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苏东坡以天下为己任,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

哄动这史记 2024-02-21 09:01:16

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他,出身名门,二十一岁因一篇会试文章名动京师,踏入仕途,一生共担任八个地方的一把手,官至二品大员礼部尚书。

他,屡遭不幸,中年丧妻,老来丧子,一场冤狱,差点夺去他的性命。之后被朝廷一贬再贬,甚至去了当时的不毛之地海南,历数中国古代名士,这样悲惨的际遇并不多见。

但他,在诗词、书画、散文、政绩、美食方面皆有突出贡献,堪称中国古代“第一男神”,一篇流传至今的赤壁赋,更是被奉为旷世杰作。

他的故事,起伏跌宕,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他的人生,是部传奇,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啧啧称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代文豪苏轼的一生。

诗书大家,少年得志

如果说人的“出厂设置”可以任由选择的话,相信许多人都愿意降生到苏轼这样的家庭。

在四川眉山,苏家可算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其远祖乃赫赫有名的初唐重臣苏味道,那个被誉为“文章四友”之一的杰出诗人。

因此,在这样一种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中,到了苏轼之父苏洵这一代,仍属文化圈中的顶流,苏洵对自宋以来的古文推动产生深远影响,在当时文化界也是颇有声望。

年少的苏轼就是在这样一种家族文化渊源深厚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出身名门闺秀的母亲程氏对苏轼的教育很是上心,在苏轼很小的时候,就让其将东汉名士范谤当成学习的榜样。

此外,家风方面,苏洵也颇为上心,苏洵一生共育有二子,除了长子苏轼外,还有次子苏辙。“轼”为车前扶手,“辙”为车后轮印,父亲在取名方面就饱含“兄弟友爱,和衷共济”的良苦用心,这一点全都被弟兄两接收到了,乃至弟兄两的关系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相互扶持帮衬的亲密关系,这一点,让晚年落魄的苏轼在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慰藉。

苏轼在二十一岁那年跟随父亲、弟弟进京参加会试,初生牛犊的苏轼首次入京,便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应试作文得到时任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其文中的那段关于“皋陶日杀三人,舜日赦免三日”的记叙还引起主考官们的激烈讨论,最后,一打听才得知此乃苏轼凭空杜撰。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受到苏轼不拘小节,豪迈不羁的个性特点,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他的一个主要原因,总之,对于恩师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拔苏轼感恩在心,也正是这一点,让他遭受到了人生之中最为严重的无妄之灾!

接连厄运,坦然面对

正当苏轼踌躇满志,一展抱负的时候,母亲程氏病逝的噩耗犹如一记晴天霹雳,一下子让苏轼的心情跌落低谷。

母亲程氏对苏轼而言,影响很大。少年苏轼正是在母亲孜孜不倦的谆谆教诲下,方能享受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无限快意。

按照古代规定,父母丧亡,必须在家守孝三年,方可还朝续任。于是,苏轼带着深深的哀伤跟随父亲,与弟弟,为母亲守丧。

丧期满后,苏轼被朝廷授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两年后,又在恩师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了制科考试。这是一种由天子直接出题并阅卷的特殊考试,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专门设置,而苏轼在这场考试中,位列第三等(前二等为虚设),成为百年以来,首位取得最高荣誉之人,他也因此被授予了凤翔判官一职。

但是,偏偏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此期间,与他相依相守了十一年的爱妻王弗病逝,这对于苏轼来说,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沉痛打击。

王弗出身名门大家,其父乃是青神乡贡进士王方。王方在中岩书院执教时,有一天,苏洵便带着苏轼到访,书院内有一水池,池内鱼儿畅游,惹人心醉。

王方遂提议让在场文士为池题名,当许多人交上自己的答案后,王方都不满意,惟有苏轼题的“唤鱼池”让王方击节称赏,让人惊叹的是,王方之女王弗竟然与苏轼题的一模一样,这不禁让人感叹: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必然有种强大的磁场,让二者心意神奇相通。

除了母亲程氏外,王弗可谓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不仅知书达理,而且学识颇丰,青年时代的苏轼每每遇到疑惑不解时,多是王弗在旁提醒,方才让苏轼恍然大悟。可以说,若没有王弗这位贤内助,苏轼的人生将黯淡许多。

可如今,仅仅相处了十一年的爱妻就弃他而去,将他一个人抛掷在这冷冷清清,浑浑浊浊的人世间,想到此处,不禁悲从中来,提笔怆然写下那时名扬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一字一句,都浸透着苏轼对亡妻的无限哀思,此后很长时间,苏轼都对情欲之事不感兴趣,在思想上也逐渐倾向佛道文化。

