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报道,欧盟委员会计划使用5亿欧元的欧盟预算把欧盟的炮弹年产能提高至100万枚。该计划预计会在一年时间里翻新榴弹炮弹药生产线和导弹生产线,同时改进旧弹药和发射药。
根据欧盟各国的协议,欧盟的5亿欧元将为该计划提供一半的资金支持,剩余的一半将由欧盟各国自行承担,这意味着计划的总预算是10亿欧元。
同时,美国早在2022年12月就推出了被评价为激进的弹药增产计划,内容为在5年内,把美国的弹药产量逐渐从月产14000枚增产到月产85000枚。
而北约的对手,俄罗斯则一直维持着稳定的弹药供给。欧盟公开的数据是俄军炮兵一天会消耗欧洲一个月的弹药总产能。这代表着西方传统的快速反应精确打击的模式也不是现代战争的答案。
结合最近北约各国的动向,不难看出西方阵营开始意识到己方的弹药供应的问题并着手开始改进。然而西方一直走在军事研究的前沿,那么就只能西方完全错估了局势的发展。
注意,提高弹药产能是一件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很难的事。著名的英国政治家张伯伦能当首相,就是因为他在一战期间力挽狂澜满足了前线的弹药需求。
现代榴弹炮弹药固然先进,但是炮弹的生产线还是高度依赖熟练工人。整个军工产业都是如此,高大上且昂贵的装备从生产线角度来说不如日常生活用品先进。
然而现在西方早已不是一战二战时的西方。自从苏联解体后,西方失去了直接威胁,便开始了大规模裁军。裁军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西方的军工产业因为没有订单而大量萎缩。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也开始逐渐把成本越来越高的制造业往国外成本低的国家转移。这进一步导致了西方工业的整体萎缩。从理论上看,只保留高精制造业是一个健康的产业结构。但是在实操下,这样的结构反而危机重重。
那么军事工业和工业都萎缩的西方,又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对军事工业的升级呢?这么看,以往被鄙视的苏式大集团作战理念,反而比西方的军事理论更加适应现代战争一些。
西方还要面临的是自己的经济能不能支撑这样的国防压力?同时这次军工产业升级又可以持续多久?这一切都取决于俄乌战争还要打多久,或者说还能打多久。
笔者大胆猜测,西方并没有意识到乌军可以撑到现在。诚然,乌军的表现出乎了全世界的预料。但是西方现在的应对更像是乌军能撑一天是一天。所以,笔者猜测,西方的底线画在东欧各国上,而乌克兰的作用是作为消耗品能耗多久耗多久。
那么这就意味着,西方在为再次直面俄罗斯做准备。但是西方现在面临着高通胀、经济发展缓慢和金融结构脆弱这3大经济问题。同时在工业生产上面临着工业萎缩和产业工人严重不足这2大问题。
诚然,投资军工能促进就业和工业。但是这次的升级是基于乌军巨大的弹药消耗。同时俄乌很难进入长时间的僵持阶段,因为僵持阶段意味着和谈的可能。
这意味着,西方即使完成弹药产能升级,又会面临着弹药消耗和弹药储存的双重问题。而这一切,又只是西方国防混乱的小开场而已。俄乌战争无论结果如何,西方都必须在国防战略和经济利益中做一个取舍。
西方要么放弃既有的敌视俄罗斯的策略,要么在和俄罗斯敌对的策略下一路走到黑。而这两种策略无论西方选择哪个,俄罗斯都是占优的,因为俄罗斯一直就奉行着大集团大消耗的国防策略。
但是西方明显没有做好再次直面俄罗斯的准备。自从苏联解体后,西方的军队就开始往小规模快速打击发展。从小规模快速打击再回到传统的大集团部队,再加上现代军事的信息化要求,这对西方的经济会是不小的压力。同时军队规模的扩大引发的西方国内舆论的反战情绪,又会是一个不小的阻力。
一个更需要回答但是在西方鲜有被提及的问题是,欧洲一定要和俄罗斯敌对吗?欧洲和俄罗斯的矛盾就一定不能调和吗?但是就如日本韩国亲美派占主导一样,欧洲的敌俄派占主导。于是可能的最优解成了唯一的解。
当然,你可以把这一切都推到对俄乌局势的误判上。但是正是这种误判,构成了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东欧局势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持续关注,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