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死守南京才导致日军大屠杀?这是侵略者的逻辑!简直荒谬

康安说历史 2023-02-25 04:49:04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12月13日凌晨3点10分,侵华日军第6师团大野联队一名叫做四方藤造的少尉爬上了南京中山门城楼,见周边没有了中国部队,这位少尉就在中山门的大铁门上用白油漆写下了这样一行大字: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时十分大野部队占领。”

写完字后,这个志得意满的少尉刚准备要走两步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就踩上了地雷。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城内的中国部队有组织的抵抗逐渐停止了。

随即,进入南京的日寇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

直至今日,日本那些意图掩盖、粉饰这一丑恶行径的右翼分子们仍在狡辩,在他们的嘴里,日军之所以在南京进行了大屠杀,完全是因为唐生智死守南京所致,完全是中国部队在南京进行了顽强抵抗所致。

这是什么逻辑?这是侵略者的逻辑!

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可以指责唐生智在军事上的失策,可以分析守与不守南京的利害得失,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分析,都得不出导致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竟然是唐生智死守南京这个结论来!

换句话说,中国人没请日本人来!

在外敌已经杀到南京这座首都的时候,中国部队防守南京竟然失去了正当性?简直荒谬!

南京究竟该不该守?

对于中国来说,在那个年代,去守一座明知守不住的首都,既充满了悲哀,又充满了悲壮!

早在1934年,蒋氏就召集了一帮高参,在德国顾问团的协助下对南京守御问题展开研究。

当时,对于日军可能对南京的进犯,军事高参们共做出了四种判断,即日舰炮击南京、空袭南京、海军陆战队攻击南京和日军沿京沪铁路和京杭公路或从江北方向进攻南京。

我们不要认为蒋氏就是个脑子糊涂的人物,如果一国首脑连这点危机意识都没有,那他也不要干了,还是趁早下台吧。

1935年,南京防御工事算是构建完成了。蒋氏决定,搞一个以保卫南京为目的的演习,指定唐生智担任演习总指挥。

唐生智的安排是这样的,从上海到南京共设置四道防线:

其一、从上海到杭州湾。

其二、从昆山、无锡、苏州到杭州。

其三、从江阴到镇江。

其四、南京。

在这次演习中,以第87师和教导总队为假想敌日军;以第36师和以军校学生暂编的一个混成旅为中国部队。

按照唐生智的思路,在日军进攻后,中国部队节节抵抗,待到把日军引至南京外线的紫金山以南地区再予以围歼。

演习是很成功的,还没等日军来到紫金山以南地区,部队就被消灭殆尽了,大家皆大欢喜。

可蒋氏毕竟是个明白人,演习虽然很成功,但毕竟也就是场演习而已,在实战中能有这种效果吗?他心里还是没有多少底气的。

淞沪会战爆发后,局势对中国方面不利,南京保卫战就被提上了日程。

当时,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作战厅厅长刘斐提议,上海失守在即,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已经失去了守卫南京的必要条件了,因此建议,不守南京。

当初唐生智制定的防御计划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日军在上海消耗殆尽,而中国部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这才能够在南京保卫战中击败日军。

可现实情况却是,日军虽然在淞沪战场上损失很大,但中国部队的消耗要远甚于日军。在这种条件下死守南京,得不偿失。

图片来自网络

可蒋氏是不会轻易做出放弃南京的决定的。为此,刘斐和白崇禧再次进言,他列举了死守南京的三个不利因素:

其一、日军此来是乘胜追击,士气旺盛,而我军由于在淞沪战场失利,士气低落。

其二、日军是海陆空三军立体式作战,我军除在陆地上能与日军较量之外,在海军和空军方面处于下风。

其三、南京的地理形势不利于死守,只要日军沿江而上,把芜湖控制住,就可以在东、西、南三面合围南京。海军再把长江水面控制,南京将成为一座死城。

可蒋氏仍然没有表态。

刘斐和白崇禧的意见不见得不正确,可他们二人是站在军事的角度来分析是否守卫南京的,却没有考虑不守南京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蒋氏看来,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国际观瞻之地。在抗战初期就不战放弃,是否会影响全国民众的抗战士气?是否会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

就在蒋氏纠结的时候,唐生智的一句话坚定了蒋氏要死守南京的决心。

唐生智对蒋氏说道:

“轻弃首都,对不起总理,总理陵墓在此!”

