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先祖,一生奉献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最终成为南方民间偶像

新波聊历史 2023-07-24 18:28:02
儒将的中兴(40)主笔:闲乐生朱晖

建武二十三年正月,南郡苗人叛乱,马援蠢蠢欲动,可惜刘秀杀鸡不用牛刀,只派武威将军刘尚出马,就轻松平定叛乱。没多久,武陵郡蛮族又爆发叛乱,共推苗蛮大姓相单程为首领,大肆进攻郡县。刘秀只得再派刘尚率军一万余人,沿沅江逆流而上,深入到武陵蛮的聚居区五溪(沅江有雄、樠、辰、酉、武五条支流,流入洞庭湖,称五溪)一带进剿。刘尚毕竟不是名将之才,由于他轻敌冒进,让一万多汉军深陷丛林,遭到苗蛮四面合围,最终竟被全灭!刘尚本人也为国捐躯,成为东汉一朝直接战死在疆场上的最高将领。消息传来,洛阳大震!

区区武陵苗蛮,竟使得强大汉军遭如此重创,这是东汉建国以来最大惨败,刘秀痛心疾首。而且,刘尚乃如今南阳宗室子弟中仅存的军界俊杰,如今却战死沙场,这也让刘秀无以面对南阳宗室父老。

更糟的是,次年七月,苗蛮又趁胜大举进犯武陵郡首府临沅(今湖南常德),刘秀赶紧调令中山太守马成率军讨伐。马成百战名将,一生平江淮、定武都、伐羌虏、御匈奴,战功赫赫,威震四夷,其手下中山郡兵,也都是北拒匈奴的精锐。可如此精兵强将,竟拿南蛮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在湘西山区屡战屡败,最终颜面尽失,无奈引咎辞职,交上官印,向朝廷请罪。

其实这事儿也不能怪马成。武陵所在,正是当年秦国名将司马错所攻取之黔中郡,即传说中的神秘苗疆,此地自古交通封闭,群蛮荟萃,穷山恶水,连绵不绝,军事进剿难度太大。且去年刘尚全军覆没,苗蛮叛兵缴获了大量兵械甲胄武装各部,使其战斗力更增。

我们发现,自东汉开国以来,从交趾到武陵,南方蛮夷的叛乱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两汉之交的北方汉族大南迁。

外来殖民者与当地土著的矛盾,是贯穿了整个世界史研究的大课题。随着殖民者的大批涌入,土著居民面临重要抉择:要么接受管理,被通婚,被同化;要么就拒绝改造,起兵反抗,。

武陵蛮以神犬槃瓠为图腾,在苗人各部中最具反抗精神,所以他们选择了后者,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只得在洛阳宫中一声长叹:诸将老矣,不复当年之勇,朕再思冯岑吴耿之辈,又岂可得乎?

这时,62岁的马援跳了出来,大叫我还没老,我去!

刘秀看着当年容貌清秀眉目如画的凉州小马哥,而今却饱历风霜须发皆白的伏波老马爷,不由摇头叹道:“卿年六十二,实老矣,当居家颐享天年,岂可再战蛮荒,而涉不测之险?”

图:马援的后裔马英九,今年也73岁了

马援却仍是不服老,也摇头道:“古有吕尚八十岁为相辅周、赵充国七十六岁挂帅平羌,今臣年止六十二,比于先贤,甚年少也!”

这时,侍立在旁的梁松一声冷笑,插嘴道:“将军年少,可能饭否?”

马援跳了起来,脸红脖子粗:“廉颇啖饭何足道哉?臣身矫健,尚能披甲上马,腾跃有如飞将军!”

刘秀一时也有了兴趣,乃大笑:“既如此,卿且一试,朕且一观。”

马援闻言也不答话,径自大踏步走出殿外,换上一身数十斤的铠甲,又从禁卫手中牵过一匹良驹,飞身如燕,上马疾驰,英姿飒飒,白发纷飞,时速七十码,闪电般一个来回,又回到殿前,据鞍顾盼自豪,从容道:“臣可用否?”

我们说,一个人的身体或许会因时光而衰退,但气度与志向由内而外的发散,却绝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泯。所以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家,也可英姿飒爽容光焕发胜少年,这正是内心精神的强大力量。眼见此情此景,刘秀也不由衷心赞道:“矍铄哉,是翁也!”

