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而生命之美,大抵就在于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一语道出自然之美那深邃而内敛的特质。
且看那庭院中的花朵,玫瑰娇艳欲滴,月季繁花满枝。
玫瑰依着自己的天性,用艳丽的色彩和馥郁的芬芳吸引着蜂蝶,恰似“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所描绘的那般,以其独特的姿态装饰着世界。
月季则按自己的规律,季季吐蕊,默默绽放在属于自己的角落,“何以此花荣艳足,四时长放浅深红”,在阳光与雨露的滋养下,不忮不求,做好开花结果的分内之事。
这是一种自然而纯粹的生命之美,不矫揉,不造作,于无声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恰如庄子所崇尚的自然无为的美学境界。
动物界亦是如此。鸟儿天生就有飞翔的能力,它们顺应这份天性,在蓝天之下自由地翱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鹤向着云霄展翅,是何等的矫健与自在。
有的鸟儿长途迁徙,历经千山万水却从不言弃,因为这是它们生命中的分内之事——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燕子辛勤地筑巢,衔泥于梁间,为繁衍后代创造温暖的家,“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处处体现着生命的本能与秩序;雄鹰在悬崖峭壁之上筑窝,而后搏击长空,以凌厉的目光搜寻猎物,守护自己的领地。
它们并未受到谁的指令,仅仅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履行着生命赋予的职责,在这过程中展现出生命的壮美与灵动,其中蕴含着一种雄浑壮阔的生命美学,这与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对自然生命的感悟与尊重有着相通之处。
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同样可在顺应天性与尽职守分中发现生命之美。
古往今来,中国古代的贤达之士无不如此。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知其不可而为之”。
他顺应自己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天性,将教育万民、恢复礼治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出一种伟大的人格美学。
又如李白,他天性豪放洒脱,自由不羁,对世间万物充满着浪漫的遐想与热情。
他一生渴望入仕以实现政治抱负,却又不甘于官场的束缚。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游历名山大川,“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饮酒赋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人生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他以自己独特的文风,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便是他顺从自己的浪漫天性、做好诗人分内之事的成果,其诗歌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飘逸之美,与庄子“逍遥游”的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如陶渊明,他质性自然,热爱田园生活。面对官场的黑暗与喧嚣,他毅然选择回归田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守着一方田园,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
他顺应内心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在田园生活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以清新质朴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也是他按自己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的体现,体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平淡之美,恰似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所传达出的安贫乐道的美学意境。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纷扰中,不少人却迷失了方向。
人们被外界的诱惑和不切实际的欲望驱使,背离了自己的天性,忘记了自己的分内之事。
追逐名利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虚荣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盲目跟风者,随波逐流,失去了自我判断,东奔西跑却碌碌无为。
这不仅无法发现生命之美,反而让生命变得沉重而迷茫。
生命之美不需要刻意雕琢,不需要违背本心去迎合他人的期待。
当我们能像花鸟鱼虫、古圣先贤那般,找到自己的天性所在,并心无旁骛地做好分内之事,无论是耕种农田,还是教书育人;无论是建筑高楼大厦,还是清扫大街小巷,我们的生命都能在这平凡的坚守与奉献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这种美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自己的心灵,也散发着温暖,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所以,人生越简单越好,只要顺应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生命之美便会在这不经意间悄然绽放,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在人生的天空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