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重要细节:不能看的禁书是这本,他的台词是全剧核心

忆丹想太多 2024-11-11 08:38:55

《小巷人家》播出过半,尽管范丞丞和关晓彤上线后,整体节奏和剧情有点走下坡路,但不能否认,这仍是一部优秀的年代剧,这也是出品方正午阳光一直擅长的赛道。

电视剧聚焦苏州棉纺厂家属区小巷里的两家人,在琐碎的日常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两家人的邻里情,充满烟火气和老百姓的人情冷暖。此外,电视剧的时代背景,从恢复高考一直讲到目前的改革开放,两家人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勇敢前行,很多桥段都鼓舞人心。

人物塑造和剧情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在追剧的都懂。这部剧让我特别感慨的是,编剧和导演安排了很多巧妙且令人意味深长的细节,下面就来细数一下,有我漏掉的,也欢迎大家一起补充讨论。

1、不用字幕,但给出明确时间节点

《小巷人家》的故事始于1977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持续开展了四十多年,七十年代仍处于计划经济进程当中,所以电视剧也有很多相关元素,比如家庭每个月的粮食要按照人口“定量”,粮食不够吃才有了院子里种蛇瓜,以及黄龄因为吃饭的问题和公婆争吵。

剧中没有用字幕和旁白强调年代,但第一集就交代了郭晓冬饰演的庄超英要去为恢复高考阅卷,那就可以明确,剧情的起点是1977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那一年。

电视剧用了一定时长,展现当时阅卷的艰苦,和参加高考的考生基础普遍薄弱,这完全符合客观事实。1977年的高考就是在冬天举行,有570多万人参加考试,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足见当时难度之高、缺少教育资源,以及考生的基础非常薄弱。

后面庄图南、林栋哲长大了一点,林家买了电视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所以他们是用50斤粮票换了电视机票,当然买电视机的钱还要另出。

这时时间来到了1984年。导演很用心的给出了称得上是“全民记忆”的细节,电视上的画面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经典小品《吃面条》。除此之外,剧中每一次给到电视机的特写,都是在交代时间,同时引发全民回忆,比如后面孩子们开始看奥运会,中国拿到第一枚金牌。以及隔了一年,两家人再次坐到一起看春晚时,画面播出的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羊肉串》,那是1986年的春节。

2、书籍的细节,同样符合年代感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观众,看《小巷人家》里有关书籍的细节会特别感慨。林栋哲小时候就喜欢守着小书摊,当时特别流行小人书,所以书摊上摆的都是小人书吸引顾客。

后面长大上了十中,林栋哲和向鹏飞还是去书摊租书看,但这时已经开始流行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了。

发现这本书的庄图南,说这是“不宜讨论的话题”,甚至说被学校发现会影响上大学,会让人觉得有些“过激”了,就算是言情小说,至于让他这么严阵以待,甚至说学校是完全“不允许”的吗?

电视剧隐去了书名,不过知道是什么书的话,就明白他为啥是这种态度了。对比书的封面,能确定林栋哲看的是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这个作者另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说就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两部书都是有很多在那个年代禁忌的内容,当然更不适合上中学的孩子们阅读。

除此之外,剧中庄图南拿的那本,还是当时“走私”过来的禁书,从资料可知,这一版是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发行的书,并非内地发行,当时的定价是新台币250元。

此外,林栋哲和庄筱婷分到同桌那场戏,他发现品学兼优的庄筱婷也在偷偷看言情小说,她看的是琼瑶的《烟雨濛濛》,是198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版本,当时定价1.37元,那个年代琼瑶的言情小说确实太火了。

3、想方设法告诉你这是平遥

庄图南去“云遥”保护古建筑的那一段很有意思。《小巷人家》是年代剧,剧中没有虚构故事发生地、模糊年代,但为什么要虚构出来一个“云遥”呢?

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当地要推倒古城的行为,还是他们前往路上遇到的车匪路霸,都折射出当地人的愚昧和粗暴,这种明显的讽刺和批判还是隐去地名的好,避免麻烦。

但编剧和导演还是很努力的想让观众知道这是平遥。除了名字相近和通过画面展示外,在去的路上,还特别借演员说出了“四大街、八小街”这样的台词,正是平遥古城的显著特征之一。

而且,历史上确实1979年在做城市规划时是准备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的,并损毁了部分城墙,当时是有中国古建保护专家出面,最终意见被采纳,并投资修葺平遥城墙。

4、角色的变与不变

剧中大部分角色,都在时代浪潮中成长、变化着。特别是庄图南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上学、就业,电视剧的后半部,应该重点呈现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的精神面貌。

这也让我思考《小巷人家》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非简单的邻里姐妹情,和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个重点。

所以电视剧从恢复高考讲起,郭晓冬的庄超英,就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庄图南则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小巷里的孩子们,也都通过读书,走出了这条小巷。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核心,不但通过庄超英之口说出来,还通过“反面教材”呈现,极易忽视的配角,证明没有知识、不奔向更大的舞台,就会一直原地踏步。

比如林栋哲光顾的书摊,从小人书到言情小说,林栋哲长大了,那个老板依旧守着那个小书摊。

还记得一开始被说成是“投机分子”的收废品、卖搪瓷盆的老头吗?到了庄图南都马上高考了,他还是推着车沿街吆喝,生活没有一丁点儿的变化。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