然而,上天对苏轼的考验还仅仅是个开始,就在王弗去世的次年,五十七岁的苏洵又溘然长逝,苏轼兄弟不得不为此再次丁忧三年,但当守孝期满,当苏轼重返朝堂之上时,此时的时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新派重臣王安石正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这遭到了朝中许多“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其中欧阳修也在其中,刚刚重返朝堂的苏轼自然与恩师保持同一战线,于是,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新派官员们寻找一切机会打压排挤苏轼。而就在1079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苏轼时任湖州知州。此间,他写了一篇题为《湖州谢上表》的述职报告,其中却因注入过多的感情色彩,而让新党官员们终于找得到了一个极佳的攻讦切入口。

文中“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一些过激言论被新党诬为藐视朝廷,攻击圣上的重大罪名,按律理应处斩,最后多亏太后与早已赋闲在家的王安石求情,苏轼才得以死里逃生。

但终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从该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起,苏轼被足足关了一百零三天,期间近乎每过十来天,便要遭受一次廷仗之刑。在“刑不上大夫”的宋朝,这种脱掉裤子挨板子的刑罚,对于苏轼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然而,厄运并没有因苏轼的羞愤而终止,他被贬谪黄州任团练使,这是一种毫无实权的低级官阶。此刻的苏轼终于明白了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真正含义,心灰意懒的他对于仕途已颓然无趣,反倒将主要精力放在寄情山水,创作诗文上。

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文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贬官文化”,苏轼被贬谪边陲,远离政治漩涡,反倒心胸变得开阔起来!

在此期间,为排解心中苦闷,苏轼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很多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五年后,又一个重大的人生打击向苏轼身上重重砸来!就在他改任汝州知州的途中,还不满一岁的小儿苏遁不幸夭折,苏轼为此伤悼不已。

但人生之路即便再艰辛坎坷,就算跪着也必须走完!由于心力交瘁,苏轼向朝廷请求,暂不赴任,到弟弟所在的常州小住一段时间,也正是在此时,他得到了弟弟苏辙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但命运的齿轮在苏轼这里像是失去了机油一般,每到一段时期,都会突然卡壳乱序一会儿,让人猝不及防,黯然神伤。

已渐渐迈入老年的苏轼仍是得不到命运之神的照顾,此时,他还要接受人生之中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远谪海南!

儒释相济,笑对人生

1089年,旧党得势后,苏轼也得到了重新重用,这可能是苏轼最后的高光时刻。他被朝廷授以龙图阁大学士,再次出任杭州知州。

在此期间,他创办了史上第一所民间医馆,自掏腰包黄金五十两,为杭州穷苦百姓治疗,得到百姓们的一致称颂。

而当他看到每年因钱塘江水涨潮而祸害百姓时,他便经过实地勘察,将位于茅山与盐桥的两条河道疏通,然后再在合适位置修建堤坝,如此一来,历年的洪涝灾害终于得到了彻底治理,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随后,他又命人在河堤两旁遍种芙蓉、杨柳,至今,苏堤都是杭州的一道靓丽风景,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瞻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年苏轼还命人在西湖种菱,这样便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然后苏轼又将这笔收入再次作为以后堤坝的维修费用,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才使得苏堤年年坚固如新,经年累月护佑杭州百姓平安、顺遂!

然而,获得百姓良好口碑的苏轼,却随着高太后去世,哲宗即位迎来人生最后的低谷!1094年,快到花甲之年的苏轼被贬惠州,当时,这里属于一毛不拔的瘴厉之地,因此,被贬此地就如同被判死刑,由此可见,这对于垂垂老矣的苏轼来说,是一次多么深重的打击!

然而,苏轼已然经历了数次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因此,对于身处恶劣艰苦的环境,苏轼似乎毫不介意,反而有种远离政治漩涡,浪迹天涯的庆幸与畅意!

其实,自从妻子王弗去世后,苏轼便开始了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在学佛的过程中,不仅让他修炼出乐观旷达的心性,也让他悟透人生真谛,开始懂得用随遇而安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苦难!

因此,在三年后的1097年,当苏轼被贬往人生的最后一站——海南儋州时,面对比惠州还要恶劣的自然条件,苏轼心中毫无悲切之意。他在这里办学兴教,让处在这穷乡僻壤之中的孩子们,首次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在苏轼的悉心培养下,海南诞生了大宋朝第一位进士——符确!

除此之外,苏轼在生活上也毫不亏待自己,他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识,在海南岛上修路搭桥,凿井垦荒,至今,在海南岛上,还尚存苏东坡留下的许多遗迹,如:东坡村、东坡井等。

1101年8月24日。六十六岁的苏轼病逝常州,南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

结语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耀眼光茫足以让世人为之惊叹!余光中先生谓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大唐,笔者却想说:少了苏轼,整个北宋都将黯淡无光!

面对人生重重低谷,外儒内佛的苏轼会用坚毅的目光告诉你:即便身处黑暗,我心依旧光明!

参考资料:

《苏东坡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