不管怎么说,马援是汉军诸将中最权威的蛮夷问题专家,他在这二十多年间西河诸戎,南平交趾,北击乌桓,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是德高望重、野战经验最丰富的老干部老同志。除了年纪大点,其他完美无缺。正值东汉军事人才青黄不接之际,除了马援,朝廷也实在无人可用了。

建武二十四年秋,刘秀任命马援为南征军总司令,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四副将,募中原十二郡之勇士及弛刑徒(注1)共四万余人,南下平定武陵之乱。

马援自不必说,我们来看看他这几个副将,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

杨虚侯马武,绿林好汉出身,云台二十八将中元老宿将,一生南征北讨,屡建奇功,后因坐杀军吏免职,今随马援出征,正欲戴罪立功,重振辉煌。

牟平侯耿舒,开国元勋耿弇之弟,幽州骁将,悍勇无比,曾大破匈奴,助耿弇一举荡平彭宠之乱,威震北塞。

刘匡,舂陵宗室中的杰出人才,一向为刘秀所宠信,后任朝廷宗正,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皇室亲属远近。

只有孙永,情况不详。

看来,刘秀这次是精锐尽出,誓要一气荡平南蛮,以雪汉军丧师之耻,同时彻底稳固湘西、黔中边区。

然而,这些功臣将门子弟还有京师的权贵们,对马援这次自告奋勇白首出征其实并不感冒:你一个半路投诚的凉州杂牌武将,论资格没马武老,论功劳没有耿氏兄弟大,论亲疏也比不上梁松刘匡等人,可你却不老老实实待着,一大把年纪了还上蹿下跳的争功夺名,动不动来两句豪言壮语,逮着机会就对年轻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显得你能,就显得你道德高尚吃苦耐劳,就显得你勇挑重担舍我其谁,而别的同志都被糖衣炮弹腐蚀而忘了本,搞得朝廷好像没人啦,打个蛮夷还要您老爷子亲自出马来主持大局力挽狂澜。行,就让你显摆吧,好好显啊,你绷着劲儿别栽跟头就是!

这正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马援能力是有,但为人太高调了,又稍微有点子倚老卖老,结果就是不合群不招人喜欢。论做人,他还得跟刘秀好好学学。

其实,对于这些风言风语与人心险恶,马援从交趾回来后已然明白过来了。但如今南方危急,蛮夷之祸非同小可,无有伏波将军之威名莫能平定。故权衡利弊,以国事为重,马援只能置个人生死与家族前途于度外,义无反顾,南下苗疆,虽百死,无悔。

抱着这种想法,出征之前,马援忧心忡忡的对前来送行的老友杜愔说道:“吾受国厚恩,然年老日暮,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权贵子弟,或在陛下左右,或有流言蜚语,殊难得调,恐为掣肘,耿耿独恶是耳……”

话毕,马援扬鞭启程,落寞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杜愔临风长叹,怅然若失。

唉,老友相别,会成永诀,一语成谶,相见无期矣!

次年正月,马援历千辛万苦,进抵下隽(今湖南通城北,属长沙郡)。这时,汉军高层对接下来的进兵路线产生了严重意见分歧。

当时汉军有两条路可以深入苗疆:一经临乡(今湖南桃源县西,即陶渊明所书桃花源所在)而据壶头山,以困敌于五溪之中,从容灭之;二是先向西迂回至充县(今湖南桑植,为酉溪源头),清除蛮兵外围军事据点,再南下进入五溪流域,与敌决战。

两条路各有利弊。据壶头山,路程近,又有水运之便,只是山高水险,行军艰难;经充县,道路平坦,但路远且转运不便。究竟该从哪一条路走,刚开始连刘秀也拿不定主意,只吩咐诸将临机决断。结果在军事会议上,耿舒认为当绕道充县,这样保险。但马援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再深入五溪,蛮军早有准备,岂不更加冒险?而壶头为荆南之外藩,鼎、澧(皆河流)之要口;我军若据此地,则扼贼喉咽,充县、五溪之蛮兵皆无能为也,此击一而得二者,又何须绕远?

