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意境美鉴赏

老王文化 2024-08-29 22:30:35

书法艺术在我国有着千年的发展史, 王羲之在此过程中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 其在书法艺术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书法最初是简单的书写技巧, 而后逐步发展成书法大师展示技艺的载体,特别是魏晋时期横空出世的王羲之,其引领书法艺术踏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能够历经历史变迁魅力依然不减的艺术家,在世界艺术领域都是极为少见的,王羲之就是这少见的例外。其书法创作有着独特的意境美,给后代书法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甚至此种艺术已演变成了一种生命形态, 已不再是简单的书法。

一、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

王羲之出身高贵, 其所具有的社会声望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但其本人从不拿出身来做文章,并不认为这是该引以为傲的事情。虽然身为社会名士,只注重提升个人的书法技艺。可以说,在书法艺术创作时,王羲之并未赋予作品政治使命,而是充分关切个体生命价值。魏晋时期是传统书法艺术呈现颠覆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时代背景下,王羲之成了书法技艺大师。从王羲之作品来看,其不单是书法技艺大师,也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纵观中华书法艺术,王羲之不仅传承了以往的书法技艺,又基于此进行了创新,他的书法风格质朴,对各类群体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王羲之在对前人书体进行精研的基础上,引入时代的审美进行了大胆革新,不仅充分吸收了前人的创作技艺,还建立了新的书法美学体系,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技艺风格。此外, 王羲之还从群众书法中汲取养分, 将各种散落的创造性因素进行集合,采取提纯、加工的做法将其融合在了艺术创造中, 他将汉字书写由单一的实用性引领到了一种具有意境、 讲究技法的境界之中。王羲之的笔风没有明显的汉魏特色,其通过精研草、行、楷等众多书体,广采各种书体的优势,形成了独具特性的风格。这表明书法艺术创作者能够对书法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有清晰的了解, 还可基于此来开发出新的书法美学价值。

二、王羲之书法成为经典的原因

(一)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时期极为混乱,八王之乱白骨遍野,百姓居无定所,迫使晋室只能东渡。在此动乱年代下,儒家思想遭受了巨大的质疑, 频繁的战乱也让人们对生死不再如此重视, 不再恪守伦理纲常, 而是互相攀比、争强好胜,尽享曲水流觞。谢安曾提出问题———王献之和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孰高孰低。王献之指出父子两人的书法本就存在不同之处, 谢安又说当时人都觉得王羲之水平更高, 王献之立马反驳外行人根本不了解。在魏晋时期, 此种争胜的行为数不胜数,君臣间或是父子间都有此种行为,这也就印证了在此时期儒家等级观念被严重削弱, 突破封建礼教约束的思想显得格外强烈。换个角度想,也可认为魏晋全面解放了人的思想,诞生了众多优秀的名家。而在书法方面作为代表的王羲之书法, 至今依然让众多书者痴迷。

(二)变化多端的绞转笔法

平动是基础的笔锋运动形式, 任何书写都需以该形式作为基础,而要让书写出的线条变化多端,必须借助提按与绞转。通过对书法史的作品进行研究可知,在整个书法史中笔法是不断演变的,前代的笔法都会给后代笔法提供养分。在王羲之书法中,充分应用了绞转用笔,在《频有哀祸帖》中即可看到其已非常熟稔地运用了绞转笔法。分析书写效果可见,这些例字线条外轮廓变化丰富多彩,且饱满精致,此技术水平是后世的书写很难达到的。历史上有众多书家都想窥探王羲之书法所蕴含的风韵, 却对其的绞转用笔不够了解, 用尽一生去研究却依然无法打开王氏书风之门。此外,对其笔锋运动进行分析,中锋都是朝着点画单向推移的,加上绞转手法后,笔锋时而朝着左边前进,时而朝着右边前进,看似在点画当中,实则已在点画边阔。只有充分把握王羲之书法变化多端的绞转笔法, 才能够对王羲之作品有深刻领悟,真正踏入魏晋书风的大门。

(三)封建帝王的尊崇

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微妙, 尤其在封建社会, 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政治因素扶持,但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约束,艺术与政治既能够相互统一,又具有对立关系。例如书法,其兴衰也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汉灵帝刘宏和宦官当时为拉拢知识分子与太学对抗,设立了鸿都门学,当时大多知识分子通过鸿都门学踏入仕途, 以此博取功名利禄,书法艺术也自此得以蓬勃发展。从这方面讲,政治因素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王羲之书法能够成为书法经典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很大影响。王羲之书法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特性,使得众多人为其痴迷,不但平常人被其深刻吸引,封建帝王同样如此。在《淳化阁帖》出现之后,可供临摹的范本逐步流入到寻常百姓家, 而如今只要有法帖拓本即可自行临摹学习。刻帖是传播王羲之书法的重要载体,在日益拓宽传播范围的过程中, 王羲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宋太宗利用帝王影响干预书法发展,全力推崇王羲之,使得刻帖在民间不断流传,王羲之书法备受民众喜爱, 也进一步巩固了王羲之在宋代的书圣地位。总而言之,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来说,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作用,同时还起到了社会教化作用,统治者通过艺术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与道德观, 借助书法阐述道德问题,继而更好地实现了道德教化。

