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西海岸新区之后,青岛又一区也在密集引入大学。
6月22日,我国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康复大学正式揭牌。
此前6月20日,康复大学发布了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批招生专业为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面向山东、河北、江苏、河南、湖南这5个省份招生。其中,面向山东招收226人。
再往前,曾计划搬迁到莱西的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兜兜转转之后最终落到城阳,新校区选址于城阳上马街道。
加上目前的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城市学院和今年首度本科招生的康复大学,若海都学院后续建成完成搬迁,城阳区高校数量将增加到4所。
与高校合作方面,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与城阳合作建设创新发展基地,目前城阳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优势学科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方总部落户城阳,将建设中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基地。
将来,高校建设和新兴产业引进齐头并进,可能会是城阳经济最鲜明的标签。
实际上,这也是城阳被划入青岛主城区后发展逻辑转变的必然。
当前,城阳产业发展正发生两个变化——
一是积极培育储能、集成电路两大核心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从过去轨道交通产业“一家独大”向“三足鼎立”迈进。
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现,最直观地体现在科技企业数量方面,城阳高新技术企业、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A股上市公司数量等都位列全市第1,创新发展后劲足。
在这一过程中,城阳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更高,引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校资源、扩充高层次人才储备,已十分必要。
除了产业的高端化布局,城阳要加快融入主城区,还要在城市软实力等方面再下力气,尤其在教育、医疗配套,以及断头路打通、路网建设等交通设施方面,都要高标准对标主城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1
先来看城阳新引进的几所高校。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简称“海都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此前由青岛农业大学和海都集团举办,学校现位于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设有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等8个学院。
今年4月9日,城阳区长殷连刚做客民生在线直播室时表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新校项目拟选址于上马街道,项目投资超过了20亿元,占地面积等具体事宜正在推进中。
根据媒体分析,海都学院此番搬迁新校,主要是由于学校已于2021年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高校,拟用校名“青岛工程学院”,需要建设独立校区。
值得一提的是,海都学院新校区最初选址并非在城阳,而是在莱西。
根据莱西市政府与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2021年签下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莱西新校区项目将于2023年9月前建成交付。
随着高校更加青睐向城市中心布局,城阳最终成功引入海都学院,很重要一点也是受益于自身属于青岛主城区、有更接近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文简称“阿斯图”)中方总部、哈工大(威海)城阳创新发展基地,则都位于白沙河片区。
作为青岛第三个城市副中心,白沙河片区以打造国际合作中心区、国际人才聚居地、时尚消费目的地、新兴产业集聚地“一区三地”为目标,片区集聚的高校资源,主要侧重与产业的结合赋能。
比如哈工大(威海)城阳创新发展基地,位于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旨在打造哈工大成果转化高地,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校企全方位合作。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方总部,将建设阿斯图中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基地,构建阿斯图教育-科研-产业联合体。
据了解,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于2011年在深圳发起成立,旨在汇集中俄工科精英大学,推进中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促进两国创新型经济共同发展。
截至2023年7月,联盟成员包括36所中方高校和39所俄方高校,其中中方高校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
目前,青岛的985高校山东大学青岛校区、211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都与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开展了合作。
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俄罗斯国立石油与天然气大学(古勃金大学)于2023年6月共同牵头成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绿色发展学术子联盟,推动中俄在绿色低碳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
总结来看,无论是早年落户的康复大学),还是新落户的海都学院,以及与哈工大(威海)、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的合作,这些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城阳新布局的新兴产业结合度很高。