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会开不下去了。最后两人只得分别上书朝廷言其利弊,刘秀思虑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听“老人言”,选择了马援的壶头山进军方案。

次年春二月,马援大军到达临乡,正遇蛮军前来大举攻城,马援以马武出战,俱出汉军精锐,首战便使全力,誓要打苗蛮一个下马威,先灭灭他们的嚣张气焰。

马武天下骁将,部下常设小头目数十人,皆擅使短刀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故平生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蛮军哪里是他对手,当下一触即溃,马援见状大喜,挥大军掩杀。蛮军被杀、被俘两千余人,余众逃入竹林中。

图:壶头山

眼看汉军胜利在望,这时,问题出现了。

原来,那蛮军首领相单程颇有兵略,竟率众抢先占据了壶头山,堵住了马援军的进军之路。这下马援傻眼了,《水经注》云:“壶头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读史方舆纪要》又云:“壶头山高险如壶口,沅水经其下,湍石齿齿,一夫守之,千人莫过。”深悉地形的武陵蛮既已据高凭险,又适逢汛期,沅江暴涨,水势湍急,船只无法逆流而上。如此水陆皆闭,汉军顿时陷入困境,动弹不得。

糟糕了,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一时可如何奈何得了蛮军?兵法曰:“敌先居地险,不可攻。”马援一声长叹,看来,自己又被拖入一场持久战了。

陷入困境倒也没什么,问题是这一片山泽实在不是人待的地方。一眼望去,但见密林蒙烟、老树苍藤、险滩迭起、乱石密布,一切都笼罩在晦暗而又粘稠的云雾与瘴气之中,白天照不进阳光,晚上看不见星辰,还有体型大到夸张、令人毛骨悚然的蟒蛇、蟾蜍,以及各种各样形貌古怪的黄蜂、蜈蚣、蝎子、蜘蛛等毒虫,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跳到你的军帐之中,给予你致命一击!这种破地方,别说人了,就连鸟兽来了都得哭!

据崔豹《古今注》,当马援被困在壶头山下武溪之畔,见得此险恶环境,又听得门生在旁吹起横笛,不由大发感慨,作歌《武溪深》和道:

滔滔武溪一何深。

鸟飞不度。兽不敢临。

嗟哉,武溪多毒淫。

笛声愁怨,悲歌慷慨,左右闻之,莫不流涕,皆愿舍死杀贼,以早日凯旋回京。

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进入了危险的夏季,山林湿热,酷暑难耐,毒虫横行,瘴疠肆虐,十二郡中原士卒可就遭了罪了,很多人不服水土,搞得头晕身重,上吐下泻,浑身无力,严重者甚至染疫(主要是由虐蚊叮咬感染的疟疾)而死。就连马援本人也中了招,病到昏天黑地,几至不能起身。

诸将无奈,只得在河岸边开凿洞穴,将马援与其他病卒抬进洞内避暑并隔离。《沅陵县志》说这些山洞“宽广高阔可容二席,外顶状似坟墓,土人因呼曰生墓坟。”真是不好的征兆,整支军队也士气低落,哀鸿遍野。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据民间传说,正在此时,当地老百姓献上了一贴祛除瘟疫的祖传秘方“五味汤”:即取茶叶、生姜、茱萸、绿豆、大米和食盐,磨成粉以开水冲食,治好了不少染疾的汉军将士。据说这种保健型饮品也就是今天的湘西名产“擂茶”。正如《桃花源县志》所载“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马援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原来在如此激烈的民族冲突之下,却也能培育出如此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既然有百姓的支持,马援觉得自己还没输,不仅没输,反而胜利在望。因为在双方僵持不动的情形下,汉军虽不得前行,蛮军同时也被锁住了咽喉。只要继续耗下去,对方供给一旦断绝,胜利便送上门来。这场战争,实质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蛮军首领相单程见汉军始终不退,心中甚是焦躁,便派兵在山顶日夜鼓噪骚扰,弄得汉军将士也越发疲闷,怨声连连。马援虽重病,旦深知军心重要,所以每当此时,他就会身着一件麻布单衣,强拖到洞外,步履蹒跚的查看敌情,大汗淋漓的给将士们训话鼓劲儿。将士们见状无不流涕,为马援之顽强意志与打不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可有一个人,一点儿不感动,不仅不感动,反而觉得马援咎由自取,还连累大伙,当真是可恶之极,必须报告皇帝予以严惩。

这个人,正是之前行军路线未被采纳因而日夜抱怨的副将耿舒。耿舒是北方人,生长于辽东寒冷之地,哪里能受得湘西湿热气候,他本立功而来,却被困在山下饱尝艰苦,心中当然更恨马援,于是通过哥哥耿弇向刘秀告了一状,言:“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且坐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

耿舒的战绩并不比马援逊色,他曾平代郡、彭宠之乱,还曾击退流民军二十多万人,并北抗匈奴,斩杀匈奴二王。耿舒既是良将,又是耿弇的弟弟,他的意见在刘秀心中分量很重。所以刘秀很生气,心中对马援顿时改观:“不派你去,你争着要去,派了你去,又没给朕争气,真丢人!!”

