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有个问题经常被问起,那就是“如何快速的成为行业的专家?”。笔者从事的是射频行业,那就结合该行业,再结合个人的体会来谈谈吧。
作为技术人员,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必然是成为该领域的技术专家。然而,所谓“条条马路通罗马”,每人成功通道各有不同。但笔者认为,除了那些基本要素(如,努力、机遇、天赋等)之外,还要具备正确、有效的方法。它会更快速、更顺利的推动你到达成功的地点,这些方法有:
1. 可以停止工作,但不能停止思考
人和人区别就是思维,不断更新的思维体系可以帮助加深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实现创新。很多人的工作效率很低,原因是朝九晚五的作息打断了你的延续的思维。你的工作经常被电话、会议、下班、Check 原理图、调试Load Pull等因素打断,如果你没有延续的思维,当你再回到岗位进入工作状态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过去的那些片段无法连续。然而真正的技术专家在科研过程中一定有连续的思维,这样才能使自己再次回到岗位事,有更高的起点,循序渐进,实现更深层次的目标。如果一段时间,感觉自己真的没有东西可以思考了,那真的好好反思自己了。思维体系是顶层,是所有的基础,人可以累,但不能停止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2. 找到一位技术导师
有很多名人伟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迷茫困惑,但是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之后,人生彻底发生改变,似乎一下子就清醒过来,比如吉姆▪卡斯卡特,前半生也是迷茫困惑中,但是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几句话就能让自己看透很多事情。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重新规划,不断的挖掘自己,发现自己身上蕴藏了具体大的力量,所以才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家。当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候,对技术几乎都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时候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自己找一个标杆,把他的成就、思维、能力、境界当成自己的目标。
你若出现处于困境中,也许靠自己无法站到到局外再清晰的看到自己,当“导师”跟自己一谈,立马就发现原来也不是什么问题,于是很快就能解决问题。笔者初入职场,就找了一位技术导师,以这位老师当时的成就,作为自己的专业追求目标,后来才有了笔者专业技术上的成果,我相信你的成果深度和高度一定会超过自己的导师。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3. 高站位的考虑问题
《丰田工作法》一书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在丰田工作,经常会被要求站在更高的位置、更高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在公司工作,要站在上级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在技术场合,所谓的站位到不是指职位级别,而是指你在技术层面所考虑的范围。一般技术人员刚入职场的时候,思维都是停留在课本或所接触技术文献的范围内,当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甚至技术应用已经游刃有余。这时候就看你的思维发展方向,是停留在此范围内,还是不断的跳出原来范围,去重新思考新的领域,甚至去思考那些在行业中没人思考过的问题,这就是站位的高低。只有高站位才能让你跳出思维定势,取得更大的成就。高站位也意味着树立更多的技术目标,如在射频或者5G新技术领域,那些想当然认为正确的“基础知识”。
如果你能够意识到整个行业有哪些烦恼、哪些顾虑、别人会如何处理问题,那么你思考的结果一定会更出色。你不能超范围做事,但是你必须学会超范围思考。
4. 构建自己的思路,造就方法论
前些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微信:普通人和精英两个最大的区别:1、普通人处处靠感觉;精英用概念体系(方法论)武装自己,指导行为。2、普通人注重是否对自己公平;精英注重是否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点赞的人很多。确实如此,我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知道如果学习没有方法论,学习一定是盲目的,即使你再勤奋,学习效果也不大。
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即这件事情该怎么办。不管事情有多么复杂,背后还是有规律的,我想这就是华为推崇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出方法论,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把事情做好。认为方法论通常有两个重要作用:
1) 探索事物的本质,理清做事的思路。
2) 建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减少沟通成本。
5. 让自己在高平台下工作
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善射名将李广的平台就很一般!历经三朝战功赫赫却不被封侯,因而汉文帝就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为飞将军不能封侯而感慨。李广的案例既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乱世弄人的造化。
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总要跋涉崎岖,如果方向时机没错再遇到对的人想必可以成就好的人生。但是对的方向、恰当的时机和对的人是前提,更需要你慧眼识珠。对的人、巧的时机和高大上的方向才是一个好的平台。显然平台包含了人、时机、岗位。特别是岗位(即所在单位)决定你的眼界宽广,更主沉浮。
同时,这一点也不断的提醒你不要总想着自己的人格魅力,而忽视了平台给你的机会。当一个人做出成就或业绩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你的成绩不是个人的神通广大,更多的是工作平台所赋予的能量。反过来思考也一样,如果你想做出一番成就的话,那么找一个能造就你的平台就是必要条件。简单的说,要找一个能与成就你目标相符的单位和岗位。有些工作岗位就注定不可能在某领域造就你的技术成就,相反,好的工作平台恰是你成就的孵化器。技术人员也要珍惜那些能造就自己的工作机会,所谓“板凳敢坐十年冷”,即使短期不能成就自己,也要苦练内功,一切都是火候未到。自身能力的蓄积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时刻准备地等待。客观存在的高平台,也需要你慧眼发现。认识高平台你就距离彼岸近了一步。
6. 频繁总结,积累输出物
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楚霸王项羽自矜其功,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回溯历史,一个人总结能力的高下,映照着认识水平、为人境界,在技术层面,影响着对技术的走向与造诣。
特别是理工科出身的技术人员,当碰到一个技术问题时,仅是初步思考,也许会觉得简单,但要落笔描述,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其实,那是你还处在思路“混沌”阶段。此时,安静的坐下来总结一下,理解和思维将会走的更深远。方法论也是在总结时造就的。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一个“绿”字,就经历了十多个字的反复揣摩。安于做思想懒汉,惯于照猫画虎,难以成就高质量的总结。
总结的行为会让你有输出物,这个输出物通常是以某个实体来表现的,它可能是创造发明、可能是奖项、也可能是文档。有了输出物,你的同事、同行才会了解你的想法、成果甚至思路,如果这种想法、成果和思路能与同事、同行甚至领导产生共鸣,你慢的就成为了行业认可的人物,我想成为专家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结是实践的数据、系统的思考,高度的概括、智慧的结晶,必须保证“含金量”。
总之
不管在哪个行业,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都绝非一天两天就能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盖世之武艺也绝非一日就能修炼成的。很多事情偷不得懒,也急不得,懂得舍得,懂得付出,机缘到了,一切水到渠成。所以保持清醒、善于钻研、提高认识,才能知兴替、明得失,用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祝愿大家早日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专家。
欢迎关注,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点小用,欢迎留言交流,如果您喜欢本文章,可以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