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商品房待售面积742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8%,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4.6%。
虽然政策从来没停下,但待售面积一直在涨,而且大多数城市的去化周期都超出了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消化库存的结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4月和5月的两次重磅会议上,着重提出消化库存,一要从需求端发力,二是国家队来接盘。
会议后,网上与之相关的消息并不算多,但其实很多城市都动了起来。
比如广州在5月底挂出《关于广州(新塘)至汕尾铁路项目(新塘段)征集符合条件商品性安置房源报名的公告》,要求还挺高。
第一,房子要在新塘镇范围内,总面积大于2.07万平方米。
第二,户型必须组合出72个大于280平方米和2个270平方米的安置指标。
根据房源基本信息登记表,户型包括70、90、120、140和280平方米。
第三,收购价为成本价,也就是拿地成本+建安成本。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份公告收的库存是用于安置,而并非用于保障住房,也就是说,他把拆迁和收购库存关联到一起。
据了解,当地有不少项目符合条件,公告发布三天后,就已经有13个住宅小区房源提交了报名材料登记。
广州新塘的做法,也算是给城中村改造以及城市规划中的拆迁走出了一条新路。
现阶段,城中村改造是大事,城市规划也在继续,所以其他城市未必不会照葫芦画瓢。
当然了,也不仅仅是广州,像武汉、南京、合肥等城市都下发通知,只不过有的城市还处于鼓励阶段,有的却已经付诸行动。
但从广州的做法可以看出,收购库存的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
广州是用于安置,那么面积自然是大些,但如果要用于保障,大面积就不太合适了。
拿杭州临安区来来说,住建局发布了《关于收购商品住房用作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商的征集公告》,其中明确要求,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
建筑面积是包括公摊的,如果把公摊给去掉,面积就更小了。
总之,大家把思路打开,国家队收房,不一定执着于保障房,安置房也是可以的。
而在日前,高层再次在收购上加码。
6月20日,住建部召开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视频会议,其中提了不少收购的要求。
比如做到面积合适、价格合适、位置合适,做好收购主体规范、收购过程规范、配售配租规范。
但会议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各地要推动县级以上城市,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
把范围扩大至县级,无疑是给收房再次加码,接下来,各市也会加快推进。
第二,坚持以需定购,准确摸清需求,细致摸排本地区保障性住房需求底数和已建成存量商品房情况,合理确定可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商品房房源,提前锁定保障性住房需求。
总之一句话:按照需求来收购。
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对,但对去化周期很长的三四线城市来说,日子就比较难过了。
比如京圈城市廊坊,这里的房价在过去因为“京圈”被炒到天价,现在也是挤泡沫最狠的城市之一。
根据机构统计的数据,廊坊北三县的燕郊、大厂、香河,去化周期高达60~73个月。
而廊坊作为三线城市,常住人口547.8万人,近几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另外《廊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内容显示,廊坊的城镇化率为66.8%,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水平。
你说廊坊的保障房会有多大缺口呢?拆迁后的安置房又有多大缺口呢?
很显然,廊坊的收购规模恐怕不会很大,总不能收购一大堆,然后给那些在北京打工的年轻人住吧!
所以说,大城市看到批量收购会开心,一是消化库存,二是收购的房子还用得上。
但三四线小城市压力就太大了,尤其是人口外流严重、去化周期长的小城市。
我收购了,但是用不上,因此注定收购规模大不了。
其实也不单单是收购上,在其他政策上也是同样的效果。
只能说相比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确实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