果如马援出征前预见——此次南征最可怕的不是凶悍苗蛮的明枪,而竟是自己这边朝中小人的暗箭。皇帝近臣猛于强虏,这便是中国历代名将的悲哀。

于是,刘秀命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车南下至前线责问马援,若马援真有坐失军机之罪,便夺其兵权,代为监军,主持大局。梁松闻诏大喜:“哈哈,马援老儿你终于落在了我的手里,这下可有的你好受!”

然而,梁松没想到,他这机会还是来的太迟了,历史注定要成全马援一个完美的战死疆场,而只留给他一个报复死人的机会。

原来,由于马援不好好休养病体,日夜奔走战场,加之年事已高,几番折腾下来终于支撑不住。一个酷热到让人发疯的正午,马援病情恶化,陷入弥留,在左右一片的哭泣声中,他却一声大喊:“援今得马革裹尸,不负前言,生无所憾,不亦快哉!诸君奈何显小儿女之态!”

这正是浩然神风,英雄无悔!千载以后,仍让人荡气回肠,满淌男儿之泪。

是夜,马援回光返照,起身走出洞外,凄然北望,喃喃的谁也不知他说些什么。左右上前劝解,但老将军的意识已渐模糊,根本听不进去。至凌晨时分,马援忽然在洞口倒地不起,呼吸急促,双眼茫然,抬进洞内后随即逝世,时年六十三岁。

据南北朝鲍坚《武陵记》所载,传说马援去世后,其所居山洞内竟出现一条百斛船大的巨蟒,乡民传言这便是马援英灵所化,因受小人之谗,故不肯魂归京师。此神怪无稽之谈,大家听听便罢,不必当真。然而从此以后,湘西地区的民众对于马援的敬畏与崇拜却世代相承、与日俱增,什么马公洲、军牧村、马波渡、马波湖之类的纪念地名不可胜数。另据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到了唐代之时,当地百姓仍未忘马援威德,而“妇人皆用方素蒙首,屈两角系脑后,云为伏波将军持服。鼎澧之民率皆如此。”清康熙年间,徐炯奉命巡视云南,路经武陵,还发现“村里每立马伏波庙”。其香火两千年后,竟仍然弥漫乡野农社。

沈从文先生在他很多作品中都提过他家乡湘西有一个伏波宫,说沅江中有个三十六里青浪滩,是五溪水域最险恶的急流险滩,其滩脚就有个敬奉马援的大庙,即伏波宫也。行船人在冲滩前,都要先到这宫里,烧纸献牲,祭奠马援将军,求将军保佑平安。传说在宫外岩磡下,还有一块桌面大小的赤色“鸡血石”,便是被这长年累月的献祭牲血所染红。将军本来就同情那些在青浪滩九死一生的驾船人,因此大受感动,差遣七千疫死的将士,化成七千红嘴红脚的乌鸦,从庙里飞出来护送船只过滩。而每当这个时侯,船夫们就会拿出事先准备的饭食糕饼,抛向空中,这些小乌鸦就在空中接着,把它吃了。当此时刻,七千乌鸦,遮天蔽日,犹如闪着点点红光的乌云,缓缓飘在在船队两侧,为行船人保驾护航,蔚为壮观。等船只总算驶出‘阴司岩’,过了青浪滩,船上人这才透出一口长气,一齐跪倒在船头上,向渐渐飞远的乌鸦磕头长拜,感谢将军的神兵护佑,让大家化险为夷,平安过滩。

一个外来侵入者,按理会受到土著的诅咒,但马援怀柔恩威、不滥杀戮,竟而成为了当地广泛崇拜的民间偶像。少数民族这种风俗现象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深思。在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问题上,马援实为一先驱也。他的后裔马英九应该多多学学祖先。

图:沅江伏波宫

梁松来到壶头山,发现马援已死,心中大为失望。为了排解这番失望,他开始极力罗织马援罪证,说他沽名钓誉、贪功误国。刘秀闻奏大怒,立刻收缴马援新息侯位,并诏令副将马武等人上奏详情,以定马援之罪。

但就在这个时候,搞笑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蛮军与汉军在壶头山相持数月,既不能取胜,又不得脱身,以至饥困不堪,最后竟杀死了他们的大帅相单程等人,主动向汉军乞降。平蛮一役在马援身后,忽以胜利结局。

梁松觉得很尴尬,这仗咋这么快就打赢了呢?这岂不说明马援原先战略是正确的吗?不行,我要再想些法儿来搞臭他,至少得让他家人从此抬不起头来,否则怎么对得起我这张脸!