既然唐生智表了态,那么,守卫南京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为了加强南京的守卫力量,蒋氏把桂永清的教导总队、36师、87、88师和74军全部留给了唐生智,再加上南京原有的宪兵部队和星夜驰援南京的粤军第66军、83军和徐源泉的第2军团,兵力虽不雄厚,但也算充足。

唐生智见蒋氏也动用了血本,就对蒋氏表态,只要蒋氏不让他撤退,他就死守南京。

可问题是,既然要死守南京,那就要做出一番姿态,虽不能说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但对于撤退的安排是要一律排斥掉的,不然,就无法体现出死守南京的决心。

为此,唐生智把南京下关码头的两艘能够乘坐800人的大火轮都给派到了武汉,以示绝没有离开南京的决心。

可一旦蒋氏要唐生智撤退呢?在没有任何撤退安排的前提下,一旦蒋氏命令唐生智放弃南京,那几十万军民定会陷入混乱。

这是南京保卫战后期之所以会出现大混乱的主要原因。

那么,上文说了这么多,南京究竟该不该守呢?

从军事角度来说,南京不可守。既然中日之间的战争不是一天两天,那就更不应该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

可要从战略上来说,守卫南京未必就一点用处也没有。因为守南京,就可以把本来要追击从上海撤退下来中国部队的日军吸引过来,从而保证那些撤退的部队安然转进,从而保存力量,以备再战。

因此,南京的问题不在于守和不守,而在于是否有一个上佳的方案。

可令人痛惜的是,蒋氏和唐生智虽然决定死守南京,但却没有一个上佳的方案。

唐生智 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不在于守与不守,而在于没有一个上佳的方案

当时,上佳的方案是守南京而不战于南京。就像日后的武汉会战,守武汉却不战于武汉那样,在南京外线打一次或几次主动出击的战役。

很多人会说,说得容易,在淞沪会战失利的情况下,哪还能主动出击?

话虽如此,但未必没有可能。

任何一场战争的消耗都不会是单方面的,中国部队在淞沪战场确实损失不小,难道日军就没有损失?

当初,蒋氏之所以要在淞沪打一场大仗,其目的就是为了把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拖在南方的河网地带。

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是成功的。

在淞沪战场撤退的时候,日军虽然发起追击,但由于桥梁和公路大多数都被破坏,日军不得不遭受河网地形之苦。尤其是日军的炮兵、装甲部队以及辎重部队,简直是苦不堪言。

而且,日军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攻打南京的计划,因为当时日军也在为是否攻打南京而陷入了争论。

正是由于日军并未能确定是否攻打南京,因此,在后勤补给方面就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连起码的军粮保障都做不到。

而且,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分散,兵力空虚,仅有的几个补给站多的有两个大队,少的仅有一个中队的日军驻守。如果在南京之战前,蒋氏和唐生智已经确立了一个合适的战法,守南京却不战于南京,就应该派出大量的部队去袭扰日军的后勤补给线。

很难说,这不会取得很大成果。

可是,一切都没有。有的只是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部队向南京集中,对日军空虚的补给线完全视而不见。

即便部队撤到了南京,对于究竟该如何守城,该守到什么程度,蒋氏和唐生智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按照一般的说法,蒋氏命令唐生智坚守,而唐生智呢,也做出了一副要死守的架势,因此,南京的船只做了疏散。比如把两艘大火轮派到了武汉,把其他船只统一集中到第36师手里,并下令,没有唐生智的命令,只要渡江,南岸的宋希濂和北岸的胡宗南就可以开枪。

各部队呢?见唐生智表现出这样一种状态,自然也就死心塌地的要死守南京。

可唐生智一面表示要死守,一面又说,依蒋氏的命令而动。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只要蒋氏下令死守,南京就死守到底;如果蒋氏下令撤退,那南京守军就撤退。

话虽然没毛病,但部署却有问题,把船只都疏散了,一旦蒋氏下令撤退,让部队怎么撤?既然无法做到与南京共存亡,那为何还要自断后路呢?

