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后,51岁的李卫随后急病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历史K先生 2024-12-19 15:27:17

你们知道,皇帝的嫉妒心能有多强吗?这一点在乾隆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卫,一个目不识丁的小人物,短短几年的时间,便成为雍正眼前的红人、百姓赞誉的封疆大使。甚至在他的死后,百姓还特地为其立庙。

百姓对李卫的推崇,乾隆都看在眼里。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令乾隆大怒。而李卫也成为乾隆口中的“庸奴”。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乾隆为何对李卫持这样的态度?

大字不识的皇室宠臣

雍正在位时期仅仅十三年,却干了他的父亲康熙一辈子都没有做到的事。

因为经历过“九子夺嫡”的事情,明白其对朝廷的危害,雍正立马改变制度,不再提前给予皇子希望,而是将一切都隐藏于最后的遗诏中。

康熙时期未能解决的贪官横行,雍正一上位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旦发现有官吏从中谋财,必将其查办。雍正的雷厉风行,整得朝堂上下风声鹤唳。

而雍正身边的几位大臣,可是帮了很大的忙。田文镜、李卫、鄂尔泰等人都是雍正委以重任的大臣。

不过,田文镜与李卫互相不对付,而鄂尔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田文静看不惯李卫的主要原因,还是觉得他配不上,只懂得谄媚。

但能够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富商之子,成为朝中的重臣,李卫真的没有能力吗?

康熙晚年,李卫还仅仅是个小官,他曾经在地方做县令,用巧妙的方法惩治当地的恶人。即使他不识字,也要让师爷给他仔细地读一遍诉状。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当地权贵的压迫。也因为政绩斐然,李卫被康熙提拔到朝堂做官,做过兵部员外郎、户部侍郎等。

眼看李卫升官速度越来越快,其他官员不乏有拿钱来拉拢他的,但都被李卫拒绝。

当时身为皇子的雍正也与李卫熟识,二人还经常一起探讨当今朝政。如今雍正登基后,他自然不想让人才埋没,于是将李卫任命为布政使,还让其管理相关盐务。

在清朝时期,贩卖私盐是大罪,因为当时的盐十分稀缺,被朝廷严格把控。但不免有一些大胆的官员,从中谋取暴利。

他们会与官方贩卖盐的官员打招呼,之后便从中抽取分成。而结果就是,那些缺少的银两,需要百姓补上,百姓上缴的银两比以往所纳的税要多。

由于官官相护,这些事根本闹不到皇帝的眼前。但雍正对这些官员的做法深恶痛疾,命令李卫一定要彻查此事,并予以严惩。

别看李卫不识字,但他可是跟着他的富商爹学了很多,当然知道买卖里面的门道。

于是,他向雍正提出多个建议,如薄利多销、补充盐税等,这就导致官员们获取的利润减少。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多补交盐税,将国库的亏空俨然补齐。

如此一来,李卫等到了雍正的夸赞,却也招致了一些官员的嫉恨。

当时田文镜也是朝中宠臣,他比李卫大一轮,可是实实在在走上朝堂的。所以对李卫的升迁十分嫉妒,他还在背后对雍正说李卫的坏话。

李卫当然也不惯着,在朝堂上经常与之争论,有一次甚至扔了田文镜送来的礼物。

田文镜做事点到为止,他虽然看不惯李卫的作风,但不得不说李卫确实是个贤才。

李卫向来是雷厉风行的人,对这些背后说自己坏话的人置之不理。不仅如此,他一旦弹劾别人,必然会在被弹劾的官员面前读一遍自己的文章。

雍正怎会不知朝堂的“战火”,便时常劝李卫要低调行事,或者与官员打好关系。

李卫却觉得这样才能在朝堂自处,所以并未改变自己做事的风格。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会招致以后的结果。

乾隆的怒火

李卫做事果敢,曾经多次被参,但都被雍正扣下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卫官运亨通,田文镜对此十分羡慕,却无法进行效仿。

身居高位的李卫并没有被权力熏心,而是一心为百姓办实事。他最崇拜的就是文人,因此他自愿出资,帮助浙江地区的文人修建学院。

不仅如此,有的时候一些文人因为所写内容,不符合地方官员的期望,从而被抓,李卫立马站了出来,帮助他们脱困。

众多文人不喜欢目不识丁的官吏,却尤为崇敬李卫,见到李卫时,多是恭敬的姿态。而这也招致了其他官员的酸言酸语,不过,李卫通常不加理会。

因为有雍正的保驾护航,李卫在朝堂混得风生水起,然而这一切都在乾隆登基时戛然而止。

雍正死后,李卫主要管理地方上的事务,乾隆念在其是前朝重臣,并没有对其行为多加阻拦。

但他在心里一直看不惯李卫的作风,因为他觉得李卫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乾隆不断提拔自己的心腹,逐渐将李卫边缘化。但李卫无所谓,多次上书弹劾一些官员,整得乾隆烦不胜烦。

也正是因为这样,乾隆多次因为一些小事,就斥责李卫,甚至还收回了雍正给予他的殊荣。而这只是打压李卫的一种方式。

没过多久,李卫急病去世,乾隆又一反常态,用高规格的葬礼厚葬这位“前朝重臣”。众位大臣都暗中夸赞乾隆的做法,认为其礼贤下士。

然而,随着李卫的去世,与其有关的集团也随之土崩瓦解,与李卫熟识的官员渐渐都被派往了地方。

乾隆这才放下心来,开始干自己的一番大事业。然而,相比自己的祖父与父亲,乾隆实在是没有太大的能力。就这样,他还称自己为“十全老人”。

不仅如此,他在之后的记录中,还特意将大小金川的战斗算在了自己的头上,完全忽视了在其中立下大功的众位猛将。

过了一段时间后,乾隆最喜欢的便是巡游,借此来宣扬自己的功德。他这一生有六次南下,仅一次出游的花费便达几百万两。

有一次,他来到当初李卫管理的地方,路过一祠堂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李卫的雕像.

他立马将当地的官员叫来,询问为何会立这样的雕像。那位官员便说这是百姓们自愿立的,是为了感谢当初李卫对他们的帮助。

岂料乾隆顿时大怒:“一介庸奴也敢托名立庙?给我把它砸了!”

乾隆一声令下,城中所有的李卫的雕像都化成了粉末。乾隆甚至不让百姓多提李卫。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乾隆结束了自己“愉快”的巡游,回到了宫中。

就这样乾隆依旧不解气,对着众位大臣说道:李卫借着皇恩,做的多是骄纵之事,若李卫现在还在,一定会治他的罪!

大臣们面面相觑,生怕怒火烧到自己的身上。而在朝堂任职的李卫的后人连忙低下头,生怕会被治罪。

而实际上他们都知道,乾隆这是小心眼,嫉妒李卫在当地有雕像,而自己却没有。

他一个大臣都有,他这个皇帝都没有,当然要把雕像都砸了。

从“前朝重臣”变为了“庸奴”,乾隆的性格着实多变,比不上康熙与雍正。

结语

幸好李卫已经死了,也算是得以善终,若继续待在乾隆朝中,那必然受尽磋磨。

也难怪后世有些人认为,清朝虽然出现康乾盛世,但实际上乾隆也只是喝“肉汤”的那个,具体的功绩是非常小的!果然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0 阅读:374