正在焦躁,梁松忽想起几年前一桩旧事,眼睛一转儿计上心来,心想这下你马家还不彻底完蛋!哈哈,马援老儿,你以为你死了就没事儿了吗?你错了,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所谓父债子偿,总之,我梁松定要让你声名尽毁,遗臭青史,子孙万代永无出头之日!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马援出征交趾之时,为防御瘴气对于部队的大量非战斗性减员,多方讨教当地土著,终于得到一种叫“薏苡”的植物,俗称“薏米”,禾杆粗壮,分枝茂密,看上去有点像没有长起来的玉米,仔细瞧却发现它珠圆玉润,一簇簇挂着很是养眼。

不仅养眼,而且还养身。

据《神农本草经》等古医书记载,薏苡甘淡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利尿、排脓消痈、除痹去湿等功用,不仅能强筋益气、轻身省欲,增强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南方传染病的作用;还可消除水肿、美容护发,改善皮肤粗糙、粉刺、雀斑、疙瘩等状况,使您白里透红、与众不同。此外,它还非常容易消化,不会给肠胃增加负担。其功用之多,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身,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不过这好东西极易栽种,适应性强,全国很多地方都可见,价格并不高,也算不上什么稀奇物件。据蜀人杨雄《蜀王本纪》、会稽人赵晔《吴越春秋》、王充《论衡》等东汉初年古籍的记载,当年夏禹的母亲女嬉就是因为吞食了薏苡之后诞下了禹,姒姓氏族亦由此而得名(注2)。总之,薏苡是中国南方常见之物,且在东汉时颇为流行。

不过,由于交趾的薏苡果实尤为硕大,品种极好,马援班师回京时便拉回整整一车来,准备作为良种,把它移栽在中原地区,并予以推广,惠及百姓。也算为发展中医学做点贡献吧!

可没想到马援这下捅篓子了,原来洛阳人没见过这么大个儿的薏苡,但觉此物圆润洁白又饱满,莫非南海明珠一类的宝物?于是京师权贵们坐不住了,他们认定马援是借出去打仗之机,在地方上狠狠捞了一笔。当然,千里出征只为钱,这无可厚非,只是你马援总不好意思独吞吧,怎么也该给我们也意思意思?

可怜马援,不明其中“玄妙”,所以没有意思意思,结果莫名其妙又得罪了一大帮人。

马援是皇帝跟前大红人,这点小“玄妙”其实也没什么!然而,除了“玄妙”,各中还有更大更深更可怕的内幕,请看《后汉书·贾琮传》所载:“旧交阯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长吏肆虐,侵渔百姓。故吏民怨叛。”

现在知道交趾一带为何老反叛、老要争取独立了吧!呜呼,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也。现在也知道马援为何这么不讨权贵们喜欢了吧!根本不是什么被人误会搜刮珍宝,而恰恰是由于他没有随波逐流、搜刮民财而“孝敬”大伙之故。

没办法,马援从头到尾就是这样的臭脾气。据袁宏《后汉纪》载,马援待人,只重才学品性,而从不看出身贵贱。这位老爷子就是一个异类——身在权贵中,却一点儿不讲权贵之间的潜规则——唉,这一点才真正要命!

当然,由于当时马援正受刘秀宠信,权贵们察言观色,所以也不敢向皇帝告状,只能暗地里怨望忌妒,偷偷骂马援两句不识好歹罢了。

而如今马援已死,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件事正好可以翻出来好好做笔文章!

于是,梁松纠集了帮权贵子弟,以及因被马援盖过风头而心怀不满的老将马武,一同上书弹劾马援伐交趾时曾搜刮地方,满载了一车明珠、文犀等珍宝回家,此乃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欺君罔上,罪不容恕!

