严肃平静,处理迅速,事情过后就翻篇,不要喋喋不休的揪着发生的事情不放。当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去教训他,而是尊重他、帮助他,孩子也更愿意跟家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平时,父母需要多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和识别情绪,教孩子如何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03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个好孩子,被父母疼爱、关心、爱护。每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第一时间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时很多孩子会有心理落差,会故意和父母“唱反调”:你说我哪里不好,那我就偏要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这就需要改变教育策略,多给孩子正向强化:如积极关注、使用代币和具体奖励,去增加孩子的良好行为。同时辅助一些语言策略,共情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接纳,孩子更有可能敞开心扉,沟通之路才会顺畅,父母的建议,孩子才会听进心里。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