比如康复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学校位于高新区,而高新区重点产业之一便是生物医药产业。
再如哈工大(威海)、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海都学院等工科院校资源,与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有比较高的契合点。
随着城阳新兴产业日渐壮大,加速引入高校资源为产业发展赋能,也成了产业再突破的必选项。
再具体看城阳新兴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项目投资体量大。
如新能源领域的鹏辉能源项目、集成电路领域的物元半导体项目、仪器仪表领域的中电科产业园项目等龙头项目,总投资都超过了百亿,有力集聚上下游产业链,拉动城阳投资增长。
一季度数据显示,城阳投资同比增长5.5%,其中产业项目投资增长15.2%,上拉投资增速9个百分点。
再往前,2023年,城阳投资增速为4%,其中工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样是主力,工业投资增长19.2%;高技术投资同比增长26.8%,占比达16.6%。
二是项目普遍高端化,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
比如物元半导体,以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为平台,研发并推广一系列基于晶圆级先进封装的产品与技术服务,公司现已建成12英寸晶圆级先进封装实验线,月产能2万片12英寸晶圆级先进封装量产线正在建设中,将于2025年6月投入量产。
鹏辉能源项目则推动了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改变国内锂离子电池主导下对锂矿的进口依赖局面,让青岛借助钠离子电池赛道在储能领域“换道超车”。
三是项目几乎都选址在原来的低效片区用地,集约性强。
比如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项目,位于夏庄街道丹山工业园低效片区,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230亿元。园区计划集聚中电科关联院所企业,将依托中电科22所发展电磁信息产业,依托3所发展海洋监测产业,依托33所发展电磁安全防护和轨道交通测控产业,依托49所发展传感器产业。
投资50亿元的和而泰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4条生产线投入运营,实现盘活旧资产、导入新产能、提档全链条“一举三得”。
3
在一个个明星大项目带动下,城阳的经济也慢慢回来了。
此前,受支柱产业轨道交通产业周期性下滑、流亭机场转场等影响,城阳经济在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陷入了低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跌落到全市末尾。
2023年起,城阳开始反弹,投资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等多项指标都有了明显起色。
再到今年一季度,城阳延续高昂发展势头,投资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消费增速都跑赢了全市大盘,迎来“开门红”。
这其中,工业的进步最明显。
2021年-2024年一季度,城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0.4%、6.1%、11.9%,全市排名从倒数第一跃升到第三。
除了大项目的拉动,城阳经济的“回归”还要归功于自身不错的企业基础,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A股上市公司等科技企业方面,城阳的企业数量更是保持全市“十个第一”,市场活力足——
根据2024年城阳区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城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00家,突破1900家;省“瞪羚”企业新增22家,达80家;市“雏鹰”企业新增109家,达30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184家,达1484家;市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148家,达456家;上市企业新增2家,A股上市公司达15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15家,占比全市44%……
4
和一组组经济数据一样,城阳这几年接连上演的中超联赛、演唱会、流亭机场音乐节、开心麻花话剧等,给人的印象同样深刻。
新兴产业的崛起、文旅市场的火爆,这些变化的背后,很大程度受益于城阳“十四五”期间入列青岛主城区带来的城市能级和产业能级的全方位提升。
人口的激增也显示出了城阳的高吸引力。
七普数据显示,在六普-七普十年间,青岛人口增长了37.24万人,排在全市第2,占全市比重27.5%。也就是说,来青岛的每10人中,便有2.75人留在了城阳。
此外,在反映年轻人数量占比的劳动年龄人口比率方面,城阳占比达到68.52%,同样排在全市第2。
随着城阳高校建设加快,城阳还将涌入更多年轻人。从顶层谋划,以“一盘棋”思维统筹人才引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成为城阳实现城市能级再跃升的关键。
毕竟,城阳要真正融入主城区,需要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实力兼得。
目前来看,城阳的城市能级仍然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一是积极引入与产业升级结合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科技服务、软件信息、金融等行业,进一步赋能产业发展,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延伸。
二是争取更多主城区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落户,以医疗资源为例,城阳目前仅有1所三甲医院;城阳医疗资源也较为紧张,截至2022年底,城阳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77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15张,远低于青岛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99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57张的数据。
三是发力城市面貌、城市品质提升,尤其在断头路打通、路网建设方面,城阳都需要再下力气。
这几个学校都是世界名校,比什么哈佛之流强多了
山东的这些著名大学还是都留给自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