而刘秀看过奏章后,也不加详查,便在朝廷上大发雷霆,痛斥马援老而为贼,不是东西!又命将其罪交三公府议处,家属待罪侯查。

刘秀生性谨厚,一向善待功臣,且每每宥其小过,可这次偏偏失去常态、不可理喻、大动肝火,这也着实吓傻了马援家眷们,以致不敢把老将军的尸体送回故里祖坟安葬,而只能将其草草埋在洛阳城西郊的一片荒地里。更悲剧的是,马援知交故友遍天下,此时竟无一人敢来吊唁送葬,更别说为他出头求情。

太史公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马援为人慷慨重义,常散尽家财于故旧宾客,可一旦死后失势,竟无一人肯挺身相助,全都自动变哑巴。可见世态炎凉,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不要说我悲观,社会真实之残酷,远超大家想象。

看到这种情况,马氏全家老小更是惶怖难安,最后只得用草绳自缚,串在一起,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前请罪,叩头出血,哭声连天。

读史至此,令人唏嘘。老将军在黄泉之下若见此情景,能否甘心瞑目?

刘秀看到马家一大堆人跪在宫门口,心里也挺不是滋味,怪尴尬的,便让人把梁松的奏章拿去给马家人看。马老夫人颤抖着捡起奏章,一看之下终于难忍心中悲愤,仰天哭号着大叫冤枉起来。一车薏苡,奈何变成一车明珠,吃了五年多的东西还能被人诬陷为赃物,这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于是,马家接连上书诉冤,一共上了六次,言辞凄切,字字泣血,一个劲的哀求,刘秀这才稍息雷霆之怒,勉强同意将马援棺柩运回祖茔安葬。

明代刘伯温曾叹:“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多年君臣,相处甚欢,到最后刘秀却如此不信任马援。为何?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马援贪功好战,与刘秀之柔道精神相悖,故君臣间暗生罅隙,只不过从来没有表露出来而已。

第二,女婿梁松与老将马武都是刘秀心腹与亲信,梁松更是刘秀死前遗诏中的辅政大臣,由此可见亲疏有别,即便光武竟也不能免俗。何况刘秀老了。人老了,护犊子,耳根软。

第三,马援来自敌对阵营,属于半路投诚、孤身投效洛阳,无人引荐,无党无派,如今又犯了众怒。为朝臣团结考虑,刘秀自然只能维护多数派。这便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厉害了。

读史至此,一声长叹。《论语》里虽说君子群而无党,但圣人的话有时在官场是行不通的。官场这玩意儿是很微妙,潜规则里讲究互相帮助,你从不徇私帮人,那出事儿了谁又肯来帮你?官场从来没有活雷锋,只有一个一个的圈子,你必须选一个进去,跟人抱团结党,否则就是异类,总有一天会被“清理门户”。

不要说我悲观,官场真实之残酷,远超大家想象。

经过这件事情的打击,马援老妻蔺氏悲伤过度,不久竟恍惚成疾、精神失常了;又有其幼子马客卿,从小心智沉敏,六岁便可以应酬公卿,专对宾客,被马援认为有将相之器,后也早夭;此时此刻,整个马家一片惨淡,原来宾客盈门的伏波将军府,如今是无人问津,秋风萧瑟,整个儿败落了。

明代谢诏有诗云“天遣英雄佐国优,君王薄义信谗谋。十年苦战功劳没,一旦翻啣薏苡仇。青史漫劳书将略,重泉不复见宸游。诗成忍向荒坟吊,月色寒波总是愁。”马援之悲,可以说震动了后世无数同病相怜的委屈者!

然而就在这一片的万马齐喑中,却仍有一人、只此一人,冒死挺身而出,上书朝廷为马援道不平。

这个人,竟是马援一直很看不起的、那个只当了一辈子县令的老乡朱勃。

原来,马援虽看不起朱勃,朱勃却一直非常敬重马援,这是一个真正的儒家君子、性情中人。当他听说马援的遭遇后,心内不由泛起一阵悲凉、不平与凄楚,只觉百感交集,于是奋笔疾书,写出了一篇让他流芳青史的著名奏章《诣阙上书理马援》。

朱勃在上书中,首先回顾了马援一生之功劳与苦劳,言其“拔自西州,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孤立凉州群贵之间,旁无一言之佐,而弛深渊,入虎口,岂顾自计哉!建武八年,陛下亲征隗嚣,国计狐疑,大军未集,马援及时赶到,上建宜进之策,卒破西州。后吴汉败退,陇路断绝,唯独狄道坚守不下,士民饥饿疲劳,命在旦夕,马援又奉诏出使西方,镇慰边众,招集豪杰,劝诱羌戎,谋如涌泉,势如转规,遂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终保大军无损,进而挥师猛击,因粮敌人,陇西略平。不久大军南下伐蜀,马援孤悬陇西,却以弱卒独守空郡,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缘入山谷,猛怒力战,飞矢贯胫;数载之后,又出征交阯,土多瘴气,遂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终斩灭征侧,克平一州;直至花甲之年,间复南讨,立陷临乡,师已有业,未竟而死;吏士虽疫,亦不独存。此真精忠报国、至死不渝之良将也!”

