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交代一事,李讷苦寻此人20年:我终于替爸爸了却一愿

博学的白云朵 2025-01-10 18:39:10

毛主席临终前交代一事,李讷苦寻此人20年:我终于替爸爸了却一愿

警卫十七载 一心为人民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嘱托:"凡是恩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以后你们都要去看看他们。"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小女儿李讷的心中。从1977年徐龙才调回山东后,李讷便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寻找之旅。徐龙才,这位在毛主席身边服务了17年的警卫员,不仅是一位忠诚的卫士,更是毛主席生前教诲、为人处世的见证者。1986年,在山东省老年干部活动中心,当李讷终于见到阔别多年的徐队长时,她激动地说出了寻找的原委。这一场跨越近二十年的重逢,不仅是对父亲遗愿的完成,更是对那段难忘岁月的追忆。

1957年的寒冬,徐龙才背起行囊参军入伍,被分配到26军33师98团担任战防炮兵。在部队里,他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优秀的表现,赢得了上级的赏识。

1961年,一纸调令改变了徐龙才的人生轨迹。他被调往中央警卫团干部大队一中队,担负起保卫毛主席的重要使命。

从一名普通队员做起,徐龙才凭借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能力,一步步晋升为分队长、区队长,最终成为中队长。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亲眼见证了毛主席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他的粮食定量是17斤,布票、油票的数量与北京市民完全一样,从不搞特殊。工作人员心疼主席,偷偷加菜做了些肉,却遭到了主席的严厉批评。

毛主席把节约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他唯一的"特权"就是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定量留给孩子们食用,这份朴实的父爱令人动容。

在毛主席的言传身教下,一中队形成了严格的纪律规范。不管到什么地方,他们都不使用招待所提供的生活用品,从香皂到牙刷,事事带齐自备。

1965年,徐龙才随同毛主席南下视察。在井冈山宾馆住了七天后,毛主席坚持要结清17元5角的食宿费用,这让当地工作人员深受触动。

这支警卫队伍始终秉持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仅要保护好领袖的安全,更要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

毛主席常教导徐龙才他们要尊重服务人员,要节约水电,要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朴素的道理,成为了徐龙才和战友们永远的行为准则。

十七年的警卫生涯,让徐龙才深切体会到毛主席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主席不仅严于律己,更是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文章结束)

初春梅岭 难忘合影留念

1966年的武汉,春寒料峭。毛主席在这里下榻梅岭一号楼,开启了他为期半年多的南方调研之旅。

2月24日这天,武汉的天气格外晴朗。下午时分,毛主席走出房间,准备在附近散步,徐龙才像往常一样,扛着藤椅跟随在后。

走到梅园时,毛主席示意要休息片刻。徐龙才立即将藤椅放在合适的位置,毛主席坐下后,与他聊起了家常。

这样的闲谈时光在警卫生涯中并不多见。两人说着说着,毛主席突然提议要拍张照片留念。这个提议让徐龙才受宠若惊。

按照规矩,徐龙才本想站在毛主席的左边。可毛主席却主动将他拉到了右边的位置。这个细节,在特殊的年代里显得尤为珍贵。

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定格了这个不平凡的时刻。这张珍贵的合影,成为了徐龙才最宝贵的财富。

在那个年代,能与毛主席单独合影的机会实属罕见。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毛主席对基层工作人员关怀的见证。

徐龙才将这张照片珍藏多年,它记录了一个普通警卫员与伟大领袖之间的真挚情谊。每当看到这张照片,那个温暖的下午仿佛就在眼前。

合影过后,两人又继续在梅园散步。毛主席谈起了对年轻人的期望,对警卫战士们的要求,以及对国家发展的远见。

这次谈话持续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徐龙才一直记得毛主席说的每一句话,这些话语成为了他日后工作和生活的指引。

在武汉的日子里,毛主席经常会到梅园散步。这里的环境安静,景色优美,是他思考国家大事的好去处。

徐龙才每次陪同散步,都会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同时,他也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对工作的专注和对人民的关心。

这段在武汉的日子,成为了徐龙才警卫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光。那张合影,见证了一个平凡警卫员与伟大领袖之间的特殊情谊。

