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开始叫“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学校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1988年很多工学院改名,都是后来所谓的985大学。其中,北京工业学院改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改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朴初老先生题写了校名。
同年,大连工学院改名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改名华中理工大学,华南工学院改名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改名东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究竟有多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北京理工大学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 20 公里远程照相机等。
去年,“北理工1号”卫星成功发射,首次验证了空间帆球技术,自此,浩瀚宇宙中有了一颗来自北理工的科学之星。
北理工和北航都曾为“国防七子”的院校,且都在北京,人们喜欢把两者作比较也是必然的。客观讲,北航近几年的发展,确实比北理工好。这是基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大力发展的基础上。
北京的几所学校以前在不同时代都风光过。以前钢铁行业好,北京钢铁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火过。互联网火的年代,北邮也跟着火,近几年北邮的分数已经慢慢降下去。
北京理工大学现设有18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医工融合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前1‰。
北理工“一门三院士”,徐更光院士,与他同届的董海山院士、崔国良院士,三位中国含能材料的领军者,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投身研制“142工程”近二十年光景。
如今,以庞思平教授为代表的北理工含能材料“国家队”,握紧先生们的接力棒,突破能量最高的单质炸药CL-20制造技术,正在为中国含能材料事业续写新的辉煌!
现在,学校汇聚了26名两院院士、47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还有三十余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研究中心。
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
历次阅兵场上装备方阵威武检阅,苍茫宇宙“神舟”对接“天宫”,遥远深空“嫦娥”绕月飞行……,这些耀眼的科技成就,蕴藏着北理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精彩笔触,更饱含着一代代北理工人的心血智慧。
“延安根、军工魂”,是镌刻进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基因,其牵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数目位列全国高校第3位,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总数、授权国防专利数均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