(四)文人士大夫倡导

封建社会中,除了帝王可以深刻影响文化发展,文人士大夫也可成为该领域的重大影响者。文人士大夫有不入仕与入仕两种类型, 而入仕的更易成为艺术发展的引领者,他们有着一定权力,手上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创造了无数的文化成果,在文化艺术领域其审美导向效用非常明显。王羲之的书法能够在书坛中成为经典,离不开文人士大夫的倡导,且在东晋之后依然有很多文人士大夫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至今都不曾断绝。古书中记载,王羲之书法在东晋时之所以能够受到世家大族的追捧, 主要是很多书香门第的子弟大力推崇。可见,只要文人士大夫对某个书法家进行大力推崇, 就可以更好地将其书法作品转化成书法经典。书法在古代属于精英艺术,文人士大夫在古代社会有着文化优势, 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英阶层, 其在特定时期具有很大的话语影响力, 这从文人力荐王羲之的书法并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中可见一斑。王羲之的书法在之后的各个朝代都备受推崇,后世有很高书法成就的,都或多或少从王羲之书法中汲取了养分, 也正是因为受到众多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才使得王羲之书法逐步踏上了经典之路。

三、王羲之书法意境美的体现

王羲之的书法意境是艺术精神的体现, 此精神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书法艺术源自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长,其和拼音化的文字不同。中国文字尽管已历经千百年的变化, 但一直都和象形特征密切关联。事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字的多样化特性, 并同时使得书法艺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艺术是民族艺术精神的展现,是民族立足世界艺术舞台的重要载体,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艺术的民族个性更为凸显,世界性也将更加明显,王羲之的书法展现了多层次的意境, 给人产生的美感可从下述几方面呈现出来:

(一)诗意美

优秀的书法作品和优美的诗歌一般, 能够让人无限回味,王羲之也曾提出过此看法。书法和诗歌不同,无法用语言传递内心的情感,但通过线条的艺术化组合可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其达意性极强。王羲之通过独特的审美来捕捉线条之美, 并将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再采用特殊的艺术处理方式,继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书法意境美。上乘的书法艺术有着浓郁的意境,品味者可保持长久的兴趣。一首诗若是没有意境,将和嚼蜡无异,书法同样如此,只有诗意醇厚,书法意境才可真正打动人。书法的意境美还和书法内容相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本就是优美的散文,加之书写得行云流水,能赋予其更浓厚的艺术魅力。

(二)人格美

书法艺术的创造者是书法家, 其可显现出书法家的审美心理。书法家的审美理念、思想情感是创造书法意境美的决定因素,寄托了书法家的内心情感。魏晋时期战争不断, 朝代频繁更迭, 打破了汉代的 “独尊儒术”,文学与艺术都步入了自觉时代。书法艺术不再具有单一的实用性质, 还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流畅的线条、丰富多样的结构展示人格魅力,借以独特的审美思想来感染他人。

(三)潇洒美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 王羲之同样是在玄学熏陶之下成长的。琅琊王氏一直以来都信奉天师道,对于天师道,陈寅恪指出其和书法艺术存在某种关系,他说天师道是东西晋南北朝家世相传的宗教, 书法艺术也是家世相传的。如《兰序》,通过笔者的笔意可看到其潇洒自然,也可从中看到一丝的忧郁, 仿佛笔画中透露出笔者内心的忧怆, 此种忧怆并不是无法化开的,而是可在飘逸流畅的文字中逐步淡化的。

王羲之的书法潇洒美的形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陈述。一方面创新精神驱动下的潇洒美。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因为有了创新,才能够促使多样化书法风格的出现。王羲之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的优秀传统之上,还不断对书体进行了创新改革,将汉代隶书不便书写的困境进行改正,促进了楷书、草书、行书等的创造性发展。将汉字只在意结构形体之美提升至注重创造作品的神韵, 这也成了后代人想要达到的艺术境界。王羲之多样化书法的形成和练就,让我们看到了创新驱动下的潇洒美,让后人从楷书、草书、行书等书法形式中感受到了美的张力以及书法家本身所具有的潇洒美。另一方面,王羲之书法潇洒美的背后洋溢着强烈的主体精神。加洛狄提出,对人类来说艺术为超越自身的呼唤, 不断提示自我要坚持创造、超越自我,可见艺术家除了创造艺术,也是在创造自我。王羲之是在表达自我欲望的驱使之下,即兴创作出妙趣横生的书法作品的, 其洋溢的潇洒美基于主体意识觉醒以及自我崇高感被激发的基础之上。此种超越前人的精神激励,使得王羲之不断寻求突破、追求心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洒脱,最终成为世人皆知的书圣。