照片中,毛主席神采奕奕,徐龙才挺拔站立。这个画面永远定格在了1966年的早春,定格在了武汉的梅岭园中。

合影的故事在警卫团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它不仅展现了毛主席平易近人的性格,也体现了他对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视。

(文章结束)

艰苦朴素风 人民为根本

武汉东湖宾馆一号楼,见证了毛主席生活点滴。在这里,他过着与普通群众无异的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毛主席对于生活待遇有着严格的要求。他用着和北京市民一样的供应本,无论是粮票、布票还是油票,数量都与普通市民完全一致。

即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工作人员想给他开个小灶都被严词拒绝。毛主席说得斩钉截铁:"我吃这个很好了,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哩。"

在井冈山视察期间,一件小事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廉洁本色。七天的食宿费用共计十七元五角,他坚持要一分不少地结清。

当地的会计对此感到不解,认为毛主席是党和人民的领袖,这点费用不必计较。但管理员顾作良道出了其中深意:这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定下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毛主席不仅要求自己,对身边的警卫人员也是如此。他经常教导徐龙才等人要尊重地方服务人员,要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在这样的影响下,警卫团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他们外出执行任务时,从不使用招待所提供的任何生活用品,连最基本的香皂、牙刷都是自带的。

1969年10月的一场篮球赛,更是给警卫团上了生动的一课。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与地方警卫部队进行友谊赛,比赛中过于争强好胜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赛后,毛主席来到湖边漫步,久久不语。回到休息室后,他点燃一支烟,对徐龙才等人谈起了做人的道理。

"从北京来的同志要谦虚。"毛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强调,打球不在输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番谈话不仅是对一场球赛的点评,更是对警卫人员为人处世的谆谆教导。毛主席要求他们走到哪里都要尊重当地领导,尊重每一个普通工作人员。

徐龙才当即组织全中队展开了深入讨论。从此以后,一中队到各地执行任务,都能与当地同志和谐相处,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毛主席看来,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化。他常说,党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这样的生活作风,在当时的中南海蔚然成风。从领袖到普通工作人员,人人争做艰苦朴素的表率,处处体现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文章结束)

二十载寻人 父志终圆满

1977年,徐龙才结束了在中央警卫团的使命,调回山东工作。他被分配到山东省军区独立团,四年后又转业到济南宾馆。

从北京到山东,从警卫员到普通工作人员,徐龙才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十七年警卫生涯的点点滴滴,却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

1996年的一天,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徐龙才平静的生活。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我是李讷,徐队长我可找到你啦!"

这通电话让徐龙才激动不已。二十多年过去了,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居然一直在寻找自己。她说要来看望他,徐龙才立即答应,马不停蹄地赶往省老年干部活动中心。

当徐龙才走进活动中心大厅时,看到李讷正在等候。两人相见倍感亲切,握手寒暄,诉说着别后的生活。

李讷告诉徐龙才,自从他调回山东后,她就一直在找他。这背后原来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原来,在毛主席临终前,曾经叮嘱子女们:"凡是恩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以后你们都要去看看他们。"李讷牢记父亲的嘱托,用了二十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徐龙才。

徐龙才听到这番话,想起了毛主席生前对工作人员的关怀。那时候,毛主席总是要求子女们把身边工作的同志当成叔叔阿姨看待。

两人一直谈到天色渐晚,李讷还特意和徐龙才共进晚餐。饭后,他们又合影留念,定格下这次难得的重逢时刻。

这次见面,不仅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对毛主席遗愿的践行。李讷说:"我终于替爸爸了却一愿。"这句话道出了她二十年寻找的意义。

从此以后,李讷踏上了新的寻访之路。她继续履行着父亲的遗愿,寻找那些曾经为毛主席服务过的老同志。

徐龙才常常回忆起与毛主席共处的岁月。那些关于节俭、廉洁、为民的教诲,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成为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段跨越二十年的寻访故事,见证了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情,也体现了革命领袖对基层工作者的关怀。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探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段历史依然给人以深刻启示。艰苦朴素的作风、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这些宝贵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文章结束)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