然后,朱勃极言马援之平蛮指挥无误,解释说:“夫战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败,深入攻敌未必为得,迟疑不进未必为非,人情岂乐久屯绝地,而不欲生归哉!”

接着,朱勃又悲叹道:“马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间关险难,触冒万死,结果却名灭爵绝,国土不传,海内不知其过,百姓未闻其毁,突遇三人成虎,横被诬罔之谗,家属闭门绝客,怨隙并兴,宗亲怖栗,死者不能自辩,生者又莫为之讼,臣窃伤之!又明主重于用赏,轻于用刑。望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总之,马援乃死于国事的烈士,还请皇帝与公卿重新评断其功过,考虑是否恢复其爵位,以塞海内之怨望。”

刘秀看了朱勃这封言辞恳切、感人至深的上书,又想起马援与自己的点点滴滴,不由低首无言,心中怅然,感觉自己做的有点过分。

冷静下来想,马援这人确实忠心耿耿,一心只为朝廷打算,否则又怎肯舍弃洛阳的妻子家小,而以年老之躯深入不毛之地,为国百战无悔,直到病殁疆场呢?何况马援当年避乱于凉州牧羊,短短数年聚得牛、马、羊数千头、粮谷数万斛,他却尽数施赈亲友,此等豪士怎么可能贪污谋私,掠夺民脂民膏呢?

正所谓“马革不辞捐绝徼,骊珠宁复秽征轺?”刘秀越想越觉得惭愧。

另外,马援之前进军壶头,是光武帝刘秀亲自批准的作战方案。如果说这是失策,那么刘秀自己也难辞其咎。再说后来仗不是打赢了么?马援又何罪之有?

整个夜晚,刘秀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朱勃奏章,默默闷愁,悔思无及。

唉,伏波不负国家,然朕负伏波矣!

这下,刘秀该为马援平反了吧,奇怪并没有。马援之子仍然不得嗣封爵位,马援葬后亦无朝廷一言赠恤明文。齿冷至此,究其原因,不过又是刘秀帝王权术在作祟罢了。

原来,马援死后,马家失势,地位一落千丈,屡为京师权贵所侵侮。其女本已许配窦家,此时也被迫辞去婚约。愤懑之下,马家便想碰碰运气,将三个女儿全都送进宫去,服侍太子与诸王,或有出头之日。刘秀对马援本已歉疚,同时又想在洛阳权贵之间求得势力平衡,于是心生一计,决定培植马家为新外戚!结果,马小丫头入选太子宫成为侍妾。这位马小丫头可不得了,不仅遗传了父亲优良基因,长的身材高挑(七尺二寸),方口、美发,非常之漂亮;同时又继承了父亲的道德品质(后谥号“明德”),为人孝顺婉静,聪敏好学,文化水平极高,不仅能颂《易》,好读《春秋》《楚辞》,还善《周官》《董仲舒书》(后来还成了中国最早的女史家,著有《显宗起居注》),所以时来运转、很得皇后阴丽华与太子刘庄的宠爱。事情已然内定,所以马援也就别忙着平反了,一切尽在不言中,拖下去吧!

说到底,马援的冤情不过是洛阳各大政治集团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吧!而马家的失势与得势,也尽缘自于此。

十余年后,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位为显宗汉明帝;又过数年,至永平三年(公元60年),马小姑娘被太后阴丽华亲点为皇后(注3),这下马援总该平反了吧,还是没有。当时,明帝为纪念东汉中兴功臣,而以宣帝麒麟阁故事,在洛阳南宫前殿云台殿内画上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奇怪的是,这二十八将中连马援的副将刘隆、马武之辈都赫然在列,却偏偏没有马援的名字。这下连皇弟东平王刘苍都觉得说不过去了,于是问明帝:“伏波将军功劳甚大,何故不画图像?”明帝笑而不答。