正是蒋氏和唐生智二人模棱两可的命令,造成了后来大撤退时的混乱,以至于几十万的军民惨遭毒手。

再来说说南京突围战

说起南京突围战,损失是惨痛的。以至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有人说起教导队在南京损失的时候,教导队总队长桂永清总是黯然失色:好样的都在南京殉国了,剩下的都是二流,连我也是。

本文仅举三个例子。

邱清泉是南京突围战中仅有的一个没有脱离岗位的将领。

当时,邱清泉担任教导总队参谋长,他本可以在桂永清撤离的时候一起走,可他却选择了留下。

因为在唐生智宣布撤退的时候,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系已经中断,一些部队得到撤退的命令,可另一些部队仍然在阵地上与日寇奋战。

当时,驻守在紫金山上的教导队第3旅马威龙部正在与敌奋战,邱清泉实在是不能放弃自己的部队撤退。

因此,他拒绝了桂永清,而是坐在司令部内,先是把地图和资料烧毁,然后命令手下的参谋尽一切可能联系上还在紫金山第2峰与日军苦战的马威龙部,可仍然没有联系上。

邱清泉丧失了离开南京的时机,在南京沦陷后,他独自一人隐藏了一个多月,直到次年初,他才逃离南京。

弃守南京后,邱清泉做到了他那个职务上应该做的一切。在这一点上,他是合格的。

再来说说教导团第3旅旅长马威龙。

图片来自网络

在南京的防御工事中,紫金山是核心,教导团第2旅驻守1峰,第3旅驻守在2峰。

日军对南京发起攻击后,1峰很快失守。可马威龙第3旅驻守的第2峰始终在坚持战斗。在南京弃守后,第36、87、88师、74军都弃守了阵地,仅有第3旅的阵地始终没有被日军攻陷。

直到12月13日凌晨,马威龙觉察到南京城内的抵抗已经基本停止,才决定放弃阵地突围。他率部沿着紫金山麓穿过日军包围圈的间隙,突围到皖南与大部队汇合。

在南京保卫战中,教导团第3旅是仅有的一支没有打败仗的部队。

马威龙将军后来战死于兰封会战。

还有一支部队在南京突围中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那就是粤军的第66军和83军。

这两个军本是援军,在进入南京还不到4天后就要突围。

当时,要想从南京突围有两条路,一条是走下关码头渡过长江到北岸;另一条路就是从日军的包围圈正面打出去。

粤军选择了从日军正面打出去。

当时,日军并没有觉察到南京的中国守军要突围,包围圈并未收紧,仍有缝隙可以穿插。可即使这样,粤军在突围时仍然遇到了日军的阻击。

粤军刚突出太平门,156师参谋长姚中英少将和160师参谋长司徒非少将就战死疆场,部队反复冲击,均未能突破日军阻击线。在关键时刻,159师代理师长罗策群少将挥枪大呼:

“丢 那妈,冲呀!唔好做衰仔呀!”

冲击中,罗策群少将壮烈殉国。

从太平门正面突围的中国部队损失是巨大的,少将就战死了三位。这支部队在突围成功后还差点端了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的老巢。

那时,在粤军的突围路线上的汤水镇正好是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亲王的司令部,仅有一个大队的护卫部队。当时,朝香宫鸠彦亲王根本就不知道这支中国部队的来头,见有一支中国部队杀来,吓慌了手脚,赶紧下令部队救援。

突围中的中国部队也没有料到这里还隐藏着日军的一条大鱼,不然,决对不会放过他。

以上是有名有姓的将领,再来说说无名的。

在12月13日天光大亮的时候,日军已经逼近了下关码头。当时,一群失去了长官的士兵围着一名上校军官:

“长官,我们突不出去了,你指挥我们抵抗不好吗?否则,也是死。”

上校说:“我是医官,不懂作战的事啊!”

士兵们:“只要您命令我们打就行了!”

上校:“好!”

随即,这名不知名的上校医官振臂高呼:

“兄弟们,向鬼子打啊!”

就这样,一名医官带着这群散兵向日军发起了南京保卫战有史记载的一次绝地反击。

他们中有没有人活下来,有没有人突围出去,都不得而知。

所能知道的是,一直到了13日下午,仍有20余名官兵扼守在挹江门城墙上向日军射击。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