四、王羲之书法对后代的启示

王羲之书法有着自成一派的特性, 在踏上经典的这条道路上,其引领着今体的变革,并在书法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使行草书逐步走向了成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书法的审美标准也愈发明确, 人们也有了学习书法的正确方向,除此之外,王羲之在碑学构建上也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一)引领今体的变革

王羲之的作品成为众多人的收藏品, 被人们视作极具实用性的书法艺术,还被作为临摹的范本。而被作为范本时,其也承担了字体演变的重任,促进了今体的发展。所以,其不单是书法家,也是引领书体朝前发展的重要人物。王羲之书法在被视作模板之后,经过历代传承对书法艺术进行的不断创新,其逐步走向了成熟, 书法艺术性所受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脱离功利主义之后变得愈发纯粹。从王羲之的书法来看,正体字比较符合社会主流审美,书法作品只有具备规范性、秩序性才可富有美感,而行草书在王羲之后广为流传,其艺术性也渐渐得到了认可,社会对其艺术品质也进行了高度肯定。唐太宗将右军视作楷模, 表明了其将正体和行草一同归入了正统范畴,并最终将两者归于一统。这也表明了其社会权威性得到了认可,也有了对应的价值标准,确立王羲之在书法领域的地位之后,其后世学习者不断增加。王羲之书法有着多样化的风格特性, 之后各朝各代著名的书法家都多少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其书法如同取之不尽的养料,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

(二)为书法审美评价提供参照

王羲之书法作品成为经典对书坛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后世书家有着十分清晰的评价书法理论与技法的参照依据。通过对书法史上与书法作品评价相关的依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不同朝代,评价依据的特征有所不同,但也包含很多共性。对书法评价依据进行探讨时, 应对不同朝代的评判标准进行梳理。书法对东汉时期的士大夫来说无非就是游戏,若是书法难以正向影响政治, 那么无论写得好坏都没多大意义, 那时书法的审美标准有着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其将现实利益作为最主要的参照物。应注重的是书法在东汉时期地位不高, 还未真正踏入到艺术的门槛之中。王羲之书法成为经典之后,有段时间碑学不被重视而帖学独占鳌头, 龙门二十品无非是只有少部分人才了解的造像记。而在碑派书家的大力推崇之后,魏碑的美感也真正被人们发掘了出来,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得到了大力弘扬。这改变了之前帖学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 开辟了以魏碑为主的审美模式。魏碑的审美模式是其独有的,也是帖学所不具备的, 在龙门二十品的地位在书法界得以确立之后,王羲之书法成为一种书法审美参照标准,这使得书法发展获得了更多新鲜养料。

(三)推动碑学的构建

碑学是在清朝时兴起的, 自其获得较好发展之后,帖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书坛的发展也从单一的王羲之传承变成了帖学与碑学相结合的双线发展。而在那之后,碑帖还进行了深入的融合,这使书坛也随之开始朝着多线发展, 在明确了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之后, 书家也开始在更深层次挖掘碑学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从书法审美上讲, 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从某种程度上讲,碑学本身的审美特质与王羲之书法的诗意美、人格美、潇洒美表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从王羲之书法的意境美出发探寻碑学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特点,或可为碑学研究提供新的指引和方向。研究王羲之备受关注的《妹至帖》《乐毅论》《胡桃帖》等碑帖作品,我们能够发现这些作品的意境美与时下碑学作品风格的类似点。比如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 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所呈现的意境美已被书法界高度重视,同时也客观说明其对于推动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单纯地分析王羲之与碑学间的关系, 通过对书法史与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 其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般人理解下的那种明显对立的关系,清代的大多数碑派书家并未将王羲之书法所具有的价值全盘否认,而是利用王羲之具有的历史影响性,经过有选择性地解读, 将王羲之塑造成了一位和碑学关联性密切的书家,为碑学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王羲之书法作品能够走向经典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 其成功离不开适合自身才华展现的社会环境, 当然也与其书法的意境美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羲之被后人称之为书圣是实至名归的,他变化多端的书法技法就足以让其享誉书坛, 即便后人有和王羲之匹敌的技法水平, 但要真正超越王羲之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王羲之作品的意境美是独具一格的,其在书法领域的贡献是历史性的。王羲之在字体发展史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几乎没有人可以超越的,其作品中独具的意境美也是后人很难达到的,王羲之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圣贤, 其精神需要得到后代的不断传承, 其所具备的书法技艺也应该受到后人的敬仰与学习。

—EN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