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24年中国车市的两极分化越发严重,在新能源的加持下,自主品牌已经逐渐形成在中国市场当家做主的格局。今年8月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分别为109.2万辆和11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29.6%和30%。
相较之下,由于产品线主要以燃油车为主,合资品牌处于劣势,普遍出现两位数甚至腰斩的下滑,更爆出裁员!这也导致不少人悲观预测:合资品牌怕是要亡。
所以面对这样的挑战,合资品牌要如何自救?
变革之秋,更应该要人才优化
其实细看近几年的中国车市,就好似欧洲的工业革命,昔日是蒸汽取代畜力,如今是电动逐渐替换化石能源。而在此过程中变革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人才,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要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
只不过在新能源方面落后于中国品牌的合资车企,会稍显激进一些,因此大众、本田、通用等合资品牌都传出“大量裁员”的谣言。像北京现代就被传出:“第一批将在今年11月左右结束;第二批或在明年2月前完成,涉及员工预计占北京现代员工总数的30%左右”。
但事实上由于多年的积累,合资车企已经建立相当深厚的品牌护城河,有足够的资金、技术、体系力推动那个品牌首先转型。
像被传出两批裁员的北京现代也是如此,作为背靠全球TOP3和连续12年上榜世界500强的北汽集团,不仅有着优质的资源,而且还积极吸纳青年人才。
首先,北京现代以年轻人为先,将在2024年引进100人以上优秀青年人才。而且对于新人才的运用,北京现代采用三步走:主张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其次是加强对产业的优化,在成都车展上,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曾表示:中韩股东双方正在持续加大对北京现代的投入,开发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全新的纯电车型即将推出,将构建顺应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矩阵。与此同时,海外出口也正在扩大,未来将建成现代汽车全球出口基地。
可以说北京现代是将产业优化和人才优化双管齐下,已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与时俱进。而北京现代的做法,也是当下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转型的主要策略,唯有与时俱进,才有竞争的资本。
只不过对于合资品牌的自救,业界也有争议:合资车企该不该救?
中国汽车市场还需要合资品牌吗?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要回顾一个经典寓言:鲶鱼效应——没有竞争就难以进步。
回顾中国汽车发展史,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恰恰是昔日强势的合资品牌。特别是2014~2024这腾飞的10年间,中国品牌已经从模仿、借鉴,到如今技术自主化,并在新能源时代实现转型成功,确实要真得归功于合资品牌带来的压力。
因此从市场健康角度出发,合资品牌不能退出中国市场。
且值得一提的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发展的20年间,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车型,同时也提供了工作岗位,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人才的培养提供垫底基础。同样以北京现代为例,截至目前,北京现代在中国累计销量超1200万,带来的经济效益、税收也极为可观。
除此之外,北京现代汽车背后的现代汽车集团业务辐射全球,布局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及配套产业,更在智能化领域、空中出行领域、氢能等领域布局深远。
所以时至今日,合资品牌依旧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大众、奥迪、马自达、路虎等品牌都开始与中国品牌开启反向合资,以实现品牌的转型。在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技术的融合,不仅是推动合资品牌转型,也是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促进。
所以,在当下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发展时期,全社会是否应像对待本土车企一样,抱以理解、支持和期冀的态度对待合资品牌。因为救合资,保持健康的竞争和对比关系,方可进一步促进中国汽车的发展,而这其实也是以北京现代为代表的合资品牌该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