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竹编产业编出致富路

明徽 2024-10-16 03:26:31

秋日的皖北平原,晴空万里,一望无际的田野延伸到天际。在安徽省界首市大黄镇筛子李村,一年一度的竹编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周边十多个自然村的竹编能手们眼神专注,一根根青竹经过他们的巧手加工,编织出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也为当地村民铺就一条特色致富道路。

手艺人展示竹编产品。(界首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根青竹变幻万千姿态

走进筛子李村竹编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个竹编的艺术殿堂。只见一件件竹编工艺品摆放有序,造型独特,栩栩如生。

“筛子李村是界首竹编的发源地,也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竹编艺术之乡,因编织筛子等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作品而得名。”筛子李村党总支书记李上海介绍。

界首竹编工艺精巧,选竹、截竹、开竹、劈条、起层、劈丝、切丝、抛光、盘底、抽编、过口,穿檐、上座、上系、修整等一整套工序下来,一根根青竹就在村民们的巧手里摇身一变,成了精美的竹编制品。2022年,界首竹编入选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筛子李村因竹得名、以竹而兴。“30多年前,筛子李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专业村。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编筛子。”界首市竹编协会会长金松杰回忆说,这里加工而成的竹编产品在皖北、河南、山东等地备受市场青睐,解决了很多村民的生计。

据了解,作为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界首竹编利用篾青和篾黄本身的色差,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编织成各种图案,常见的有福字、喜字、春字、鱼纹等。

除了生产传统的日用品外,当地还先后试制出花篮、花瓶等工艺品。这些产品选料精细,造型优美,结实耐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如今,这里生产的筛子、馍笼、箩筐、耙子、竹篮等二十多类生产、生活用品以及竹制工艺品,畅销全国各地。

手艺人在竹编博物馆内展示竹编技艺。(界首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双巧手编织美好生活

近年来,大黄镇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发展竹编文化产业,推动竹编制品绽放新活力,编出共同致富的美好生活。

在筛子李村,经过一代代竹编手艺人的努力,形成了家家户户懂竹编、做竹编,或以竹编谋生的传统。一件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蕴含着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村里常常能看到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的老艺人,专注地加工竹编产品。81岁的村民金松友就是其中的一员。“我现在手脚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利索了,但每天做竹编也能挣个百八十块钱,而且时间上还自由。”金松友说。

为做大做强竹编产业,大黄镇积极探索“村集体参股+龙头企业+富民产业园+农户”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农民增收。当地相继打造出竹编博物馆、竹编合作社等文旅、农旅产业品牌,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从事竹子种植、竹编原材料加工等竹编相关产业。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看到如火如荼的竹编产业前景,界首养城集团主动与筛子李村经济公司签约合作,全额定制收购群众竹编、发展文化旅游,一系列围绕“竹文化”打造的竹编展览、工艺体验、竹海宿营等项目落地生根。

据统计,筛子李村竹编匠人有200多户,竹编产业年产值达两千万元。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当地整合资金1500万元,正在推进竹编产业园建设,打造竹编产业人才培训和输出基地。今年9月份,界首市竞界青竹营地在合肥成功签约民宿建设项目,拓展了文旅产业新赛道。

村民在家中编织竹编产品。(界首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份传承焕发时代光彩

随着竹编技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这项传统工艺逐渐焕发出时代光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黄镇,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吸引了周边游客纷至沓来。

每逢节假日,大黄镇竹编博物馆成了热门的旅游打卡地,人们在这里领略竹编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而在不远处的竹编合作社里,游客们还可以体验竹编技艺,在竹编艺人的指导下,亲手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竹制品。

此外,大黄镇还将竹编技艺引入了学校课堂。不少学校开设了竹编兴趣班,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竹编技艺。

手艺人正在创作竹编产品。(界首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黄镇还定期举办竹编文化节。在文化节上,既有竹编技艺的展示,还有竹编文化的讲座。各地竹编艺人汇聚一堂,交流竹编技艺,分享竹编文化。

不久前,一场竹编大赛在筛子李村举行。经过激烈角逐,三名老艺人的竹编作品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青睐。这些作品被收录到竹编博物馆,成了馆藏工艺展示品。

“我们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地域特色,持续探索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我镇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让乡村走上了热气腾腾的振兴之路。”大黄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贾婷婷说。

来源:新华网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