原因嘛很简单,不过还是抑制外戚的帝王权术老套路罢了。

在刘秀父子看来:外戚就该夹起尾巴做人,不能让他们太威风,当年王莽的前车可鉴哪!选个已失势的马氏家族为外戚,其深意正在于此。

所以,历明帝一朝,包括马氏在内的各家外戚都没有得到重用,最多位止九卿,并无特殊恩遇。

另外,马援不入云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个纠结了刘秀一辈子的东西:谶纬。

原来,“云台二十八将”本是附会强华所谓“赤伏符”的,即“四七之际火为主”,所以在列者必须是辅助刘秀在鄗县登基时的功臣。而马援乃之后归汉,自然不能列入。此谶纬之术,玄妙不可言,所以刘庄笑而不答。范晔《后汉书》说刘庄这是避亲示公,明显史家春秋笔法。

马皇后被封的第二年,永平四年(61年)冬,梁松被告发“飞书诽谤”,下狱论死,国除。所谓“飞书”,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即今匿名书也。看来,梁松从当年陷害马援,到后来担任太仆期间,一直都在大搞匿名信诽谤造谣、诛锄异己,这就是个真正的小人,天天惹事生非,杀他可谓大快人心。

此外,梁松的兄弟、妻儿等家属也被牵连发配九真郡,也就是梁松当年诬告马援收受明珠的地方,当真讽刺。

看来,在对待贵戚上,明帝还是比刘秀要手狠一些,除了梁松,窦家的窦林、窦穆、窦宣、窦勋,以及阴家的阴丰(阴太后侄子)等人也都因违反法律而被汉明帝严惩。故史书称:“(汉明)帝尤任文法,总揽威柄,权不借下……断狱得情,号居前世之十二。”(华峤《后汉书》)

这样又过了十几年,刘庄去世,其子章帝刘炟即位,这才开始为马太后家平反,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成侯,以谥法曰:“危身奉上曰忠,安民立政曰成”;不久,马援的二儿子马防也得到重用,而立平羌大功,得拜车骑将军,银印青绶,位比三公;其余数子也得到封侯。至此,马援的冤屈才彻底昭雪而大白于天下。说到底,还是权力主宰一切。

马援被平反之后,自东汉以降,岭南越人与湘西苗人感念这位不畏艰险、仁厚爱民的好将军,陆续在湖南、海南、两广、甚至越南某些地方都为马援修建祠庙,以为伏波大神,广加崇祀,代代不绝。其中著名者有桂林伏波庙,其祭文言:“遗德不忘,爱留社里,筑庙以祭,人敬其鬼,久而若新,千岁不毁。”还有钦州伏波庙,“马援殿下配有大铜鼓、大铁钟各一,祭祀时呜钟擂鼓,声闻数里。凡过往商渔各船,均遥望拜祭,或泊船登岸瞻仰,所送匾额彩幔等,琳琅满目。”

讲什么化征服为融合,光说没用,要先做到马援由人到神、且“所过遍布伏波庙”这种地步才算。

再过数百年,至宋神宗元丰六年,宋政府为激励忠义,追封屈原为忠洁侯、马援为忠显王;徽宗宣和年间又加谥号“佑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再加“灵济”,称“佑顺灵济忠显王”。至此,马援从民间神祗,又上升为官方偶像与民族英雄,为千秋万世所敬仰崇拜。直至明代,中央政府更以马援“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酋,能掉大患”而将其纳入官方正统祀典,赋予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从此在中国,若不是熟读史书的饱学之士,未必知道吴汉耿弇等云台二十八将,但论起伏波老将军马援,那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名气比光武帝还大。

这正是:千载伏波庙犹在,汉朝何处有云台?将粉诸君休感伤,薏苡明珠又何奈。

注1:亦称弛刑士,或简称为弛刑、免刑。弛刑即解除钳、釱等刑具。刑徒逢赦或以戍边赎罪,均可改为弛刑。自东汉政府废除了征兵制后,便开始大量以弛刑士减罪从军,以节省军费开支。

注2:二里头考古人员则认为,姒的“以”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写法是蜷曲的蛇形,这可能是代表了二里头夏人的图腾绿松石龙。参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1号巨型坑的勘探与发掘》,《考古》2015年第十二期。

注3:选立皇后的时候,竞争者还有阴贵人、贾贵人等嫔妃,其中贾贵人生章帝,阴贵人则是阴丽华的侄女,且生有一子梁王刘畅,而马氏无子,按理皇后怎么也轮不到马氏,但阴丽华表示:“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一句话还是选定了马氏。

1 阅读:5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