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越让人看不懂

斯威国学 2024-08-19 08:40:32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老子认为,他说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践行,但是天下的人,很少愿意去理解,愿意去践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人不会无缘无故说任何一句话,也不会无缘无故做任何一件事情。说话一定有来龙,做事一定有去脉。我们去理解他人的语言行为时,契合的都是自己的经验,这就有了“我知道了”的幻觉。这种自认为有知的无知,就造成了别人很难知道我言行的意义。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能够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取法我的人更是难能可贵。因为圣人和普通人一样,都穿着朴素的衣服。但是圣人的胸怀却如美玉一般,并不是人人都能发现到的。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老子在本章感慨,我说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践行,为什么天下人都不理解,不去践行呢?是啊,君王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做事,就会收获天下人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遵循老子的话去做,那些团队的领导者,家庭的家长,个人的自我管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现实是,大部分的人无法知道,更无法做到。 在常人看来,老子的思想深邃,《道德经》深奥难懂,一点都不像老子讲的那般容易。但是,总有一些人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理解,有人从中学习到养生修仙,有人从中理解到帝王之术,有人理解到管理之道,有人从中学习到谋略,有人理解到人际关系之道,有人从中研究出法家,有人从中理解到如何实现内心的平和……这些是闻道而修炼的人,接近于老子在第四十一章讲过的上士,他们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与客观的互动当中,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 但是,这样的人在一个社会中是极少数极少数的群体,少到在人数上可以忽略不计。否则老子不会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更多的人是中士和下士。中士是那些实践能力弱,对于所学习到的知识,始终感到若存若亡。 学习上犹犹豫豫,行动上犹犹豫豫,这样的人非常常见。知和行是两码事,知道不代表你就会行动,这就跟学医,体育运动,修理机械一样,老师、师父教你,你的理论掌握了,你还要不断练习,直到炉火纯青。当知道和行动两条腿走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会再出现若存若无的状态。 下士是这世界上最大的群体,是老子所说的莫能知,莫能行的群体。下士闻道,他会挑毛病,专门攻击你,以此来证明自己很有智慧。人越是无知,越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自然也就无法接受与自己认知可能相反的自然规律,更别说学习之后去实践。 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有些人会把反客为主当成是正常,把小心谨慎当作不正常,在什么地方都要自信。要想前进,有时候以退为进是更好的选择。退是为了更好的进,但是人们无法让自己退,退一步都会很痛苦。在关系当中,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凭什么让我退,他不退?盲目自信,不知进退,做事自然很难成功。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自己静下来,才能看到别人怎么动,然后才能动得更有效率,就像钓鱼的时候,你静,鱼一上钩,你就能看到。但是有些人根本静不下来,只要一停下来,不是刷视频就是跟人聊天,没有静的时候。一个人大脑虚,才能接受外物,但是,很多人很实,认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别人说的不对,只有自己对。在这种状态下,失去了知和行的可能。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让别人听你说话,就得要先让他说,不然的话,你怎么知道他想要什么呢?你要想让别人给予你一些什么,你就要先给他些什么。在我们的家庭关系中,我们如果了解到这个规律的话,我们的家庭将会是美好而和谐的。家长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就要先听一听孩子的话,看他想要什么。我们很多人是反的,不管孩子想什么,只管自己叨叨个不停,硬要孩子听自己的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家庭矛盾不断。 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讲的都是规律,一条一条去学习,去实践,最终你会真正体会到老子为什么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讲,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我们的认知,都是透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言有宗,事有君,我们说话做事,一定有来龙去脉。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一方面,自己说话做事要体现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在观察和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了解别人说话的来龙去脉。 我有次乘高铁,坐在我旁边的人叫来了乘务员,服务员,这里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乘务员愣了一下才说,现在不是吃饭时间,还没有,本次列车一等座也不提供水和零食。那个胖胖的乘客说,我说的是你们现在有什么。乘务员说,稍等,我马上叫人送过来。乘务员一走,那个乘客叹了口气,哎呀!这小姑娘。过了一会,小推车来了,那个乘客要了一瓶最贵的水和一盒坚果。原来,这就是乘客所谓的好吃的、好喝的。显然,乘务员和乘客对好吃好喝的理解并不一致。所以,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何准确地把语言中的意思传达给别人,让别人能够理解到,很重要。 比较起来,我们古人说话,非常有条理,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说的明明白白,真正做到言有宗,事有君。 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打完黄盖之后,阚泽替黄盖送信,假意投降曹操,曹操当然不信,阚泽是这样说的,黄老将军乃东吴三世旧臣,被周瑜当众毒打,险些丧命,他以书信托我,愿投奔丞相,我与公覆,情同骨肉,特来献书,不想招此冷遇。 阚泽先说黄盖投降原因。黄盖是三世老臣,得高望重,说的是黄盖的身份在江东的地位很高,而周瑜年轻却当众毒打黄盖,差点打死,让黄盖颜面尽失,悲愤交加,两人关系破裂。黄盖气愤难以平息,因此,愿投降曹操。 阚泽前面也说过,曹操求贤若渴,这是黄盖投曹操的根本原因,求贤若渴,指的是投靠曹操,也不会失天下大义,因为,曹操才是当今天下的丞相,没有任何问题。黄盖与周瑜的矛盾只是一个催化剂。 接下来,又说出他自己为什么愿意来。是因为他和黄盖情同骨肉,是带着满腔的热情而来的,却不想被冷落,唉,遇人不淑啊! 听完这番话,曹操把书信接了过来。 还是举曹操的例子。 面对以为即将到来的胜利,曹操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自起兵以来,平贼寇,灭群雄。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 曹操接着说,所未得者,仅江南耳,今有雄师百万,更赖诸公效力。何患东吴不灭,大功不成! 曹操喝酒喝多的时候,说话仍然很有逻辑,有情境,先说过去,再说未来,然后说当下情境遇到的情况。 这是我们自己说话要言有宗,事有君。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听别人把话讲完,弄清楚来龙去脉再下结论。很多人听别人说话是这样的,别人说一句,就下一句判断,等别人表达完,自己的判断已经离别人的原意十万八千里了。人们说话,就像走路一样,有路径,你找到这个人的路径,他们的目标指向,就能把问题一步一步找出来。 但是,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都认为自己是有知的,很难跳出自己的主观世界去看客观,更别说依据自然规律做事。认为自己有知的无知,导致他们不了解这个道理,因此无法真正理解老子。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能够从客观去看问题的人很少,自然无法理解老子。则我者贵,老子的无为是用别人的规则去引导别人,而不是用自己的规则去要求别人,这两者有天壤之别。比如说引导孩子的成长,家长并不是说,我要你成为律师,成为医生,成为政治家,而是通过观察孩子,引导孩子朝孩子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走。这种用别人的方式引导别人成长,非常难能可贵。所以老子说,则我者贵。 圣人看上去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走在大街上,你也不会多看一眼,因为他们穿的用的不会比别人高级。圣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的胸怀宽广,象美玉一样,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
5 阅读:111
评论列表
  • 2024-08-24 00:32

    简单的思想是看不懂复杂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