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话“丰图”
文/王小民
大荔不大、创造神话,全国唯一尚在使用的古粮仓——丰图义仓就是一例。它,不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更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绘就仓满库盈“丰”景美“图”、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那般重要。
丰图义仓的历史背景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作为“国之大者”,历朝历代都视粮食安全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晚清统治腐朽,天灾人祸频频,最是光绪初年,巨大社会变革余痛未消,社会生产生活稍有恢复之际,老天爷却狠狠地打了大清国运的脸,妄图“渐趋发展壮大帝业”(光绪年号满语直译意思)的光绪小皇帝和慈禧老佛爷不仅没有看到新的开局,执政之基也受到了极度威胁。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年)至四年(1878年,戊寅年),一场罕见特大旱灾饥荒席卷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尤以秦东、晋西南、豫西北黄河三角洲地区为甚,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流离失所,史称“丁戊奇荒”。《渭南市志》载:蒲城饿死者三分之二。《大荔县志》载:饿殍载道,人相食。灾难成因,久旱无雨只是一方面,自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公开允许种植罂粟,导致农村大量土地种植利润更高的罂粟,而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小的昏庸政策才是主因。
大灾四起,清廷派出曾国荃、李鸿章等大员奔赴各地火速赈济,时寓居山西虞乡(今山西永济)养病的原工部右侍郎阎敬铭也临危受命赈灾钦差大臣。一时间,官赈、义赈与自救并行,官府以募捐、“卖官鬻爵”等方式筹集调拨银两驰援,民间社会救济也发挥了极大作用,富商大户拿出巨款开粥厂、收流民,甚至于打开自家粮仓私库放粮,大大缓解了民众疾苦,巨灾未生民变实属侥幸。其时其地,阎敬铭在山西运城倡修的运安同善义仓和解州同善义仓丰储歉补、调剂余缺,发挥了防灾备荒、赈灾自助的巨大作用,从此也为丰图义仓的应运而生做好了铺垫。
丰图义仓的历史功绩
某种程度而言,有着20万年的大荔史即粮仓史,先民筑穴以储粮食源在先秦,东汉起官仓,隋代兴民仓,以至宋代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仓储经济呈现风起云涌之势。《大荔县志》载:光绪元年(1875年),大荔县扩修社仓,创办义仓。全县共储小麦6744石(一石120斤左右),各乡村分储小麦1500石。光绪三年(1877年),大荔设保赈局,开仓放粮,以救饥荒。官府与民间相对充足的粮食储备,有效降低了“丁戊奇荒”损伤,为大荔赢得了“天下粮仓、以拯关中”的美名。
大荔,处在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优渥的耕作资源和丰美的农物产出无出其右。丰图义仓建在大荔,乃天时、地利、人和使然。说天时,丰图义仓开工于光绪八年(1882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竣工,历时四年。此间,旱涝风雹灾患频发,国库空虚的清廷有心无力,公不足民来补,批准建设具有官督绅办民办公助性质、具有丰年置仓积谷灾年开仓赈民功能、具有聚一处粮秣救四方饥荒作用的丰图义仓可谓当权者的明智之举、务实之举、为民之举。道地利,大荔地区一马平川沃野万顷,三河汇流造就粮棉丰茂,丰富的物资为就近储备提供了可能。加之丰图义仓选址朝坂南寨子,近有黄、渭、洛漕运之便,居有东、北、南悬绝之险,完全符合粮可进得来、调可运得出、储可守得住的“金仓”条件,难怪慈禧太后慨然朱批其“天下第一仓”。论人和,一方面得益于大荔人惯有的识大体、顾大局、存大义、为大众秉性美德,甘愿扶社稷于将倾、救苍生于水火、解万民于倒悬,千家万户投工投资投劳,才有了新生的丰图义仓。一方面得益于大荔赵渡人阎敬铭,其时他任着户部的尚书,有人脉、有资源、有话语权,对乡情的熟悉、对乡亲的牵挂促成了倡修丰图义仓的义行,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民,“救时宰相”实至名归。
动支白银三万多两修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米,储粮1000多万斤的丰图义仓可谓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它载承的正是古人“耕九余三,耕三余一”(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将每年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储藏起来,连续积储三年便可存足一年所需的粮食)、以丰补歉的农耕文明思想精髓。官仓防大灾、义仓防小灾,接地气的丰图义仓遇到灾荒随时开仓赈济,福佑了大荔及周边百姓的幸福安康。《朝邑丰图义仓记》载: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记录的正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关中大旱造成庄稼颗粒无收,丰图义仓开仓赈灾,黄河西岸村镇遍布粥棚,无数难民得以保全性命,朝邑境内没有一个人被饿死的丰功伟绩。粮食是老百姓的天,而丰图义仓为老百姓撑起了这片天!近140年来,丰田义仓不仅安抚了一方百姓,更凝聚了一方民心,至今依然担负着为国储粮的使命,在中国乃至世界储粮史上都堪称一绝。
丰图义仓的历史启示
丰图义仓,仓如其名,期许“丰”年、以“图”惠民,体现的正是中国义仓文化“公益共享”的朴实要义。历史是有记忆的,这段记忆就藏在丰图义仓的一砖一瓦、一米一粟间,感染着每一位莅临的观者,也启发着所有善于思考的智者。
“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段话出自2022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关系到消费市场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解决十四亿多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8亿亩耕地的保护红线要牢牢守住,种好;节粮惜粮拒绝浪费的全民自觉要快快养成,管好;颗粒归仓防患未然的战略定力要时时保持,储好。三管齐下、缺一不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全社会洞悉粮食安全的紧迫性,切实把粮食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牢牢将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居民家庭存粮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社会的义仓,好就好在它是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不属官府管理,开仓方便,遇灾荒时可避免繁琐的审批程序而迅达高效地开仓赈济。新时代,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家庭参与的社会化储粮方式迫在眉睫,藏粮于民作为粮食安全重要补充,民间多存一些粮食,粮食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居民家庭存粮有着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缓冲阀”作用,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往往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消费者恐慌性抢购导致粮食短缺、价格暴涨。如果城乡居民家庭存粮较多,就不会盲目抢购囤粮,可以为粮食应急供应争取缓冲时间。居安思危,藏粮于民,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底线思维。
推进粮食安全,储备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可靠至关重要。丰图义仓的仓房为砖窑式,防火、防盗、防入侵、防雨涝,历经百年经久耐用,时至今日仍为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库点。究其原因,以粮养仓的科学使用可谓秘诀,它规避了自然性破坏因素风险,焕发了老仓新用的第二春,既为国家和人民节约了宝贵的社会文化财富,又有效缓解了关中地区粮食储备资源紧缺窘境,古文物华丽转身新质生产力,实现了使用与保护的双重目的与价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小粮仓,大世界。作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更是华夏精神凝聚的重要载体,丰图义仓蕴含着“大道理”“大智慧”。衷心希望它能够永久保存,并成为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一块创新的思想高地,代代相传,历久弥坚。
作者简介:王小民,大荔羌白人,1971年生。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地情专家库专家;渭南市作协理事,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渭南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出版有《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笔行同州》等著作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